胡群峰
宁波大榭中学
翻阅众多教育教学类书籍或杂志,提到关于高效课堂用词最多的就是“活力”两字了,何为“活力”,这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活:流动、灵活。力:力气,有力量、有精神。汉语词典将“活力”解释为:旺盛的生命力,“活力”用英语表示为“vigor”,意为身体或精神上的力量或能量,目前约定俗成的“活力”涵盖了以上两种解释。有专家曾说,所谓的活力课堂,即是把课堂还给儿童,他说儿童才是活力的源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在“还”字上开始下了不少的功夫,力争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下面就活力课堂如何打造,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师生交往、互动过程中的调节者,组织者,参与者,但并非是领导者。一堂有活力的数学课,应该是师生心情愉悦的一堂课,课堂内容处处显精华,现精彩,师生精气神足,充满了活力。活力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要做到上面这些,需要教师在课前下足功夫,首先,从备课入手。众所周知,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上课也是如此,虽然上课只有短短40 分钟,但花在备课上时间却是无止境的,只有备课精细了,内容精华了,做到了课堂精讲、例题精选、习题精练、作业精评,教师才会有魅力,课堂才会精彩,才会有活力。
备课的“精”体现在教师的课前功夫,教学大纲的领悟,教材的系统分析和研究,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每一步的设计环节,学生的学情分析,可能出现的课堂情况预设等等,通过备课,把学生的全面发展观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并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最终转化为教学行为,物化为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备课的“精”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教师巧妙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备课的“精”还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并能通过学习总结经验,同时把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很好的应用,这才是真正的高效活力。
所谓的活力课堂,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也并非形式上的简单化,不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而“活”与“静”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一对量,那么为何打造活力课堂要从“静”入手呢?这里所说的“静”,指的是要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数学课尤为明显,当出示一道题后,很多教师总是为了赶时间,急着让学生回答,事实上,学生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有基础的原因,也可能是个体接受能力的不同,这样导致优等生很快就领悟到了解题思路和方法,那些学困生甚至刚刚才读完题目,这就是差距,所以要照顾大部分学生,给学生留白,留一定的时间,可以让他们安静的思考,此时,优等生可以要求他们一题多解,静心思考是否有更合理的方法,教师在巡视中可以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的指点。留白手法运用于数学课堂中,可以是在预设处,重难点处,例题习题处,评价处,小结处,合理地设置留白,可以给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也能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和自由思考的余地,为后期学生的“活”蓄势待发埋伏笔作铺垫。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的对个别内容不讲,迫使学生去思考,去寻找,去发现,而且,一个安静的空间更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他们会随时等候老师的提问和检查,所以,课堂上,还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空是每位数学老师必须做到的。
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中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情境创设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结构的引入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善用“情境”,旧时数学课堂上很多老师往往用复习引入,现在的课堂往往变复习铺垫为开放式导入,铺垫太多,有时会削弱问题本身的挑战性,妨碍学生独立思考;变一问一答式地“小步走”为呈现主问题式的“大步走”,问题过细、过窄就缺乏思考价值,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表明,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才能使课堂有效且充满活力。
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尽可能做到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既有适当的难度,又富有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在创设的情境中及时提炼出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的创设作为一种“摆设”,要运用到实践中去。
如果是生活情境,就需要选择学生相对熟悉的事物或环境,避免空洞,超现实,或者与学生年龄及已有的认知不相符合。互联网环境中,初中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教师也要适当地融入他们,投其所好,吸引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例如前些日子网红丁真在学生中人尽皆知,在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教学中,我就以丁真带领我们去参观他们的家乡为线索,设计了情境引入,最后又以此内容为背景结束课程,首尾呼应,学生反应非常好,注意力集中,把原本枯燥的难懂的应用题也学得有滋有味。
数学课堂中还有其他各种情境创设,例如折叠问题可以动手操作,三视图教学中可以动手实验等等,无论哪种情境创设,终极目标就是让课堂充满活力,让课堂更高效。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竞争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展开争夺,让某种利于个人结果能够实现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名教师不想办法让学生产生智力振奋和情绪高昂的内心状态就忙于传授知识,一定会给学生带来疲倦。”由于各种因素,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日渐增多,加之我们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培养不够重视,致使好多学生出现依赖心理,学习没有热情,缺乏拼搏精神,如何提高课堂活力,是每一位老师迫在眉睫要做的事。
首先,善于给学生提供竞争的机会,要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师就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多种条件给学生提供竞争机会。因此,在平时课堂上,我常常通过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竞争的意识,自我挑战意识,以提高课堂的活力。例如,经常开展“作业积分制”“做题全对奖”“书写认真奖”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共同发展,他们在竞争中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因此学生也就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积极给学生提供竞争的机会,上课前采用竞争方式,让学生做上一节的错误习题;上课中,让学生竞争做练习题;上课后采用“作业加分制度”,写得认真、公正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分数。
其次,在平时教学中,也要善于培养学生不怕失败的精神,虽然竞争是公正、公平的,但是竞争也存在着残酷性,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结果,竞争中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要学生积极做自我总结,找出了成功经验,还要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对此作出公正评价,他们纷纷表示用积极心态迎接各种挑战。应该抓住机遇,尽最大可能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尽快成为一个有竞争意识的人。
这里所说的“井”,指的是“井”字形框架。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优化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也应把握好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精讲、精选、精练、精评。将知识内部的概念、公式、原理横向联系、纵向递进。通过课后反思,将知识归纳分类、综合比较、拓展延伸、提炼精华。通过对知识的厚化与薄化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和顺化,通过协调的、知识量的积累,使学生的心智发生质的变化。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四边形”这章内容的时候,我要求每位学生列表,表格制作要稍微大一点,今天学平行四边形,就把平行四边形相关内容归纳梳理填入,接着学矩形、菱形、正方形,也分别一一填入,等这一章课程结束,这张表格也填满了,学生在章节复习的时候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当然平时教学中,我也让学生做各种方式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得到快速有效的整合,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活力。
另一方面,这里的“井”,也可以理解为资源整合,狭义地说资源整合也指学科的整合,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今天,数学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物理、化学、美术等等都在数学学科中互相存在互相制约。广义的说教学并不单纯是学校的事,教学和教育密不可分,是全社会的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随着课改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都在发生着改变,应该将最先进的、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质教学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课堂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学校的生命,我们今天提出的活力课堂,就是在追求课堂有效性的基础上,由有效→高效→优效→活力课堂。这是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所以说,让教学更有效,让课堂更有活力,是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永恒的基本要求。活力课堂要“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活力课堂的学生要“三动”——身动、心动、神动,要“三学”——肯学、想学、学会,“教得高效,学得有效,做得巧妙,优秀达到”是活力课堂的终极目标,让我们朝这个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