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制全员德育模式研究

2021-08-30 09:48何秋红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15期
关键词:德育模式导师制心理健康

何秋红

[摘要]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给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开展增加了难度。我校结合实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育任务, 实行“导师制”模式的全员德育,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推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促进学校德育成效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 心理健康;导师制;全员德育 ;德育模式

教育部新颁布的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叛逆期,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正确的引导。面对这种现状,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实行“导师制”模式的全员德育,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一、学生心理特点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笔者以一所普通公办初中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进行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486份,回收461份。针对本文的研究需要,确定访谈的内容,共对49名教师进行了访谈。经过数据整理与分析,情况如下:

1. 95%的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出现负面情绪,21%的学生不懂得如何调节。这反映出学校对一些有负面情绪的学生关注度不够,没有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2.虽然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但都是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不能全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

3.在对老师的访谈中发现,除班主任、心理教师外,其他老师很少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较难推进。

4.学校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各种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艺术节等各类活动上。在访谈中发现,78%的老师认为德育就是跟学生讲道理,告诉学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忽略了对学生出现德育问题深层次原因的思考。

二、基于心理健康的导师制全员德育模式的目标定位

在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制全员德育模式下,全体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一名教师与多名学生建立导师关系。导师通过周记、个案辅导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通过构建基于心理健康的导师制全员德育模式,达到以下目标:

1.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通过共情、倾听等心理技巧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相信老师,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

2.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个性优势也得到展示与发挥。

3.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个人德育水平的提高。

三、实施过程和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导师培训。

学校对全校老师进行培训,学习《行为心理学》《沟通的艺术》等相关心理学知识,了解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

1.人本化原则。导师要贯彻人文主义的核心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权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处,关心爱护学生。

2.发展成长原则。导师要贯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精神,在综合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共同探讨,制定符合学生个人实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3.尊重个性原则。导师要贯彻促进个体发展精神,善于研究、考察,综合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开展因人而异的个性发展教育。

4.循序渐进原则。导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认知觉悟、学习能力。

5.隐私保密原则。导师要尊重个人隐私,不随便泄漏学生的思想、行为、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信息。

第二阶段:确定导师与学生的名单。

1.组织机构。在实施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制前,学校成立“心灵导师制”小组,负责方案的制定、实施、落实、督促与评估。组织教师参加心理B证、A证的培训学习,邀请心理专家到校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提高老师的心理知识和技能水平。

2.学生名单确定。全体老师参与,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德育处负责安排,家庭困难、有心理障碍、留守儿童、有行为偏差、有认知偏差等的学生由心理教师或班主任担任导师,其他学生可自由选择导师。

第三阶段:导师沟通指导实施阶段。

1.组织见面会。学生选好导师后,导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及个性心理特点。

2.审阅周记。学生每周完成一篇周记,内容主要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者是与父母沟通中遇到的障碍等。导师认真审阅周记,撰写意见,用文字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必要时与学生面谈,进行引导。

导师是协助者的角色,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向如下:(1)关注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思想。(2)关爱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3)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引导到学习成长,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4)以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学生,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情绪和优秀的意志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5)及时与科任老师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调整沟通方案,以达到更好的辅导效果。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

学校通过定期检查周记的批阅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等形式了解导师制开展的情况,及时对导师的工作进行指导,并总结归纳,不断改进,提高德育实效。

四、实施效果

笔者在一所公办普通初中工作期间实施了导师制全员德育模式,此模式实施效果良好。首先,提高了学生的品德水平。学生变得文明有礼,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导师制实施以来,学生违纪事件下降30%左右。其次,改善了亲子关系。通过导师的循循善诱、心理指导,教给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技巧,80%学生的周记反映出改善了家庭关系。再次,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导师通过周记、面对面辅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惑。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品质。

實践证明,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制全员德育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全员参与的导师制,让老师们都参与到德育管理工作中,对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德育管理更细化,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黄向阳.德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芳.新媒体视阈下中小学德育危机应对措施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

[4]丁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17(11).

[5]李月琴.浅析初中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

猜你喜欢
德育模式导师制心理健康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学生素质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研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模式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