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有效路径

2021-08-30 01:26程曙辉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1期
关键词:语法教学

程曙辉

摘要: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法教学一直都是一线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适度、科学的创新教学方法可以使语法教学实现最大程度的增益。立足学生的学,使语法教学更具亲和力。本文主要探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有效路径,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最终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整体成效。

关键词:语法教学  VAK教学方法  语法概念  语法名称

语法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语言使用的依据,为语言的正确表達提供准则。语言使用者若不能掌握正确的语法,就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语言交流。20世纪80年代以前,语法教学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的中心,直到克拉申(Krashen)的二语习得观念颠覆语法学习观后,语法学习的重要性被重新审视。他和埃利斯(Ellis)教授认为,语法可以通过语言学习积累后自然习得,语法教学方式也随之不断改变、发展。

长久以来,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的语法教学方式的确有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语法翻译法和应试化教学方式的影响,绝大部分一线教师对于语法教学的认识很片面、单一。

根据笔者长期的课堂观察,大多数语法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停留在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再通过练习进行强化的阶段。教师认可这样的方式,大多数是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上手,在他们看来“至少没教错”。但是,这种教学观念的偏差和创新意识的淡薄会导致语法教学过程枯燥且支离破碎。没有体系化的输入,学生的语法学习只会短暂停留在极个别语法概念上,无法清晰完整地理解整个语法体系,从而导致学生对语法学习陷入恐惧和抵触中不能自拔。

接下来,笔者就“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有效路径”这个话题进行浅谈,目的是帮助一线教师拓展思路,另辟蹊径,既可以满足应试需要,又可以让语法教学化繁为简,直击核心。同时,教学方式的改变,也会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语法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弱化学生的语法学习恐惧,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VAK教学方法助力多模态语法呈现

VAK教学方法是视觉认知学习(Visual)、听觉认知学习(Auditory)和动觉认知学习(Kinesthetic)三种方式的简称。笔者尝试将语法教学和VAK学习法有效结合,使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获得最佳学习体验。(一)音乐辅助。音乐的旋律和优美的曲调使得很多生涩难懂的语言内容变得趣味十足。例如,教师在教授“some,any,every,no”时,就可以播放风靡网络的Tom Simek的Rocking English专辑中的“Every...No...Some...Any...”歌曲,“Everything is all thing. Nothing is not one. Something is an unknown thing. Anything means whichever one...”动感的音乐配上朗朗上口的歌词,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这些定义,从而掌握这一重要的语言点辨析。(二)视频辅助。对于视觉型学习者,视频呈现的方式最为合适,笔者曾尝试将课堂讲授的语法点制作成微课,提前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课堂翻转学习,课堂授课时再对视频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和答疑,效果十分突出,变化学习方式和学习地点及时间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陡然增加。(三)游戏或调查辅助。对于动觉型学习者,枯燥的传统语法课堂根本无法让他们提起兴趣,往往满堂灌后,他们就成为最容易被遗忘的那一批人。笔者针对实际情况,设计了很多可以让学生参与的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了解并加深语言点的学习。例如,在讲到名词可数与不可数这个概念时,笔者就提前制作了很多卡片,卡片中有很多名词,有的可数,有的不可数,笔者邀请同学将卡片高举,随后随机说出一个名词,如果该名词与学生手中所拿卡片上的名词属于一类,持该卡片的同学就上前拍打教师手中的卡片。笔者还通过说出限定词让学生判断,以满足很多基础扎实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参与热情高,教学效果显著。

二、另辟蹊径,化繁为简,巧解语法名称

语法教学的难度不仅存在于语法规则本身,而且有些语法名称本身就晦涩难懂,或表达过于专业,中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容易产生“首因效应”,一看到无法意会的名称就产生抵触心理,无法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让接下来的学习举步维艰。笔者基于大量的教学行为研究发现,我们有时只需要改变语法名称的表达方式或呈现方式,就会让教学事半功倍。

(一)使用外文名称。笔者发现,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中文译注都是很容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法概念,如名词、动词、现在进行时等。但有的概念,笔者认为中译版本容易让学生迷惑,反之,直接呈现英文定义更佳。例如,图1中的代词分类表,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第三列的标题明显有别于其他分类,Adjectives这个单词很容易理解它的形容词属性,教师再对Possessive的含义稍加解释,我们会发现,学生立刻就能理解“My is Eric.”这种句子为什么是错误的。需要我们教师多读,多思考,追本溯源,化繁为简。

(二)借用更为直观的中文定义。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语法概念,笔者收集并整理了海内外多版本的语法教学类书籍。在整理过程中发现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的语法教材所使用的语法名称很多都十分直观,在教学中能起到很理想的辅助效果。例如,我们现行的语法教材将“Pronouns”定义为“代词”,这一概念最早可见于小学的语法练习中,学生很难理解“代”字的含义。台湾地区将其定义为“代名词”,虽不全面涵盖,但对于初级语法学习者来说,理解起来要容易得多。再如,我们的“主从复合句”,在有的地区教材中被称为“主句和子句”,“定语从句”一直都是我们的痛点,学生理解困难,在香港和台湾的教材中被称作“形容词子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句子的主要作用与形容词相当,只是形式不同。还有学生最为头疼的“动词不定式”,无论教师如何演示,反复强调,学生都难以理解这个“不定式”到底是何方神圣。但如果我们按照“不定词”这一流行于台湾地区的名称,由“式”变“词”,学生就不会再丢掉“to”了。

猜你喜欢
语法教学
英语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究
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
初中八年级英语教学实践研究
“四大原则”助力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走向高效
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语法教学误区及教学策略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交互模式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