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改进管理模式,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要求“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完善学区治理体系,合理划分学区范围,促进学区内学校多样特色、优质均衡发展”。
当下,教育集团化已成为一种办学趋势。政府主导下的教育集团化,是由一所名校与多所普通学校组建成的学校共同体,具有流动范围大、辐射范围广、带动性强、互补性强等特征,其目标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升办学效益和水平,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高质量是集团化办学的生命,但我们也发现,在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和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需要破解的问题和争议,如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共治主体权责不清、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过度稀释、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办学特色不突出等。这使得一些教育集团长期停留在形式融合阶段,难以真正走向实质融合。
教育集团化呈现出什么样的阶段性特征,发展趋势如何,遇到了哪些瓶颈性问题?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在微观实践和执行层面遇到哪些困難,该如何破解?本期专题报道希望一一求解,引导集团化办学可持续发展,探索形成一种集团文化,尊重每一所学校,尊重每一位校长,尊重每一位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种教育创新,使教育集团成为和谐共生的大家庭,共绘优质均衡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