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会从天降

2021-08-30 03:06江雪
时代报告 2021年7期

楔子:千年夙愿

衙在府中,府依衙建。这是我平生见过的唯一一道独有而奇特的景观。

我是山西人,山西地面文物丰富,但恕我孤陋寡闻,这是我见到的最久远的一个古代、现代如此亲密相依的“府衙”。如果按照洪武元年(1368年)镇安路总管岑天保纳土归附后,将府治移建废冻州(今广西德保县城)并奉敕建造公署衙门那个时间算起,遥远的西南边陲广西德保县委县政府大院内“藏”着的古衙门已经有653年了!

古老的衙门背靠云山。今唯留下一座敞亮的面阔五间进深六椽的镇安府三堂、一座三开间的秀阳书院。600多年时光落在厚实而硕大的、穿越康熙三十二年烈火的覆盆莲花柱础上,宛若一朵朵残缺、古老、斑驳的岁月之花。

那一刻,我站在云山脚下。向前一步,即为653年后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委、县人民政府;退后一步,我的脚步便踏入了653年前镇安路总管岑天保亲手建的镇安府衙门中。

初夏的阳光从天空倾斜而下,穿越生命旺盛的绿色芒果树,给每一位阳光下脚步匆匆的人一缕热辣辣的问候。暖阳中,我仿佛看到岑天保大步而来。《德保县志》简略的一行文字里,清晰地记录着他在任期间推行“保境息民,薄赋轻徭”的政策深得民心。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那个写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的江南才子赵翼,手持大印来到了镇安府(今广西德保县)。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皇帝在养心殿召见赵翼,亲自擢升其为广西镇安府知府。赵翼与很多官员一样,视此途为险途,他本想以“不熟悉官务”为由委婉推辞,甚至请求恩师傅恒代为上奏。然而,乾隆皇帝告诉他:“读书人原有不能办事者,你在军机处的时间久,比较能够办事。广西是政务简练、民风淳朴的地方,你刚到任时便要留心练习,将来自然可成好官。”无奈之下,赵翼只好携眷离京。赵翼也没想到,恰是镇安府这段宦游生涯,成就了他人生的政治抱负。

赵翼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历史评价他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循吏。抵任之初他便巡视境内,体察民间疾苦。他留给史书笔墨最多的一件事便是对民生的关怀。那时,官员借购马补济滇军,有关部门改用大筐代替旧小筐收敛粮食,致使百姓怨声载道。他责令官吏改回旧筐纳粮,废除弊政。在镇安府期间,他劝农耕垦,多种水稻、玉米和竹桑;推广栽培田七,使镇安府早在清代就成为中国著名的田七产地;他还从安南(今越南)购置鸡血藤,引导百姓种植,为当地山民广开财源。今天,德保八角闻名天下,殊不知,恰是赵翼当政镇安府时,百姓在他的劝勉下开始广泛种植八角,从此八角成为德保县大宗出口的名优特产;他还亲临边境市场巡视,鼓励边境贸易来往,这个举措带动了边境的和平交流。

得民心者得天下。赵翼在镇安府的两年,他的勤政,他的清廉,他的进步思想,都使他成为德保县一抹辉耀历史的清亮之光。这也使得当时的镇安府民众对其感恩戴德,每每出行,争相用肩舆抬着他过村。

镇安府这段为官经历还成就了他的诗。赵翼平生所作4800多首诗词中,有66题、96首内容与云山脚下、鉴水旁边的镇安府有关。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赵翼在赴省城桂林路上接到调任广州知府的通知。他没来得及与镇安府的老百姓告别就直接离任,淳朴的乡民得知赵翼离任,“满街人户无不设香案跪送”。让赵翼没想到的是,到广州上任六七个月后,镇安府百姓50多人,竟长途奔波四千余里,亲自到广州给他送去了万民伞。赵翼大为感动,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数千里外野人芹,殊愧依依众士民。黄伞岂多逮荫在,缁衣偏荷改为新。及身栾布祠齐社,他日廉颇忆赵人。偻指平生宦游迹,此邦风俗最称淳。”

辞官归隐后,赵翼念念不忘的还是镇安府,以致几十年后,他的梦里还是会出现镇安府。

这座府衙内,有“商夫子”之称的商盘,有“宦禅”之称的汪为霖,有“高密诗派”的代表人物李宪乔,有诗意皆佳的红桥先生许朝,还有孝廉之称的汪端光……他们一任一任来,一任一任离去,在王朝更迭中,在岁月流逝中,这些封建臣子在这里完成了儒家学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在尝试去寻找一个亘古命题的答案——治贫!

1929年12月11日的百色起义,为这片土地带来一抹辉煌的红色光芒。这抹光芒随着之后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的胜利,最后成为新中国的太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然而,截至2014年底,中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

拔起穷根,是一个世界性命题,也是一道千年命题。

处于天高皇帝远的西南邊陲石漠化地区的德保县,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直到新世纪之交,这里依旧是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十三五”之初,德保180个行政村,就有89个贫困村,其中,52个深度贫困村,7个极度贫困村。全县农业户籍人口334797人,到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6645户102528人。耕地、交通、水利等无不在制约着这片土地的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2015年10月26日~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至此,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在中华大地吹响。

如今,古老的镇安府早已换了人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崛起一座座现代化楼宇,道路交通四通八达。这座府衙遗址也经历了沧桑巨变——今天,它的名字叫德保县委、县人民政府!

2016年5月10日上午,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石永超从前任蓝树东书记手中接过中共德保县委员会委员、常委、书记的职务。石永超的誓言至今仍在干部群众耳畔回荡:不负重托,立足德保“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为建设德保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向贫困宣战,中华大地如火如荼!

向贫困宣战,德保县人民誓言铿锵!

这是一场硬仗!这是一场在德保县各个乡村打响的战斗,这也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看不见硝烟的战斗!

一、产业兴旺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

脱贫攻坚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德保县选准县级“5+2”(柑橘、山楂、桑蚕、生猪、糖料蔗、肉鸡、八角)特色主导产业,深入实施规模化“五个十万”(德保脐橙、种桑养蚕、德保山楂、德保黑猪、大红八角)工程、集约化“五在基地”( 推动党组织建设在基地上、产业壮大在基地上、集体经济创收在基地上、能人培育在基地上、群众增收在基地上)格局、品牌化“龙头带动”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德保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筑牢了走向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石。

1.迁祖之恩

2017年1月20日晚上八点半,当年轻的德保县县长陆兰碧出现在城关镇西读村大门屯时,几百双眼睛一下亮了。几个上千瓦的探照灯把整个场院照得如同白昼。陆兰碧说话声音清脆而响亮,那是一种壮家女儿甜美歌声滋润过的音色。

“各位父老乡亲,感谢大家在寒冷的冬夜,与我们一起开会商量征地拆迁工作。”陆兰碧思路清晰,声音清脆:“第一,德保发展一直以来依靠德保人民的全力支持……德保要持续发展,还需要我们大门屯的群众为重大项目做出贡献;第二,征地拆迁的补充标准,我们一律按照有关政策执行,包括地面附着物、拆迁安置费、每户宅基地的安排……第三,我们会进一步完善新安置地的舞台、球场、文化室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尽量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要做好坟场的安排,排除大家的后顾之忧……”

“十三五”期间,德保县利用铝土矿远景储量3.2亿吨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广西华银铝土有限公司。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要打赢经济实力战。德保县抓住国家支持发展生态铝业的政策,决定实施“第二次创业”,积极引进百矿集团(德保)高性能铝材一体化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16亿元,用地面积2000亩,年生产30万吨高性能铝材。

项目落地,第一件事就是征地拆迁。

自古以来故土难离。如果说百姓舍不得故土家园、舍不得新建的别墅,只是对家园的依恋,对未来的担忧,那么,迁坟,则是他们难以逾越的一道关山。

无论壮家还是汉族,迁坟都是一件大事。

回忆往事,陆兰碧眼睛瞬间就湿润了:“我们工作组挨家挨户做工作,搬了活人挪死人。百姓认为祖先坟茔是风水宝地,谁愿意惊动祖先?但我们的百姓还是深明大义的,尽管万分不舍,最后还是舍小家为大家。每迁一座坟,工作组的同志们就与坟墓的主人一起磕头跪拜……迁了多少座坟头,他们就磕了多少头。他们不仅付出了感情,还尽了自己的心意,要么300元,要么200元,他们也是工薪阶层啊……是他们保证了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他们真的很不容易。”

从动员到项目开工,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此次征地2185亩,迁坟1636座,拆迁房屋102户。德保干群共同书写了一段感人的时代篇章。

2018年4月17日,百矿集团(德保)高性能铝材一体化项目成功浇铸出首批22捆24吨铝锭,标志着该项目已具备投产运行的能力,这让德保人民看到了经济腾飞的希望,也大大提振了大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2.金果飘香

脐橙是德保县的品牌,脐橙也是德保县的风景。

在德保走走,乡村的空气里,有一股淡淡的脐橙香气。从都安乡到城关镇,从那甲镇到燕峒乡,再到龙光乡,到处都是油绿的脐橙林。我们到德保时,脐橙已经采收,但脐橙的香气犹在青山间。几次晚餐后,我们都吃到了德保的脐橙。德保人自豪地说,德保脐橙有别处没有的甜。神秘的北纬23度,给生长在这片土地的水果赋予了别样的甜蜜。

5月13日下午,我们走进位于都安乡的德保县(深圳)粤桂柑橘产业健茂示范园。

空气非常清新,园子里的金果已经采摘过了,偶尔有一两个被遗落的果子高高悬挂枝头,金灿灿的惹人喜爱。德保县健茂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经理许家华带领我们参观示范园。健茂园规划种植3000亩,如今已种植2000亩,覆盖都安乡凌雷和农棋两个贫困村。

看到枝头的金果,许家华摘下一捧,放入我的背包中。工作人员剥开果皮,给我掰下一瓣,入口,金灿灿的果肉细腻柔软,汁水饱满,瞬间,一股甜蜜通过味蕾传遍我的身体。

健茂示范园属于德保县粤桂扶贫协作项目。2016年,深圳市南山区对口协作帮扶,以年度财政资金500万元捆绑凌雷和农棋两个贫困村298户贫困户入股,德保县财政投入800万元推进园区道路、水利渠道、水肥一體化等项目建设,2016年、2019年,企业共自筹1384.8万元,进一步完善了示范园生产设备。

健茂园是德保县“党员带富”工程产业示范园。雷凌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农定宜告诉我,这个园子是通过“四个引”(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引导龙头企业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引进协作帮扶资金入股捆绑贫困户获得收益,引领村民合作社将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健茂公司、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组织经营。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可以通过协作资金变股金、财政扶持资金变生产资金、村民合作社变股东,农民变股民,实现农户“三金”收入(村民合作社和贫困户获得股金、农民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农民在园子里干活获得薪金)。入股后的头三年,公司给予贫困户每户股金分红3500元,果园投产后,每户贫困户股金分红每年2600元。

健茂园种植模式的成功吸引了德保人的目光。在健茂园的带动下,德保已经建成了百乐德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果满坡巾帼现代农业创业示范基地、金湾湾脐橙示范基地等12个果园区,形成“一区多园”的特色水果产业带,累计种植柑橘12200亩,挂果达到6500多亩,产量达13000多吨,产值突破了1.2亿元。

德保金果走向了全国市场,德保特有的甜蜜走向了四面八方。

清风徐来,一个个金灿灿的果实,宛如德保脱贫后农民的一张张笑脸。

近年来,德保县把脐橙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坚持推进“优果工程”项目,以德保脐橙特色优势资源带动农业观光旅游。德保脐橙现已从7万亩发展到13.29万亩,并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参观健茂园时,许家华还告诉我,他的万头养猪场工程已经完工。将来,他准备把猪场的粪肥用来给健茂园施肥,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肥料开销,同时,天然肥料还有利于保证柑橘口味。

从健茂园出来,我们兴冲冲来到健茂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养猪场。养猪场工程已经竣工,许家华指点江山,给我们讲解着他未来的养殖模式。他的养猪场与靖西福喜乐养殖有限公司的模式大致相同,属于封闭式养殖,将来生猪进入,人就不能随便进入了。

健茂公司的养猪场占地33亩,后面还有50亩山地,用来散养黑猪。许家华憧憬道:“将来,我们还可以订单养殖,比如,你需要一头猪,就可以下订单,选好猪,我们来帮你养殖。养好了,你带走。”

我没有到海升现代柑橘产业示范园。据说,海升园规模比健茂园还要大。2000亩的梯田经过推平改造,化零为整,成片得到开发。为了发展农业产业,德保县政府殚精竭虑,仅海升柑橘园就投入了300万元,用于园区道路、水利建设。而海升集团承接的“飞地产业”,捆绑了龙光乡640户贫困户。附近的村民,仅靠在园区打工,年收入就可达到2万元。

海升现代柑橘产业示范园主要建设在德保有名的景区龙光梯田上。龙光梯田天光云影,四季风光秀美,但百姓腰包没有鼓起来。而金色脐橙高悬枝头时,村民们笑了。那些笑脸,便是付出的答案。

到2020年,德保“5+2”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达98.79%;柑橘、桑蚕、山楂、八角、生猪养殖“五个十万”工程分别扩展到14.3万亩、6.39万亩、7.24万亩、13.9万亩及年出栏13.8万头。

3.蚕儿吐丝

2020年元旦,在广西德保县工业园区内,德保县县委书记石永超宣布:“广西德保县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项目一期工程正式投产!”顿时,锣鼓敲起来,礼炮齐鸣。

缫丝,这古老的产业落户德保,将在这里开始新的发展模式。对于种桑养蚕,大家并不陌生。但规模化生产对德保来说却是破天荒第一次。

600吨生丝加工项目,对于广西德保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凌雷村,我走进了农户养蚕的大棚。肥嘟嘟的蠶宝宝吃饱了肚子,正懒洋洋睡着大觉。主人告诉我,这批蚕就要“上簇”了。旁边是刚采摘过蚕茧的“方格簇”。那些慵懒的蚕宝宝是农家致富的希望。

在德保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的仓库里,我看到了堆积如山、洁白的蚕茧。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方翠莲告诉我,这些蚕茧,都是从四周的村庄收购来的。今年的收购价大约每斤31元。一吨生丝45万元左右,1公斤450元左右。这堆积如山的蚕茧就是金山。

如今,德保桑园面积已经上万亩,贫困户种桑养蚕的有两三千户,每户每人至少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广西德保县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蚕茧收购、缫丝、家纺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我走进车间,机床流水线前,女工们有的正在认真清洗蚕茧,有的在负责接丝。

方翠莲指着一旁流线性空地介绍说:“现在公司有700多人在这里就业。我们计划安装24组自动缫丝机,全部建成后可增加1500人就业,蚕农可增收3亿元以上。”

4.矮马王国

矮马是德保县人最骄傲的一张名片。有人听说德保县,就是因为德保矮马。

德保矮马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品种、世界稀有的优良马种,中国最矮的马种之一,被誉为“马中熊猫”。目前,矮马种群数量仅约7000匹,属我国珍贵遗传资源,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当“矮马童军”方阵进入表演场地时,现场掌声雷动,人们争相引颈,从此德保矮马名扬天下。

德保矮马原名百色石山矮马,属驮挽乘和观赏兼用型地方品种,是我国汉代(25年~220年)史书中所称的果下马的后裔。成马体高一般在106厘米以下,因其体小可行于果树下而得名,是名副其实的矮马。

可能你会说,英国也有一种矮马——设特兰矮马。英国的设特兰矮马是经人工矮化形成,而德保矮马却是长期以来在石山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下由古老的遗传基因自然形成的矮马品种。德保矮马既可当坐骑,又能负重和拉运。因体形矮小,还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并且性格乖巧温驯,还有一些人当坐宠物饲养。

西汉时期,在广西便有铜铸矮马造型:中间一人骑马,人大马小,周围多人作舞。德保矮马早在宋代就被作为贡品,深受皇室喜爱。据《镇安府志》记载,镇安(今德保)每三年都要给皇上进贡矮马三匹。

明洪武年(1368年),德保人岑天保不远万里骑着矮马进京朝拜,朱元璋见到了史书中记载的果下马,非常高兴,即授予岑天保镇安土知府世袭官职。故有德保矮马为“吉祥如意马”“升官发财马”之说。

而对于当地百姓来说,矮马之所以受喜欢,是因为德保矮马具有体形小、食量少、耐粗饲等特点。当地群众乘马赶集,常常从家里带把稻草、麦秆等喂马,不需补充任何精料。德保地处石山区,古代人们生产劳作,与外地交往往往要走崎岖山弯、斜陡山崖、深险沟壑,矮马成为当地人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耕作、交通、运输工具。

如今,利用矮马的奇特、珍稀、易驯化等特点,德保县推出矮马主题大型游乐场——矮马王国。矮马王国位于德保县燕峒乡兴旺村坡宁屯,是中国第一个以矮马为主题的大型乐园。一座座青山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欧式仿木建筑。矮马王国的核心区域是矮马小镇,小镇有矮人小屋、矮马剧场、矮马游乐场、矮马竞技场等项目。矮马王国还是一个小型动物园,这里有羊驼、美利奴羊,还有几乎与狗一样大小的设特兰矮马。

小巧惹人爱的萌物矮马,吸引了孩子们。矮马王国仿佛童话王国,受到孩子们的喜欢,同时也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到此一睹德保矮马风采。

来到德保,不能错过的还有吉星岩风景区。无论是洞口被誉为“广西桑树王”的两株古树,还是罕见的岩溶造型“博物馆”,这里都能让你看到一个更为迷人的德保。

吉星岩风景区贯穿五座大山,主要由序洞、通天洞、龙王宫、惊天洞、无名洞、摩天洞等六大景区组成。各洞厅宽5~40米,高3~30米。洞内石笋群生、怪石嶙峋、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宏伟壮观,堪称“亚洲第一洞”。

旅游是助力脱贫攻坚的综合性举措。发展旅游不仅能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做贡献,而且是贫困村直接迈向小康村、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路径。

2019年是德保县脱贫摘帽的关键一年。在一次会议上,德保县委书记石永超明确指明德保县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整合盘活全县山水田园风光、南部壮族历史文化和矮马、苏铁等特有资源,在提升现有景观基础上,打造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三大品牌,努力建设成为休闲度假旅游基地、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养生与养老度假基地、壮民族文化体验基地、山地运动基地,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拔除穷根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对于这方水土上的百姓,唯有搬离,才能彻底拔掉穷根。为打赢这场硬仗,德保县按照中央提出的“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要求,决定在城关镇云山大道西段南侧(扶朝屯东北面和堂列街南面)建设“老乡家园”移民安置小区项目,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改穷业、换穷貌”。

1.老乡家园

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广西德保是国家贫困县。贫困的原因,一是这里自然条件相对较差,这里属于大石山区,石山占70%,山多地少,而且土壤质量低。2019年底,德保全县未脱贫的25个村,大部分深度贫困村生态脆弱;第二,这些贫困村屯地处偏远、山高坡陡,基础设施薄弱,健全完善设施成本高;第三,这些贫困群众因为深居偏远,信息相对闭塞,致富技能、就业技能偏低。

2013年,当德保县城关镇扶朝屯的村民得知,德保县移民安置小区老乡家园城南移民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将在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建设,而自己赖以为生的土地要被征用时,他们再也坐不住、睡不着了。不仅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一往情深,而且因为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清嘉庆二十四年 (1819年) ,知府汤藩曾捐廉俸疏浚,从百登屯接引官沟水,流经扶朝屯至堂列屯 (后称上沟) 。几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百姓祖祖辈辈种植水稻,听取蛙声,安居乐业。

三天三夜,搬迁工作组挨家挨户做工作。深明大义的扶朝屯百姓最终搬离了祖辈生活的土地,让出了700多亩肥沃的水田。

时任常务副县长的曾维康到扶朝屯一户老人家里做工作,当时正好是午饭时间。老人颤颤巍巍端出一碗米饭,捧给他说:“孩子,你吃吧。这是扶朝屯的土地长出的大米做的。吃了这碗米饭,以后……就再也吃不到扶朝屯的大米了……”老人哭了,浑浊的眼泪流下脸颊。

曾维康的心疼了好久。他看着那碗米饭,感觉怎么也端不动。

老人家抹掉泪水,劝他:“孩子,吃吧。扶朝屯水土好,米饭香。”

那碗米饭,曾维康副县长吃了一个多小时。他尝不出米饭的滋味,只记得老人红着的眼睛。他伴随着自己的泪水吞咽下米饭,哽咽着说:“大娘,我们不会辜負您,不会辜负扶朝屯百姓的。”

曾维康是哭着离开这位大娘家的。

为了感谢扶朝屯百姓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工作组杀了一头猪,请全屯百姓喝酒。

扶朝屯的百姓来了。端起酒杯,一片哽咽声。搬离故土的酒,谁能喝得下?

当德保县县长陆兰碧讲述这段往事时,这个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女子,眼里含着热泪。

为做好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德保县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作为牵头部门,在易地搬迁安置项目点一线跟踪督战,他们24小时在线办公,推行工作联席会议制、清单交办制,高质量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建设。

2018年10月13日上午,德保县12个乡镇370户2018年预脱贫贫困户拿到了城市住房的钥匙。

根据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德保县易地扶贫搬迁采用县域内安置和跨县安置相结合的方式,规划建设了“15+1”个安置点,搬迁4042户17185人,全部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2021年5月13日上午,我来到了德保县老乡家园。

一栋栋高楼林立,楼宇山墙上写着“乔迁铭记党恩情,吃水不忘挖井人”“同心共筑中国梦,精准扶贫念党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干苦干、勤劳致富”等硕大的红色标语。小区内干净整洁,两旁有各种宣传栏。小区道路、绿化、给排水、供配电、燃气、环保等辅助工程全部齐备,不远处,目光可及幼儿园、小学和社区医院。

一夜之间,近两万大山中的百姓搬进城市,华丽转身成为市民。

老乡家园外是一溜儿门店:胖哥烤鸭店、老乡家园早餐店、良吉良百货超市等。这些商铺大多是由搬迁到老乡家园的居民自己开设的。

我在叶姐副食店前停下。叶姐50岁左右,是一个开朗的女子。我提出到叶姐家看看,她爽快同意了。

叶姐的家在一楼,是一套90多平米的三居室。客厅与城市里人家一样,电视柜、沙发、电视机等一应俱全。

叶姐叫农卫叶,原是马隘镇太和村人。90年代,她与很多年轻人一样,选择到广东打工,在佛山市顺德区一个制衣厂工作。2015年,她看到父亲年迈,便回到了家乡。后来搬迁至老乡家园,自己开了一个小店。如今,她的生活安逸幸福。

在一家米粉早餐店,我与店主人许明瑞聊了起来。他是足荣镇百农村人,为了让女儿上学方便,搬迁到了老乡家园。小店21平米,一年3000元租金。在城市土地寸土寸金的今天,这样的租金不算高。

陪同我的德保县人社局工作人员黄海谊看了看许明瑞的营业执照,嘱咐他说,根据相关政策,在申请营业执照并正常营业半年后,他还可以到县人社局申请农民工创业补贴。“你可记得去啊,大概能申请到一万多块钱呢!”

我们来到七彩树托管中心教师韦青乐的家。32岁的韦青乐原是德保荣华乡平隆村村民。在未搬迁到老乡家园前,她在深圳一家电子工厂打工。她告诉我,如今有了小孩,如果要出去打工,就不得不放下孩子。她不愿意让孩子做留守儿童。正好国家有易地搬迁政策,于是她随丈夫一家搬到了城里。现在,她在七彩树托管中心工作,每月有1600元工资,最主要的她可以陪伴自己正在上小学的孩子了。

她笑着告诉我:“我觉得最大的幸福就是陪伴自己的孩子长大!

老乡家园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内,一群老人正在玩扑克、打麻将。从巴头乡登星村搬迁到老乡家园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他65岁了,在村里曾种12亩地,儿子、儿媳在广东打工。搬到老乡家园后,他的土地让亲戚代种,自己仅留了八分地。孙子、孙女3个,有2个在上初中,1个在上幼儿园,都跟着他来到了老乡家园居住。每月他有130元的养老金,加上儿子给的一些钱,如今,他终于可以与很多城里老人一样颐养天年了。

为了更好开展易地搬迁后续工作,德保县成立了德保县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后续扶持工作组,就农户户口迁移、就医入学、就业指导、社區管理等进行综合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完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就业环境发展需求,帮助搬迁群众更好融入当地生活。

如今的老乡家园不仅有老年活动中心,还设立了老乡家园人民调解委员会、就业社保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警务室等。

大山中的百姓,由农民转变为居民,在这里开启了新的生活,而且是幸福的生活。

2.扶贫车间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必须解决好“搬走谁、迁去哪、如何发展”的问题,确保困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德保县提出了“易地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标”的口号,制定出台了“德保县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就业和后续发展保障政策实施办法”,探索扶贫产业、培训就业等“N+”模式。

按照“搬迁一户、致富一户、脱贫一户”的思路,借助深圳南山区扶贫协作的力量,德保县成功引进深圳市吉美菲玩具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广西德保县矮马实业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设4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开发德保矮马牌书包、服装、雨伞、玩具等一系列旅游产品,安排搬迁户106人就业。此外,还积极引进广西飞翔服饰有限公司、广西德保景秋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进驻安置点,建立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解决了就近就地就业的问题。

德福社区党委书记韦佳奇告诉我,对于这些刚刚搬迁来的居民的就业问题,首先社区消化了一部分,比如社区清洁工等;其次,一部分自谋职业,比如开门店的叶姐;还有很多选择了老家家园的扶贫工厂。

在老家家园社区外的广西德保矮马王实业有限公司,我随机与一位正在踩缝纫机的女子聊了起来。女子叫王拾松,原是隆桑镇隆桑村人。当时一家4口人仅有一亩多地,尽管王拾松又是喂鸡又是喂猪,家里的经济还是捉襟见肘。

放在两年前,王拾松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上班族,能过上这么稳定的生活。“老家的房子是土坯房,下雨就漏水,孩子读书也不方便。我丈夫外出打工,我留在家里带娃,喂猪喂鸡,生活一直不富裕。”

2018年,她带领一家人搬到老家家园。她从缝纫机中抬起头,细声细语却充满自豪地告诉我,现在,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右江医学院读研究生,一个在德保县技术职业学校读书。她的语气里是满满的骄傲和幸福。

在德保县矮马实业有限公司工作的黄其仕是马隘镇多宋村立巴屯人。深山中的多宋村立巴屯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这里不通公路,缺水、缺电。几十年来,因为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这里的农户陆续外迁。黄其仕也想过搬走,但母亲年迈,两个孩子年纪小,他耕作几亩山中的薄田,实在无力搬迁别处。多年来,一家人住在四面漏风的老屋子里。后来,扶贫工作队给他争取了危房改造的政策,但他还是拿不出钱建新房子。

2014年,缺水缺电、食不果腹的生活最终逼得他的妻子到广东务工赚钱补贴家用。妻子走了,苦的是孩子,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抹黑走山路去上学。每到放学时间,一旦孩子没按时回家,他就担惊受怕,丢下活跑到山下去找。直到2015年,黄其仕才克服重重困难,翻山越岭拉了水管和电线,让一家人告别了挑水点灯的生活。

2018年,在德保县移民局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黄其仕走出生活了40年的大山,仅花1万块钱,就搬进了老乡家园一套96平米的房子。在帮扶干部的努力下,她的妻子回到德保,夫妻俩一块走进了德保县矮马实业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工作,每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而两个孩子也走进了县城的学校,再不用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去上学。

我们来到德保景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于2021年3月25日开业,目前有120多位职工,大多为老乡家园的居民。

公司经理卢艳介绍说:“其实我们这里严重缺人,现在的订单至少可以做两年,这里至少需要300多名职工。现在我还在从社会上招人。”

卢艳一边带我们参观托管中心以及职工餐厅,一边介绍说:“我这样做,就是为了免除职工的后顾之忧,托管中心可以托管60多位学生和儿童。你看,我们还有校车,负责接送孩子上学放学。”

到处一片欣欣向荣,到处是忙着打理自己幸福生活的身影。

我了解到,在德保县,除了老乡家园,其他安置点也设立了扶贫车间。比如德保县投资300多万元在东凌镇定坡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引进的以生产耳机及配件为主的配套扶贫车间——东凌镇兰兴电子厂,厂房有1000多平方米,可安置450名群众进厂就业。扶贫车间依托深圳兰兴电子有限公司技术指导和产销合作,采取“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走出了一条“企业降成本、农民增收入”的扶贫新路子,实现了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就地致富”的目标。目前,兰兴电子厂安排了2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贫困户100多人,人均月收入2500~4000元。这样,当地的搬迁户有农活就干农活,空闲时候就到扶贫车间做工,按计件方式多劳多得,一天也有近百元收入,加上一个月底薪800元,贴补家用足够了。

在隆桑镇北站、都安乡陇钦、燕峒乡汤那等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德保县政府引导搬迁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抱团发展黑猪养殖、种桑养蚕、大果山楂、猫豆种植、八角低产改造等特色产业,以企业创建标准农业为主,贫困搬迁对象自营发展为辅,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产业,促进稳定增收。

离开土地,很多年纪稍大的农民多少有些不适宜。看到老人们失落的目光,社区想百姓所想,在安置点开辟了微菜园,这样,“手痒痒”的搬迁户就可以在微菜园里种点黄瓜、韭菜等,不仅能吃到亲手种植的蔬菜,还能弥补一下离开土地的失落心情。

德福社区党委书记韦佳奇告诉我,现在,德保县在城区8个搬迁安置点流转土地都打造了微菜园。这些微菜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解了老人们的乡愁,还可以让随迁子女不至于对农耕文化形成记忆断代。假期,家长带着孩子在家门口的微菜园参加劳动,不仅能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增加他们的知识面。

德保县水库和扶贫易地安置中心主任农定确介绍说,目前,他们还在就后续搬迁扶持工作做努力。他们会在安置点搞一些种养产业,比如油茶、养殖;鼓励搬迁群众到扶贫车间或者在县城的工业企业务工;或者在县城内开发一些公益性岗位,建设一些自主创业的平台,确保搬迁群众有稳定的收入,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旗幟飘扬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是第一工作任务,更是首要政治任务。全县党员干部务必真抓实干,全力攻坚,确保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德保县委书记石永超如是说。

在一份资料里,我看到这样一组数字:2016年以来,德保县组织7700余名帮扶干部,筹措27.87亿元扶贫资金,切实做好“三保障”,严格抓好“三落实”,努力提升“三率一度”,推进高质量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7700位战士的至高使命!

他们在奔走,他们高高举起了脱贫攻坚的大旗,为一个个山村带来致富的希望,带来幸福的生活。

1.至高使命

在德保,我看到了一幅照片。照片中的主人公是德保县委书记石永超,他正为一个农户挑水……看着照片,我心潮起伏。那是一张令人过目不忘的照片。我不知道这幅照片后的故事,石永超书记大概也忘记了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但我知道,看到这幅照片的人,心里一定会涌起一股暖流,一股力量!

2017年9月,德保脱贫攻坚之战如火如荼。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战斗。而首先肩任重担、自我加压的就是德保县委书记石永超。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德保县在全县各级党组织实施“书记引领工程”,县委牵头抓总、整体谋划、统筹协调,形成县委书记挂帅、县四大班子共同参与、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按照脱贫工作部署,德保县成立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县委书记石永超、县长陆兰碧任指挥长,同时在12个乡镇设脱贫攻坚战区指挥部,在村设脱贫攻坚办公室并配一名脱贫攻坚专干(信息员)。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指挥网络、工作机构正式形成。在县委书记这个“火车头”带领下,全县形成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头干,各个县级副职领导包片干,各个乡镇和部门领导具体干,全县干部、社会扶贫合力干的工作格局。

为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德保县将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脱贫攻坚调度会“三会并行”,及时研究分析、解决重大事项,并相继出台《关于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德保县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分年度抓好减贫出列指标分解,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指明方向。

2019年,德保县开展“书记履职竞效大行动”,把各乡镇、各部门党委(党组)书记的脱贫攻坚成效进行排位评比,激发书记队伍比、学、赶、超的动力。县领导班子挂点到各个极度、深度贫困村,全体处级干部挂点全部行政村,每月、每周进行调研督导,把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一线。同时,县级20个专责小组统筹各领域工作落实,20个行业部门牵头脱贫指标建设,12个乡镇领导干部克难攻坚,138个后援单位协同作战,487名驻村工作队员脱产投入,1600余名村干包片工作,2000余名村民小组长盯户信息,7700余名在编干部到户帮扶。

为打好“六大”战役,德保县制定专项攻坚方案,细化分解责任,盯紧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四大保障。教育保障为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双线四包”工作机制。到2019年,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96%。医疗保障为落实“一站式”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和门诊特殊慢性病合规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参保率99.18%。建档立卡贫困户应参保102476人,参保率100%。住房保障,实现全县农户住房安全等级评定全覆盖。全县住房安全保障达标率99.92%。饮水保障,为持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建设项目,“十三五”期间共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834处,总受益13.9万人,全县农户安全饮水达标率100%。

此外,德保县积极推进水、电、路、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贫困村20户以上自然屯通屯水泥路项目建设496条1098公里,新建或维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75处。全县居民通电率达到100%。

为了提高扶贫干部的积极性,德保县还灵活运用“红黄黑榜”,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

陆兰碧说:“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万众一心加油干、不获全胜不收兵!这是我们德保县脱贫攻坚的誓言。”

2.青春永恒

2018年12月15日,广西德保县敬德镇陇正村村委办公室,紧锣密鼓的扶贫工作会议一直开到中午,散会后,饥肠辘辘的扶贫工作队员们在村部煮了一些清水挂面。

冬天,天黑得早。下午5点多,天已经黑了。按照计划,陇正村扶贫工作队黄志强准备去多浪村看望几个帮扶户的孩子。出门前,他拿出几张大红的请帖,上面写着“12月19日是我儿子的百日宴,我沾我儿子光,趁机会还我媳妇一个结婚仪式,到时候大家可都要来啊,来吃我们的喜酒!”

有同事开玩笑:“你小子儿子都有了,怎么还没结婚?”

黄志强憨厚地笑笑:“过两天就给她补上了!”

黄志强是德保县敬德镇团委书记。2018年3月,黄志强被任命为陇正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陇正村是2018年要脱贫出列的贫困村,所以大家都铆足劲加班加点工作着。

那些天,黄志强几乎天天在村里忙碌。大家不知道的是,2018年12月19日是他儿子的百日宴。家里一直催他回去操办喜宴,连远嫁的妹妹都回到德保开始帮忙操办百日宴。可他却像局外人,依旧忙碌在扶贫工作第一线,把喜宴的筹备工作全部留给父母和妻子操办。黄志强和妻子黄凤理领证结婚近7年,因为工作繁忙,他一直欠妻子一个婚礼仪式。为兑现最初对妻子的承诺,他计划在儿子百日之喜这天,连同举行一个简单的婚礼。

同事们看着黄志强走向他的面包车,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竟然会是他留给他们的最后一面!

2018年12月16日,天下着小雨,山路上雾气蒙蒙。一大早起来,黄志强决定去陇正村拿扶贫材料。从敬德镇到陇正村有11公里,路途不长,但因为是山路,而且多处都是悬崖峭壁,开车需要谨慎,所以这段路常常需近1个小时。

上午11点,拿了资料的黄志强决定返回敬德镇政府。因为雨天路滑,他一路小心驾驶着面包车。雾气太大了,在巴宁村多运屯一个拐弯的山道旁,车在湿滑的路上突然如脱缰的野马,向15米深的悬崖直冲而下……

他的生命定格在33岁。他为扶贫事业殚精竭虑的心永远停止了跳动。

黄志强离去了。人们翻开他的笔记本,只见上面一项项列着“贫困户位置采集、经济普查工作、土地确权农户信息采集、危改进度的催促、改厨改厕工作”等内容,没有一条是关于家事的。

2015年,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黄志强除担任那甲镇安监助理兼报账员外,还挂任那甲村扶贫工作队员。因工作出色,2017年,他被提拔为敬德镇团委书记。那甲镇那甲村的村民苏其介是2016年黄志强结对帮扶的贫困户。苏其介的孩子因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父母身体也不好,黄志强经常到他家探望,并指导他发展养蜂、养蚕等项目,鼓励他争取早日脱贫。黄志强调离后,他们仍保持着联系。有时候,苏其介不懂得该如何申请补助,或是养殖上遇到技术问题,就会打电话给黄志强,黄志强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解答,或是查好资料后通过微信发给他。得知黄志强出了意外,苏其介哭着说:“每次他到我家来,从来不给我们添麻烦,宁愿到街上吃一碗米粉,也不在家吃饭,只有他买菜、买水果来慰问我们,却从来没在我家喝过一口酒……”

黄志强初到陇正村时,这里无论是道路等基础设施,还是产业发展,都没有一项达到脱贫标准。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黄志强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决定将种桑养蚕作为村里的脱贫产业重点发展。为建设种桑养蚕基地,黄志强带着村干部和工作队队员一遍遍地去农户家做思想工作,动员他们将土地流转出来发展村集体经济,分析研判养蚕的好处。一个月后,61户村民同意将土地流转出来,陇正村建起了75亩桑蚕基地。5月,基地种上了桑树苗,为下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由于村里的产业刚起步,管理技术不到位,黄志强主动跟村“两委”班子成员提出请县里的相关技术人员来指导。2018年8月31日,陇正村举办了第一期桑蚕技术培训班,40多名村民参加了培训,邀请来的专家全是黄志强去县里跑部门联系来的。

黄志强在陇正村时间不长,但他带领工作队攻坚克难,积极申请扶贫项目,争取政策资金,共落实项目资金近600万元,帮助陇正村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

如今,全村屯屯通水泥路、通网络,村民增收有了保障,喝上了放心水,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新的村部大楼已投入使用,而他却永远远去了。

2018年底,陇正村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核验,脱贫出列。

2018年底,黄志强先后被共青团广西区委、德保县委追授为“自治区优秀团干”“德保县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11月,他被评为百色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3.北京姑娘到壮乡

2021年5月13日,我走进都安乡凌雷村。只有走走祖国大地,你才能知道,脱贫攻坚的力量是多么蓬勃有力。脱贫攻坚若三月春风,无处不在,吹遍了大江南北每一寸土地。

尽管地处深山之中,凌雷村与很多乡村一样,拔地而起的是一座座独居壮家特色的小洋楼。

凌雷村的村委会与内地村委会没有什么差别。一楼的办公室内,电脑、打印机等新式设备一应俱全。二楼是一个小会议室,枣红色会议桌被擦得一尘不染。凌雷村的3位当家人陆续坐在我的对面,他们是支部书记、村主任农定益、副主任覃大兵和许宜跨。

当我问及这几年的脱贫攻坚工作时,他们竟然异口同声说到一个名字——史睿,一个来自北京的年轻的女驻村第一书记。

史睿是凌雷村第一位驻村书记。2015年8月来到德保,2017年7月28日离开。时过4年,村里百姓还在念叨着她的名字。说到她,他们的语气里有骄傲,有惋惜,还有浓浓的想念。

这位女子瞬间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当她告别繁华都市,一头扎进距离北京几千公里外的西南边陲,而且还是一座座青山紧相连的壮族山区时,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

遗憾的是,我没采访到她。我只能通过农书记等人的讲述以及2016年刊发于人民网的一篇《壮乡深山来了“北京80后女干部”》的通訊走近她。

2015年8月,国家民委选派史睿到广西德保县都安乡凌雷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史睿是山西太原人,到广西德保后,她面对的第一道难题是南方的湿热气候,夜晚蚊虫的叮咬,常常让她无法入眠。生活上的艰苦不说,基层工作的诸多困难更让她始料未及。史睿第一次下村到两个未通公路的屯,来回翻山越岭步行了10公里的羊肠小道。那天晚上回去,她的双腿疼得不能入睡。

让史睿感到最难的一件事是语言不通。当地村民多讲壮语,听不懂普通话。她说普通话村民听不懂,村民说话她听不懂。一时间,她自己成了“聋子”“哑巴”。语言不通,怎么交流?史睿很快把自己融到群众中去,开始学习当地语言。当她用壮语“斤赏(吃了吗)”与村民打招呼时,壮家百姓瞬间感受到了这位女干部的真诚。很快,史睿和村民打成一片。

史睿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马不停蹄地走遍了全村12个屯、22个村民小组,掌握了老党员、贫困党员、五保户、低保户以及贫困户的情況,摸清了村里养猪、养鸡的场所,村民的田七、百香果、火龙果的种植地,各屯通电、通水、通路情况……

用脚走、用嘴说、用眼看、用心记,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最简单的笑容与村民们相处互动,这便是史睿的工作方式。村里的卫生、道路建设、路灯、绿化,每一件能让村民生活更舒心的事,她都操心。每一位村民的难处,她都看在眼里,挂在心上。

2016年4月,史睿帮法光屯贫困户农星科向农村信用社申请了6万元小额贷款,让农星科承包水塘养鱼养鸭,顺利脱贫;在史睿的帮助下,凌雷屯低保户何金蓉、陇慢屯建档立卡贫困户覃明胜、南替屯低保户覃明聪、巴铁屯建档立卡贫困户黄恩觉等领取到了危房改造款。

史睿还向国家民委争取到了100万扶贫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凌雷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此外,从2015年9月至2016年初,史睿带领全村村民,通过群众自筹、“一事一议”、产业项目等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完成道路建设1公里,巷道硬化3000平方米,铺设排污管道650米,种桑养蚕150亩,村屯绿化种植树苗300株,危房改造12户,种桑养蚕、大果山楂种植培训40人等。

2015年10月,精准扶贫、入户调查工作开始。因为乡里、村里会使用计算机电子办公的干部很少,许多材料都是史睿在深夜加班完成的。

有时候下乡太晚,要走回住地,村干部担心她的安全,她却笑呵呵地说:“走夜路可以看满天的繁星,还有飞舞的萤火虫,那是愈黑愈美丽。”其实,她内心还是害怕的,因为山里有蛇。

凌雷村3位当家人你一言我一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陇慢屯有一对夫妻吵架后,妻子不辞而别,再没有回来。史睿看到这位失去母亲的孩子,忍不住眼泪直流。她抱着孩子说:“以后,你就叫我妈妈吧。”她给孩子辅导作业,买衣服、书包,还给孩子零花钱。

山村里的孩子许多是留守儿童。史睿到任以后,积极联系教育部门,改善村里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粉刷了教室,更换了新的桌椅,修缮村教学点教学楼两侧水泥路面。她还自费购置了一些课外读物,建立校园读书角。逢节日看望慰问村教学点留守儿童,教孩子们唱歌,和他们一起玩。充满亲和力的史睿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史妈妈。

2016年夏天,她带着凌雷村的6个孩子到北京参加夏令营活动。

2016年7月,她帮一位父亲患病去世、母亲不知所踪的孩子联系了技校,鼓励他继续上学以掌握一技之长,联络爱心人士为他捐赠了1200元爱心款,联系乡民政救济给他被子、衣服、蚊帐等生活用品。

这位北方女子宛若一株鲜艳的木棉花,开放在西南边陲德保的土地上。

她总觉得有些愧对自己的儿子。有一次,史睿7岁的儿子给她打电话:“妈妈,我现在想不起你长什么样子了,你已经4个月没回家了。”儿子稚嫩的声音传来,这个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女子瞬间泣不成声。

据了解,国家民委自1989年定点帮扶德保县以来,先后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达4000多万元,还扶持建设了都安乡窑庄民族小康示范村、城关镇西读村大朔壮族特色村寨及云梯村那吞壮族新农村等3个民族工作示范点。27年来,国家民委先后下派12位优秀干部到德保县工作,他们用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壮乡的变化。

4.人间大爱

李小泼就坐在我的面前。她拿出手机让我看她的“女儿”谭冬娇的照片:“我女儿漂亮吧!”照片中的女孩鹅蛋脸,大眼睛,皮肤白皙,的确是一个非常美的女孩。

李小泼又找出一张照片让我看。照片中的女孩十多岁的样子,又黑又瘦,脸上有与她年纪不相符的哀愁。如果李小泼不说,我无法想象,两张照片中的女孩会是同一人。

2005年12月,谭冬娇出生在德保县燕峒乡晚江村。小冬娇刚4个月时,忍受不了穷苦生活的妈妈不辞而别,从此杳无音讯。

妈妈出走之后,谭冬娇的爸爸开始酗酒。小冬娇有一顿没一顿的,后来便开始在亲戚家中轮流生活,先跟姨婆住一起,2岁后辗转到姑妈家上小学一年级,随后又到伯父、叔叔家中生活。小学四年级时,她的爸爸也去世了。

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县妇联干部李小泼对口帮扶谭冬娇。看着这个黑黑瘦瘦、看人眼睛怯生生的女孩,李小泼心疼不已。多年寄人篱下的生活使谭冬娇脆弱、内向、自卑。尽管乡亲们对她很照顾,可是路遇乡亲们,她总是低着头,有时甚至扭头跑开。

直到遇到了李小泼。这时候,李小泼才知道,11岁的谭冬娇竟然是“黑人黑户”,她没有户口,也没有身份证,更别说孤儿证,所以她享受不到任何补助。李小泼牵着她的小手,一趟一趟在县妇幼保健院、民政局、乡政府、村委会之间来回跑,核实她的出生信息,最终为她办理了孤儿证,使她每月获得了600元补助。这个钱一直由谭冬娇的叔叔代领保管。

看着比同龄的孩子矮半个头的谭冬娇,李小泼在征得她叔叔同意之后,每个周末都将她接到自己家中,做各种美味的饭菜给她补充营养。

“刚到我家时,她吃饭总是低着头,不说话,也不敢夹菜,给她夹什么,她就吃什么。”为了打开孩子的心扉,李小泼带着她到靖西市、广东茂名等地旅游, 带着她逛街,给她买衣服。慢慢地,这个自幼失去母爱的女孩感受到李小泼润物无声的母爱后,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谭冬娇上初中后,平时主要在学校住宿,周末,李小泼就把她接回家中。对于谭冬娇的到来,李小泼的爱人与儿子都予以支持。不管工作多忙,李小泼的爱人都会在周末接她回家。李小泼的儿子在这个天上“掉”下来的谭妹妹面前,更是树立了好哥哥的形象,不管买什么吃的,都不忘给妹妹买一份。李小泼像所有母亲一样,定期打电话向班主任询问谭冬娇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成绩。

2020年9月,谭冬娇考上了百色市农业学校。李小泼给谭冬娇准备了上学的行李、衣物,与丈夫一起把她送到了学校。

2021年母亲节那天,李小泼收到了来自谭冬娇的一条微信,并收到了一个52元钱的红包。这则微信写道:“‘大妈,对您的称呼,我可不可以少一個‘大字?”

李小泼看着这条微信,突然哭了。其实在她心里,她早已把谭冬娇当作了自己的女儿。

5.无悔岁月

如果说黄志强是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的英雄,那么,还有很多像黄志强一样始终战斗在扶贫一线的先进典型。今天,他们依旧在战斗。

黄金波是德保县自来水厂的一名职工,因为工作出色,2007年,他从原来的管道安装工、机泵运行工、净水工被提拔为供水车间主任。

2016年2月,德保县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选派德保县“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的文件,要求水厂选派一名党员任驻村第一书记。由于需要驻村,很多党员同志因为家庭原因打了退堂鼓。

在别人望而却步时,黄金波迎难而上。他觉得能够参与这项工作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而且他认为把青春奉献给伟大的事业才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在没有和家人商量的情况下,他主动找到廖振军厂长说:“让我去吧!”

他离开城市到陇沙村下乡驻村后,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他的妻子不得不辞去本来稳定的工作。

几年来,黄金波吃住在村,劳动在村,一户户走访,摸清全村情况,让一项项帮扶措施精准到人。在他的努力下,与家人失联21年的许朝连在后援单位的帮助下和远在云南曲靖的家人见了面,户口、低保、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也得到了落实;在他的帮助下,农新慧、黄洋边等多名贫困大学生得到了“雨露计划”资助;在他的奔走下,身患肺癌的黄全武大病救助得到了落实,丧失劳动能力的黄明作搬出了他破旧的危房,住进了稳固明亮的危改房;在他的坚持下,扶贫小额信贷让黄炳胜、吕绍茂扩大了养猪的规模,吕绍坎在广东的眼镜加工作坊正常运转起来……

黄金波把最好的年华留在了陇沙村。今天,陇沙村道路修好了,路灯亮起来了,合作社成立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有了。5年过去,陇沙村荒芜的旱地上早已硕果累累,17户贫困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老乡家园,南山小学里传来了他们子女的朗朗读书声。陇沙村党组织还荣获第九批百色市文明村镇的表扬通报。

冯恩同,德保县龙光乡陇者村第一书记。他与德保县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一样,把最美的年华留在了乡村。

冯恩同是德保县委宣传部的一名干部,当脱贫攻坚需要他到基层一线驻村时,他毅然主动请缨。他帮扶的陇者村距离县城52公里,因为远,冯恩同每周只能周末回家看看。

提起在陇者村的日子,冯恩同滔滔不绝。陇者村有6个屯,刚到陇者村时,这些屯与屯之间尚未通油路,他硬是用双脚走遍这些屯,摸清各屯情况,并为村民规划了未来的致富产业。几年来,他与村干部一遍一遍找交通局,如今,不通车的几个屯油路通了,每个屯也都有了脱贫致富的产业。

下乡驻村的几年,百姓冷暖都在他的心上。谁家遭了雷击电视被毁,谁家的墙体被雷劈得裂缝,他都会出面帮村民找相关部门去协调解决。他说,以前的村民看到干部是绕着走,现在,都知道驻村干部是实心实意为百姓办事,再见面都要热情地打招呼,甚至很多村民会主动找他寻求帮助。2019年,陇者村顺利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还被评为德保县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0年6月,冯恩同荣获百色市优秀第一书记、德保县优秀第一书记等荣誉。

德保县脱贫攻坚之战,像黄金波、冯恩同这样的典型有很多。比如陆兰碧提到的巴头乡多喜村登者屯的一位捡垃圾交党费的老党员,还有一位家徒四壁却不肯收慰问品的老党员……陆兰碧是含泪给我讲述他们的故事的。

脱贫攻坚,是与贫困作战,是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战;脱贫攻坚,是一场人的战斗!更是一场智慧的战斗!

号角声落,烟消云散,德保的天空一片蔚蓝!

四、美丽乡村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蓝图绘就,未来可期。一个崭新的德保正在走向世界!

1.一户一景

我没有去那温村,但在网络上看到了那温的图片。

这里四面环山,鉴河贯穿而过。近年来,这里的群众依托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开始走上了一条开发生态乡村旅游的道路。

2016年,以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民入股的形式,那温村将发展旅游作为脱贫项目。在当地致富能人李振边的带领下,98名村民自发出资,组建了德保县首家旅游专业合作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合作社优先吸纳了本村40多户贫困户参与劳务工作,贫困户能从参与景区劳务、销售农家土特产、土地流转及合作社股份收入等四个方面实现增收。那温村将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使农民变成了股东,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致富新路。

美丽那温村吸引了不少游客,农旅结合模式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2021年5月12日,我走入德保县足荣镇老坡村老屯。如果不到地处西南边陲的德保壮家走走,也许很难真正了解壮家人的幸福生活。

在内地,我听过一村一景;在德保,我亲眼目睹了“一户一景”。

在李召坤家的院子里,屋檐下横着一张硕大的大红色茶桌。功夫茶的茶具一应俱全。主人大约刚刚出去,茶杯里的茶似乎等待着他的归来。村支书黄万学告诉我,李召坤去地里了。

你能想象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轻轻捧起茶碗的情形吗?

让我震惊的还不仅仅是李召坤的茶桌,还有李召坤家里的院子。院子不大,却别出心裁利用旧的碾盘设计了小桥流水、青青草坪,水中有金鱼在游动。磨盘铺砌的道路,伸向茅草搭建的大门。整个小院,仿佛一个小小的花园。

在黄支书的带领下,我在老屯逡巡了一圈。像李召坤这样的小院还有很多家,比如梁学进家、梁学正家,各家院落的景观,可谓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各具特点。

我问黄支书,是村里号召大家这样做的吗?黄支书说,如今村里百姓生活好了,这些院落景观都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不过,村里为鼓励村民建设美丽乡村,对于一些做得好的人家会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一来,村民们便各自使出浑身解数,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院落景观——一家比一家美,一家比一家别出心裁。

江南水乡好。如今,西南边陲的乡村是不一样的“江南水乡”。

这一切,得益于村民富裕。

2017年,老坡村脱贫。脱贫攻坚带给了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通了,饮水提升工程让村庄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最主要的是村里有了脱贫产业。

近年来,老坡村致力特色农业开发,积极招商广东深圳百岁田园投资股份公司、德保县鸣鸿渔业有限责任公司落户老坡村老屯。老屯现在不仅有百岁田园小龙虾养殖、冷水鱼试点新兴项目,村庄还逐步形成了以八角、水果、传统养殖、特色中药材、桑叶种植、“康泉鱼”生态养殖和“百岁小龙虾”养殖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脱贫之后,村民的理想转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美丽乡村,也成为他们潜移默化的行动。

黄支书骄傲地说:“我们村脐橙整村连片的有1100亩,平均每人2亩左右,年平均收入达到了6000多元。此外,还有2579.3亩八角,中草药200亩,油茶80亩,建成了51个‘康泉鱼生态养殖小窝池,20亩‘百岁小龙虾养殖试点。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6.62万元。2021年增加了村级生猪养殖50头,油茶种植100亩,预计2021年村集体收入可突破20万元。”

这正是老坡村“一村一景”的底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如今已经深入到了每一座乡村。黄支书说,下一步,就是要打造乡村游。如今,老坡村荣获了“市级文明村”“德保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百色市红旗村”“百色市生活富裕村”“百色市产业兴旺村”“百色市治理有效村”等荣誉,成为德保县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百色学院美术写生基地。

2.遍地花开

走进凌雷村,远远看到树上开满了硕大的红花。走近了,才发现是一个个红灯笼、红绣球,挂在树上,宛若花朵,格外艳丽。

如今,你在德保的乡村随便走一走,随便遇到一个村民,都不要以为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

我在都安乡凌雷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农定伊,副主任覃大兵和许宜跨微笑着坐在我的对面。他们的衣着非常普通,看上去似乎就是普通农民,但他们脸上洋溢的微笑告诉我,他们不简单。

农定宜,50岁,有一张典型的壮家人的的脸。1989年,高中毕业后他曾经到广东东莞一个厂子做耐火砖,一天11块钱,做了11年。后来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他回到家乡,开始做水泥加工,做了8年,也挣了一些钱。后来开始种植脐橙,依旧是年年丰收。2015年,看到市场先机的农定宜,种植了20亩火龙果。这20亩年产6万斤的火龙果让他挣了个盆满钵满。2017年,农定宜担任凌雷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覃大兵,2017年开始种桑养蚕,建立雷鸣合作社,带领全村28户农户种桑养蚕,与德保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签订了回收合同。

许宜跨,高中毕业后,给工厂开货车,工资1个月2400元。2005年,他回到家乡,开采石灰岩。2017年,许宜跨成立坑甲合作社,带领22户村民以“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形式开始养鸡。合作社与农户先签合同,然后提供鸡苗、药物、饲料,管理技术,农户自己建鸡棚。他指着远处的青山说,他的养鸡场就在那里。

我们到农定宜的火龙果田去参观。2015~2017年,凌雷村的街道以及到各屯的道路全部硬化,路边种植的是一种小芒果树。看着青绿的芒果,我问农定宜是否可以吃,他笑说:“这是一种观赏性芒果,当地人是不吃的。”

农定宜的火龙果田距离村委会不远。他滔滔不绝介绍说,一亩地能种火龙果苗800株,这有20亩。每当农忙时,他就请村里人来帮忙,一天一人100块钱。他们还开展特色产业的种植,种了铁皮石斛、食用菌。

在凌雷村走走,村里的小楼一座连着一座。我们随机走进一户农户家里,身着短裙的屋主人许彩艳迎出来,与我们坐在沙发上聊天。

许彩艳家的小别墅是2008年盖起来的。共3层,每层128平方。一层前面为厨房,中间为仓库;二层中間是客厅,两边为卧室;三层养蚕宝宝。刚出校门时,许彩艳也曾经到外面打工。后来,母亲身体不好,只好回到了村里。

许彩艳看起来瘦瘦弱弱的,里里外外却是一把好手。她告诉我,她喂了12头猪;2018年开始种桑养蚕,打理着20多亩桑园。

我问她养的猪在哪里,她笑着说:“在脚下!”

我很疑惑,我们从一层上来,并没有看到猪舍。许彩艳带我们去看她的猪舍,原来猪舍在楼下最后面,那里有一道铁门,门打开了,我看到了左右两旁的猪舍和懒洋洋的大肥猪。猪舍清理得很干净,这样,她干活回来,抬手也就把猪给喂了,很方便。

我们从彩艳家出来,迎面开来一辆白色小车。农定宜告诉我,如今,凌雷村几乎家家都有小车。她指着不远处一个平房说,这就是他家(小白车)的车库。

5年前到凌雷村,村庄还不是如今的模样。12个自然屯散落在1234公顷的石漠化区域中,全村401户160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57户575人,贫困发生率35.8%。村庄共有水田151亩,旱地1231亩。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2016年人均纯收入6103元。

如今,用“万元户”来形容凌雷村村民正合适不过。不信,你看村民们含蓄而骄傲的笑脸。农定宜说,如今,他们农民个个都有自己的产业,每年都有几万到上百万收入!

凌雷村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而这沧桑巨变,得益于刚刚散去硝烟的这场脱贫攻坚之战!

在这场艰难、艰巨的脱贫攻坚战中,德保县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确保有劳动力在家的贫困户都有1个以上的增收项目,加大示范区、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建设,捆绑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同时通过利用“两广”对口协作帮扶的有利时机,推进粤桂扶贫项目的规划建设;通过建设养殖小区促使养殖产业在贫困村形成规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实现产业覆盖双达标。针对短期收入问题,重点推进桑蚕、养猪、养鸡等年内可实现经济效益的产业项目,在贫困户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引导和扶持适度扩大发展规模,实现贫困户更快增收。针对长期收入问题,通过政府扶持果苗引导贫困户种植柑橘类、山楂、芒果等实现持续增收的产业。

德保,这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土地;德保,这是一个生活幸福的家园。今天,德保县在构建和优化“五在基地”发展布局基础上,成立“党群致富共同体”139个,1100余名党员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468名,带动5138户脱贫户持续发展。2020年,德保县全部行政村的集体经济创收均达5万元以上,发展质量排百色市前列。

3.火眼金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提高精准识别率,2019年5月8日,德保县投入170万元,创造性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个脱贫攻坚大数据中心,搭建起一个集县、乡、村、屯四级联动,县直指标单位协同办公的大平台。

在脱贫攻坚战结束后的2021年5月12日,德保县返贫检测预警中心正式挂牌。建立返贫检测预警中心旨在更好地推进脱贫攻坚提质增效,确保有效阻断致贫源头,防止新的贫困发生,这是德保县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减贫德保模式的方式之一。

5月13日上午,我们来到德保县返贫数据检测预警中心。

数据检测中心功能室,整个房间有6排电脑,A、B、C、D、E、F等6个网格小组的48名信息员正在安静地工作。每个小组负责检测2个乡镇30个行政村,实现全县180个行政村数据检测覆盖。据了解,大数据中心采用“线下+线上”双线结合的方式,具有扶贫数据检测、数据核查比对、数据结果反馈、数据信息共享等多重功能。

德保县返贫数据检测预警中心的统计助理谭方重接受了我的采访。他告诉我,检测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监测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以及“两不愁三保障”存在潜在风险的其他农户。

我问他,如何能得到这些百姓的可靠信息。他回答说,检测中心会“线上线下”同步排查。在线上,他们会依据数据信息,找出因病、因学、因残、因灾等原因;在线下,驻村的工作队长、第一书记等帮扶联系人,每月要定期走访村民,对返贫户及时预警。而数据中心会通过问题排查、动态监测、跟踪落实等工作机制,结合加强建档立卡信息管理、信息更新、信息比对、动态管理、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监测预警,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同时,针对存在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的监测对象,工作队长会采取积极措施及时精准帮扶。

德保县隆桑镇谷留村村民吕汉成就是返贫户。2015年底呂汉成成功脱贫,孰料2018年他患上了地中海贫血,无法干重活,而家中还有74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生活一下变得艰难。很快,帮扶干部结合实际,为吕汉成家申请享受了B类低保,办理了慢性病卡、临时大病救助等,还帮他报销了2万多元的医药费。同时,为他家免费提供30只鸡苗和一头黄牛,申请了以奖代补等,指导他家发展力所能及的产业。现在,吕汉成身体逐渐好转,可以外出打零工挣钱,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老母亲在家喂鸡、养牛,收入恢复稳定,减轻返贫风险。

4.美丽乡村

2020年5月9日,对于德保县来说,这是一个千年梦寐以求的喜庆日子。这一天,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德保县等21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德保县89个贫困村19255户72443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脱贫退出。

脱贫攻坚,德保县干部群众向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截至2019年底,德保县贫困村退出64个,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21%降至1.22%,全县近10万人口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7833元提高到2019年的11291元……

路漫漫其修远兮。脱贫攻坚的硝烟散去,德保迎来了乡村振兴大业。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德保县开始了新一轮的行动。

组织开展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村创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推进中。2020年,德保县完成一个示范乡镇(城关镇)及城关镇那温村等13个乡村治理示范村(社区)的示范创建工作,重点打造城关镇那温村和敬德镇暮洞村两个乡村治理示范点,并形成各有特色的那温模式和暮洞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全县173个面上村实现了乡村治理体系全覆盖。老坡村老屯的“一户一景”便是那温模式之一。

乡村振兴,首先乡村要清洁。为此,德保县重点实施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和乡村风貌治理“三治理”, 持续深入开展了清洁乡村活动,并促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三落实”(落实保洁人员、落实管护经费、落实处理措施)。目前,德保县有农村保洁员1023名,覆盖全县180个行政村,乡镇垃圾中转站5个,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心(终端)23个,全县一年投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近1000万元,人员、经费及机制等要素保障到位,“村收镇运县处理”“村收村运村处理”和偏远地区“屯收屯运就地就近处理”等多种处理模式相结合的垃圾处理方式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2021年6月2日,德保县乡村振兴局挂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正如德保县县长陆兰碧所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摘帽也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有机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德保人民肩负使命,再次扬帆策马,走向新的征程!

作者简介:

李朋霞,笔名江雪,文创二级,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山西省文学院签约作家、长治市报告文学学会执行会长,出版《梨花语》《桑林虎传》《草色遥看》(上下卷)等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作品集10部 ,获“赵树理文学奖”“徐霞客文学奖”等奖项20多项,为山西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山西省宣传文艺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责任编辑/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