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梓莹(协和医学院)
我晕台了,在我见习进科的第三天,参与的第一台开腹手术上。
这天之前,我从没想过晕台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在我的心里,晕台都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我熬过了曾经最忐忑的解剖课,也无数次地在动物身上锻炼过各种操作技能。对我来说,那种血淋淋的情景不过是司空见惯的小场面罢了。
我晕台的时候,手术已经完成了大半,基本进入到了缝合阶段,也就是说,再过半个小时,患者就会苏醒并离开手术室,这台手术也将完全结束。手术即将顺利结束的氛围让大家都很振奋,老师顺口问了我一句,早饭吃饱了没。“当然吃饱了,手术日的早饭一定要比平时多吃一倍!”我玩笑着说。
话音刚落,我就感觉眼前患者的肌肉、皮肤开始模糊,像是我没戴眼镜时看着书上密密麻麻文字的感觉,若有似无。我以为是自己长时间注视导致的眼疲劳现象,于是开始不停地用力眨眼,尽可能地转动自己的脑袋,试图驱散这种模糊感。但不承想,模糊越来越严重。这时,有一个声音在心里默默地说:“喂,你可能是晕台了,你需要离开一下。”决定告诉主刀大夫我晕台这件事,我心里并没有挣扎太久,当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没办法很好地辅助接下来的操作时,我就从台上退了下来。
只要自己足够坚定,足够勇敢,困难和挑战只不过是小山丘,稍微努努力就翻过去了。
笔记和绘图作业
笔记和绘图作业
不料,这好像是击垮我的最后一道防线,退下来的那一瞬间,我眼前的色彩消失了,绿色的手术服,灰色的柜子,五颜六色的连接线,突然都消退了。我的眼前只有一片白茫茫的虚无,我试图找一个凳子坐下来,但是我却看不到凳子在哪儿,熟悉的手术间变成了一片陌生的空白。声音似乎也变得模糊了,本来耳边应该有的监护设备的“嘟嘟”声也开始慢慢变弱,一点点远去。我勉强站着,下意识地保持着无菌姿势(屈肘,双手指向上,置于胸前无菌区域),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条船上,明明没有挪动步伐,脚下却能感受到隐隐传来的波涛汹涌。我不敢动了,我怕自己的下一步就会跨出这条船,彻底掉入无尽的海水中。
可能有人在我僵硬的站姿中看出了我的不安,他在我身边大声问我怎么了。张开嘴说话好像也变得很难,我尽量大声地說出:“我有点晕。”我甚至不敢确定那时候的我是不是真的发出了声音,还是只在内心大声求救罢了。万幸,有个人过来扶住了我,把我带到了手术坐凳上。我闭上了眼睛,靠着墙狠狠地喘气,耳边全是我快速的心跳声。我还是喘不过气,本能驱使我想要摘下口罩,大口呼吸,但我拼命地忍耐住了。摘下口罩对我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却可能污染这间手术室,这影响的不仅仅是现在躺在手术台上的这位患者,甚至也会影响到下一位。
终于忍到了手术结束,有人忙完后,将我带出了手术室。手术室外,我脱掉了手术袍,摘掉了口罩与帽子,大口大口地喘息着,我摸了摸自己的脸,上面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
随后,我休息了一整天,也头疼了一整天。睡不着的时候,我就在知乎上搜“晕台”,希望能有人告诉我如何才能克服它,战胜它。可更多看到的却是,很多晕台的人,都会发生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永远地离开外科,去一个没有手术的科室。
抱着忐忑与恐惧,我迎来了又一个手术日。在同样的手术室,面对类似的手术,我还是选择了上台。但我也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上一次晕台或许是由于口罩太紧呼吸不畅导致的,所以这次我把口罩稍稍系得松了一些,让自己呼吸更容易一点;也可能是因为站太久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所以我时不时地活动下双脚,让自己稍微舒服一些;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地注视手术区域导致的眩晕,所以这次一有不舒服的感觉我就把视线挪向周围放松一下。
或许上一次晕台本就是个偶然,也或许我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总归在那之后,我没有再晕台了。我也从拉钩、扶镜子、缝皮一步步地进步,完成了自己一开始进科时的目标。
其实回过头想想,晕台这件事不过是医学生成长路上的一个困难。从一开始的独自杀牛蛙学习解剖结构,到后面的在大体老师(我们尊称捐献遗体的无言老师为“大体老师”)身上学习人体解剖,再到现在开始进入临床积攒经验,一步步地走来,在还没走到的时候,远远望着,总觉得和终点如隔山海,但是等到了面前,发现只要自己足够坚定,足够勇敢,困难和挑战只不过是个山丘,持续努力就翻过去了。
责任编辑: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