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安知鱼之苦

2021-08-30 00:42闫成城
大学生 2021年8期
关键词:鱼王油画人类

今年6月21日,我的本科毕业作品《复魅》,获中央美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学术最高奖“千里行奖”。在这个作品中,我将自己化身鱼类,抱着一种换位思考的态度以及悲悯之情,去关怀自然生态,力求尊重自然中不同的生命形式,宛如体验自己的生命一样。

《复魅》 222x185cm 布面油画

在画布上布局人的思考

我们油画系在教学中一直强调承前启后,在继承的同时开拓创新,关注当下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以高超的油画表达技艺和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去讲述新时代。我所在的第三工作室,对基本造型能力要求也很严格,尤其是人物肖像、人体写生等基础课程安排比较多,使我在高强度训练中,不仅在油画技法和造型能力上得到巩固和加强,也逐渐养成了一种主动控制画面的意识,不再是单纯地将眼里所见之物,被动地再现到画布上。我会在画布上重新布局我所看到的,甚至恣意增加我所联想到的事物,以此来契合我想表達的主旨,将习作创作化。带着这种经验与习惯,在构架毕业创作的时候,也就显得游刃有余了。

2021年,我们油画系毕业创作的模式有所改革,新增了现场创作。而我依然选择传统模式进行毕业创作,即以我所关注的社会现象作为出发点,收集素材组织画面,并在工作室独立完成。四年级第一学期末,毕业创作初具雏形,在寒假期间结合线上教学最终定稿,4月才开始绘制。

我的毕业作品在立意方面力求抛弃小我,通过一种大我精神,使作品具备社会关怀性,尝试用自己的作品去发声,达到对于社会议题的积极介入和表达。同时在画面构架方面融入新意和创意,辅之适当的哲学、文学等其他学科的解读,通过个人的审美意趣和思考,对大我作出应答,在个体与群体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我试图从鱼的视角去审视人类活动,通过生物圈中的水圈来代指自然生态,以双层并置叙事结构,将人与自然同时绘制在一幅画面中使其产生交互。利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架上绘画创作使自然“复魅”,从自然中汲取审美营养,主观上重新赋予自然神性与神秘色彩,将它从完全失语的状态中解救出来,与人产生心灵上的对话,给人以委婉的警示和启迪,以此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以及人类该有的生态哲学观。

对自然与社会保持敏感

作品《复魅》围绕当下福岛核废水排海事件展开。日本考虑到会影响本土鱼类产品出口问题,便打算将核废水运输到日本本土之外,在琉球群岛及济州岛附近排放。产生的后果是:百万吨的核废水会顺着台湾暖流直达我国东海,到达福建、浙江、长江口附近,给我国自然生态和人类安全埋下祸患的种子。

疫情期间,人类活动受限致使自然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缓解,也证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比如国际游客大幅减少,海滩空无一人,濒危的海龟有了更多繁殖的机会。

人类对自然生态的主要征服力是其所拥有的生产力,因此不仅存在经济生态与社会生态问题,也存在物质生态问题。物质生态关键是物与物之间的平衡维系,这里的“物”同时指自然物以及人造物,但在人类活动范围内主要代指后者,如各种建筑物、废弃物等。这些体量巨大的实体物太过致密或处理不善,都会引发生态问题。

城市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体,在这种生态中,自然界天然形成的调节功能,变得微乎其微、甚至荡然无存。人类利用这个阵地对外界自然“开战”,造成人和自然的对抗逐渐加剧。人类“战胜自然”的初衷不会实现,也不可能实现,超出限度定会遭致自然的无情报复。那时人的生命在不可控的种种天灾人祸面前会显得十分渺小。

介入与引用相关概念

近年来,有人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产生质疑,开始追问和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们认为自然是与人处在平等地位的“生命”形式,不应该将其作为冰冷死寂的客体,人类应当对所有自然界的生命怀有一种同理心。

20世纪小说阿斯塔菲耶夫《鱼王》中有对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感性浪漫的描写,以及对渔猎文化的生活记录。书中说,在极端残酷的自然环境下,这里人们的道德选择和生存哲学有以下特点:他们虽然杀戮生命,但同时也向生命学习,使人与自然相互敬畏,地位平等。

比如,在自律的人与鱼王的不断对抗中,鱼王不仅代表“自然”,也象征一种“欲望”。在最后人和鱼王两败俱伤时,让人意识到欲望无法被满足,只能妥协与和解。

想表现关于自然生态的美学观照,就要从沉静的自然中,获取完美的审美感知体验,需要使已经被“祛魅”的自然重获魅性,含蓄地唤回人面对自然时的心灵震颤,即是“复魅”。“复魅”也称“返魅”,是后现代哲学常用语,与“祛魅”相对应。比如中国古典哲学五行中的“水”有很多象征:水主智、水克火、水生木,等等。西方《圣经》中,水被称为圣水,代表创造与毁灭,洗礼与新生。以上都是对水的一种魅化,后来出现的化学把水解构成化学式H2O,这就是“祛魅”。而我再次通过架上绘画,将水所代指的自然“复魅”,重新赋予自然神奇性。

抛掉常规的观看角度

《复魅》从画面左侧二分之一处开始,至右侧三分之一处结束,连接一条弧线作为水面,将整幅画面切割成水平面上下两种空间,这条弧线接连水上城市建筑群,呈现出一种广角畸变的视觉效果,也恰巧符合一种鱼眼视觉效果,最终形成一个倾斜的“U”字型,体现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一种向下的压迫感,同时也加强仰视的空间纵深和视觉冲击力。河流代指自然生态,致密的建筑群以及空气中的雾霾等代表人类活动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处理成发光的流体,作为画面的主光源,使其具备一种神秘色彩,似乎在告诫或是善意提醒着人类。而主体人物向水中凝视若有所思,叉腰的强势姿态,流露出人类欲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使万物生畏的威严。远处是华灯初上五光十色的城市灯火,弥散了夜晚本该漆黑静谧的自然形态。

我从鱼的视角出发去仰视人类活动,这种仰望的视角像是把人类的主体地位无限夸大甚至神化,使万物产生敬畏。能表现画面上患有“巨物恐惧症”的弱小鱼群,受惊后本能地四散而逃,仿佛要冲出画面之外,好比我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恐惧与无措。动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人也同样如此,因此我利用人与自然的双层并置结构,叙述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社会总是在前进,生产力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这是客观现实也是必然,我的作品并是对人类活动进行道德层面上的批判,只是用人类视角之外的观察角度,委婉地警示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责任编辑:王新伟

作者简介:闫成城,男,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21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作品被基础部资料室收藏两次,获油画系画室开放日最佳造型奖两次,本科毕业作品《复魅》获学校2021年“千里行奖”。

猜你喜欢
鱼王油画人类
一张油画
油画《塬下》
油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再见,我的鱼王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