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斌
暴雨过后,及时了解雨涝的危害,根据各种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和当地情况,以及按受灾类型和受灾程度,因地制宜开展灾后农作物生产恢复技术指导,最大限度减轻因灾损失,是很有必要的。
一、雨涝的危害机理
(一)直接危害机理:土壤中氧气缺乏,根系无氧呼吸,产生能量降低,水分养分吸收减弱甚至不吸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直接毒害植物;根系活力和免疫力变低,易受病菌危害,加速根系死亡腐烂。天气转晴后,叶面蒸腾作用加剧,但根系不能良好吸水供應水分,导致叶片快速萎蔫死亡。
(二)间接危害机理:氮肥向地下深处渗漏,土壤容易缺氮素;徒长;病害加重等。
二、雨涝的简易分级
雨涝后依据受害作物本身能否恢复生长分为重度和中轻度涝灾。大雨过后,可以进行农事操作时,作物已经全部或大部分萎蔫死亡,视为重度涝灾;作物个别死亡或没死亡、生长受抑制或徒长等,可视为中轻度涝灾。
三、雨涝后的恢复措施
(一)重度雨涝后的恢复措施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及时排水,因地因时改种其他作物,如生育期短的叶类蔬菜等,或及时种植下季作物,争取下季有更好的收成。
(二)中轻度雨涝后的恢复措施
1.及时排水和中耕松土进行散墒,同时去除部分老叶和部分嫩梢减少蒸腾。
2.表现为轻度萎蔫或生长受抑制的,及时喷施促生长类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如芸苔素内酯和生长素等,促使其生长恢复。
3.出现徒长的,及时喷施延缓生长类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如烯效唑、缩节胺等,控制旺长。
4.出现脱肥的,及时叶面喷施或土壤追施尿素和速溶性磷钾肥补充养分。
5.及时使用防治病害的杀菌剂,如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或多菌灵等,控制病虫危害(注:农药的具体使用及适用的作物及其浓度可参考使用说明书或由有经验者推荐。)
(作者系新乡市土壤肥料工作站高级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