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苏曼
摘 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石,而这一教育阶段的发展关键是教师,体现教师丰厚文化底蕴和高尚师德的综合素养对小学阶段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构建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良好成长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促进学生人文情怀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教师 人文素养 学生 健康成长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82
人文素养是人文学科的重要内容,注重人的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无论国外教育还是中国古代教育,在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要求培养者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在信息化和网络化快速发展的21世纪,教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石,而这一教育阶段的发展关键是教师,体现教师丰厚文化底蕴和高尚师德的综合素养对小学阶段教育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详细分析小学教育的人文素养,通过提升其人文素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在个人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理论、实践的学习和接受的教育,包含人文知识、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是人的智慧、素质、品德、审美和情怀的综合。相对于一般人文素养而言,教师的人文素养更具有特殊性,从传统的道德思想视角分析,主要体现出儒家的道德观念,是中华五千年智慧的沉淀和结晶,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进行人文情怀和道德观念的表达和传播。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树立个人远大的理想,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怀;培养和提升小学阶段教師的人文素养,树立其教师个人独立的人格精神,通过教学,在学生中形成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小学教师人文素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人文态度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体现在教师教学态度上的人文素养被称之为人文态度,在认真、和蔼可亲的人文态度下的教学,学生更能感受到教师的爱和鼓励,更能促进小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发展,进一步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自信的心理。以人为本的观念是教师人文观念的集中体现。要求教师增强对学生的责任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被教师关注,体会到教师的关怀,促进学生学习幸福感的提升,学生会更加积极去表现自己,以获取关注、赞扬和关爱,更增加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和表现力。
(二)语言艺术情怀的影响
语言表达是教师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要素,如何利用语言艺术提升教学过程的实效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和灌输,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的过程和情感的传递。而教师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情感力量更能提升教学的效用。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具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教师利用情感化的语言挖掘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力量、情感的震撼,体会到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和情感,不断丰富自己。
(三)人文知识教学的影响
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进行一些包含人文生活、人文地理和人文情怀等方面的人文知识的教学,通过这些人文知识的表达,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美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产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意志,以努力更深入了解自己伟大的祖国、建设自己伟大的祖国。人文知识教学还包含不畏苦、不怕难、坚持不懈精神的培养。
三、优质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构建策略研究
(一)当前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和问题分析
人文素养是教师重要的素养之一,是不可缺少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当代小学教师存在人文素养欠缺的现象,呈现出历史性的人文缺失症。
1.综合人文知识缺乏
人文知识包含人的道德理想、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的审美情趣等,其内容十分广泛,对教师行为有着调适和导向作用。在我国过去应试教育模式下,基础教育学校的音乐、美术、历史和地理等都被认为是“副课”,或砍或占,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人文知识欠缺的师范类学生,造成当前很多教师人文知识欠缺,使教育活动内驱力受阻。
2.传统文化知识欠缺
长期的教育体系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轻视和忽视,对人类历史进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的漠视;长期单纯追求升学率教学驱动力下,教学存在知识习题化,陷入“只抓知识点”的泥沼之中,从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开始,教师们和学生们都被题海战术牵绊,教材中的哲学、美学和文学统统被抛弃,导致一代代基础教育教师严重的传统文化知识的不足,体内严重“缺钙”。
3.艺术教育的倾向背离
作为教师人文精神的主要来源之一,人文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艺术修养,这也是教师创造性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当前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可以追求操作程序的纯技术倾向,重“考级”而不重“品味”,重技“术”而不重“人”。教学中的商业行为严重,教师们在热衷于办辅导班、有偿补课的经济效益获得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素养的培养渐行渐远。
(二)构建优质小学教师人文素养途径
1.教师个人视角——强化自身人文素养提升
① 强化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沉淀
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要不但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又要对哲学、心理学、艺术、历史和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追求,拓宽自己的人文视野,扩展自身的知识面,彰显个人的人格魅力。教师要积极展开人文教育,将自身内在的人文观念和人文意识外化,用自己的言行呈现出来,融合在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行为中,教育和感染学生,深入学生内心。
② 引入儒家道德观念,教师提升自身内在修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小学教师应该在教学期间,遵循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要求,引入儒家传统文化,将“仁”“礼”等概念和内容内化。在教学中应用古代礼法,比如尊师重道等,让学生意识到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礼的魅力,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也是教师响应国家建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完成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培养并形成乐观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言传身教,让学生也可以从容地面对成长中出现的挫折。
③ 丰富教师自身的情感表现
情感在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情感。首先,教师要有宽广的情感对象。小学教师应胸怀博大、兴趣广泛,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内心的喜怒哀乐易被触动。其次,教师应具有敏感的情感评价。对学生行为要细致分辨、深入观察,做到见微而知著,准确敏感体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呵护学生稚嫩、纯洁的内心。第三,教师的情感表达要真切。教育工作是一项灵魂工程,教师的情感表达不能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单薄浮乏,应丰富灵活、倾注真挚,让学生感受到深情,回味无穷。
2.学校视角——构建人文管理平台
① 管理上要注重情感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要发挥情感作用,体现人文关怀。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首先,要尊重,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其次要宽容,要“宽以待人”,对人不可求全责备,对曾经的错误要不计前嫌,做到“海纳百川”,以凝聚人气、人心;第三是激励,既要进行精神激励,增强信任,又不能忽视物质激励,保障教师的待遇。将我国传统的“士为知己者死”发扬光大。
② 构建人文素养和专业教育融合的理念
首先,整合课程资源,改革课程设置,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以人本发展为依据,将人文内涵、人文理念融入课程开发和实践中,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其次,建立和完善学校人文教育评估体系。其评价构建,一方面为是否能实现课程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另一方面,在小学教师专业培养过程中,是否促使教师人文教育能力的培养;再者,在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學过程中,是否能在课程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人文素养体现在多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影响。通过教师视角和学校视角等多方努力,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才能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教育功能,实现对学生人文情怀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玉萍《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缺失与完善》,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2] 甘欲宁《小学教师人文素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分析》,《亚太教育》2015年第12期。
(王华,1982年生,大学本科,小教一级,任职于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文峰办事处中心学校,研究方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8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立德树人视野下高专师范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路径与策略研究——以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LGC2018JY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