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选择合适的着手点,选择两者的融合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有鉴于此,文中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传统文化内容,探讨传统文化内容渗透现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推进两者融合的措施,旨在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合适内容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64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分析
1.教材中外显的传统文化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含有大量明显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文字、传统故事、传统习俗等。传统语言文字作为传统文化的根基,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体现为汉字、成语、歇后语、谚语及对联。
2.教材中内隐的传统文化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内隐的传统文化知识分成三方面,即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及人格修养。
首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家国情怀的内容比重较大,体现为忧国忧民、保家卫国、自强不息等。
其次,社會关爱表现为对他人的理解、关心社会及对自然的尊重。包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自然的尊重、集体主义精神。
最后,人格修养直接体现出个人的思想觉悟与道德情操。教材中通过奋发向上、诚实守信、为人处世展现出来。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现状
1.不重视传统文化
当前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社会上流行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很多人觉得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价值。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不像科学技术那样即学即用,无法在快节奏生活中立足,加上部分理论知识艰涩难懂,年轻一代不重视传统文化学习,影响到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渗透。
2.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很多年轻初中教师不了解传统文化,这部分教师成长过程中缺少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本身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造成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能效较低。再加上校园传统文化氛围不浓,同时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导致初中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停滞不前。
3.传统文化德育政策不完善
虽然全国范围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陆续开展,主要以经典诵读、课内外活动、国学讲堂等形式开展,但应试教育制度与落后的教育观念,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部分校园内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时存在形式主义,无法有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1.合适的教学融入目标
正所谓,教学目标是一定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导向先锋以及最终归宿。而一堂优秀的道德与法治课,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设置,且在该目标的制定中,需要教师将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理心、民族自信、爱国热情等融入其中,引导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处事原则;同时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融入其能力目标中,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坚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宣传;要求学生在日后学习中将自己所掌握和理解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知识目标中,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源远流长。
虽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已经为学生引入了很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分清主次,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全面把握。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教材为主,以免本末倒置,出现教学偏差。这要求教师必须精读教材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具体教学情境,选择适合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融入。比如,针对“青春有格”这一知识点,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首先需要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要教育学生知廉耻、守礼仪、懂荣辱,能够做到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日常生活中针对自身行为、品德进行自省自查;其次,树立正确的能力目标。能通过主动分享和探究,能够把自身行为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联系在一起,对自身行为进行科学评判,主动负责,同时注意修身养性,做事谨慎独到。最后,树立严谨的知识目标。做人做事要有知耻之心,同时能够掌握分寸,理解“止于至善”的内涵,了解榜样的力量,并且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2.精选恰当的教学融入内容
教材是所有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而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无论是正文还是其中资料、素材等,都引用了很多我国古代的文化内容,目的是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基础上,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彰显其精髓,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但是要想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并发挥其教育意义,首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视,关注其引领意义,保证其内容的合理呈现以及有效对学生教育的疏导。其次,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材中隐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同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而且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根据学生认知需求和教学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整合,保证教学效率。
比如,因为编辑者个人原因,在教材内容及案例设置中可能包含很多文化差异,此时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实际生活角度出发,针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选择并添加一些和学生实际生活接近的内容进行讲解,以免和学生现实生活脱节。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收集。在教学时主要凭借为教材,但是教师可以收集一些与教材中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扩展和知识延伸。比如以“友情”为例,针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含义,很多同学不是很了解,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薛贵仁和王茂生”之间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再比如针对“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两种不同的友情观念的辨析,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想或看法,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可见,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选择并融入合适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学生严格要求自我,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3.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哲理知识和为人处世的经验,古人对道德的崇尚更是十分讲究,优秀历史文化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能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以经典故事和历史文化现象为牵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例如,教师可以将“孔融让梨”这一典故教给学生,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的同时,知道先贤的崇高品德和理想,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让大家感受道德的力量和真实案例。此外,还可以将古代优秀的法治思想与法治历史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去了解法治历史和法治文化,对于培养初中生的法治思想有不言而喻的作用。教师也可以以一些历史上遵纪守法和违法乱纪的事例为参照,对学生进行集中思想教育。
4.在课中体验和课后实践中融合传统文化
在《道德与法制》教材中,经常建议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感触展开分析和思考,或者进行探究分享、互动等实践教学活动。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课中素材和课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领悟平凡生活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
比如,针对“师生交往”这一话题,要求学生尊重、理解、爱戴教师,在日常交往中双方要做到真诚、主动。为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教师的关爱和批评,教师可以借助墨子与其弟子之间的对话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理解“快马经得起鞭策”的道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师生角色转换的形式帮助学生体会来自教师的良苦用心,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体会因为立场改变,而产生的想法和行为的转变,从而针对教师的批评给予更多理解。可见,在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实践教学互动的開展,能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角度理性看待并理解其内容,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位置对其进行体会和感悟,从而丰富自身情感,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其文化自信的形成以及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最终帮助其成长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实现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效用。这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切入点,实现课程内容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希望通过文中论述,可以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何惠珊、张连春、付秀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科教文汇》2021年第3期。
[2] 俞正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研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10期。
[3] 李华英《更新教学理念 传承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思考》,《文理导航》2021年第2期。
[4] 刘晓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思考和对策研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77期。
(张韶晖,1970年生,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大学本科,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