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妮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8.010
傳统语文教材的阅读策略常表现为学生接受教师对文本的“结构分析”或“情节分析”,侧重精读精讲单个文本内容,解读课文主旨。教师的讲解是以文本为中心展开的,分析课文的主题与篇章结构成为小学阅读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接受单个文本的信息,对好词好句进行反复鉴赏。在此情况下,学生往往是片面阅读接受者,而非主动的学习建构者。本文整理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进行整本书阅读与整本书记忆,对阅读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组织研究,将思维可视化,充分考虑学生全脑思维的发展变化,同时增加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使思考更有条理,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提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和记忆能力,进而形成可视化网状结构心智模型,促进全脑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快读一种形式:关键词概括阅读
在阅读语文教材时,可以引导学生快读课文,运用两三个关键词试着读完课文后,概括教材的关键内容。例如阅读二年级语文上册统编教材,可以试着概括出“自然景物、故事”这两个关键词。这册教材的第一、二、四、七单元都是围绕描写自然景物叙述;而第三、五、六、八单元则是围绕讲故事叙述。二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虽然有故事类文本,但这册书更多是想象类、幻想类的文章,比如《彩色的梦》《枫树上的喜鹊》《沙滩上的童话》《太空生活趣事多》等文章,多是虚构的文本。即使是故事类的文章,也有《小毛虫》这样的朦胧的、哲理意味浓厚的文本,可以在阅读时引导学生对这类文本忽略故事情节,多进行语言美的分析和鉴赏。所以这本教材的关键词是“想象与幻想”。用这样的关键词概括法,就能把一本语文教材的整本书快速找到关键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整本教材有一个清晰的梳理和把握。这样的阅读方式,是整本书阅读的简单理解。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层级分类。
二、浏览阅的一种形式:提取分类阅读
在二年级语文上册统编教材分为“自然类和故事类”后,还可以让学生提取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层级分类阅读,可分为四大类:植物、动物、人物、气候。分类后,让学生根据这样的分类对教材进行提取和归类。
以“二上”语文教材为例提取分类阅读
三、速读一种形式:头脑风暴阅读
进行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阅读过程。对整本语文教材,需要先进行浅层浏览与阅读,这是整本书阅读的初始阶段。可以在限定的15-20分钟内快速通读整本语文教材,寻找感兴趣的关键信息,用圆圈图进行头脑风暴。把读完有印象的词语写在圆圈内,要求通读整本语文教材后不可再翻开,完成该头脑风暴圆圈图。
空白的头脑风暴圆圈图
完成的头脑风暴圆圈图示例
新学期拿到语文教材,就能在第一堂语文课上进行这样头脑风暴圆圈图测试,可以让学生迅速对整本书有初步的概念,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关注整本教材,从错综复杂的整本语文教材中提取信息关键要点,限时加深文本信息储存及传递的效能,激活掌握新知的需要,为新知探究奠定一致基础。限时头脑风暴圆圈图的阅读策略极其考验个人专注力和记忆力,当学生处于主动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大脑就会越转越灵活,可以大大提高全脑思维效能。
四、猜读的一种形式:鱼骨梳理阅读
整本书阅读策略的第二阶段的研究范式是猜读。猜读的主要作用是充分发挥想象和激发阅读兴趣。在填写鱼骨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整本教材的单元课文的内容,还要引导关注已有单元主题内容,并将获得的一些猜想的基本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的单元主题中去。在鱼骨图挖空部分留白内容的阅读策略中,可以先将较难把握的单元主题的语文要素示例,并把相对简单的单元主题语文要素挖空留白进行思考。例如在统编“二下”语文教材中,可以挖空第一、第三和第六单元,让学生填写,第二单元则出示“关爱”,第四单元显示的是“童心”,第五单元出示“办法”,第七单元出示“改变”,第八单元出示“世界之初”的语文要素,学生会在浏览各单元课文后分析得出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春天”,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传统文化”,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大自然”。
这样符合低年段学生由易到难、拾级而上的阶梯式阅读策略,使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二下”语文统编教材的第一、三、六这几个主题相对突出,贴近儿童生活,可以通过预测的方式理解这三个单元的主题。
鱼骨图挖空留白部分内容的猜读阅读策略研究范式,关注整本语文教材每个单元之间的关联性,把各单元语文要素连成一体,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不能期望学生通过一次整本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的把握就能完全掌握相应的阅读策略,而是通过挖空鱼骨图的猜读阅读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使其投入自主阅读中,深化对单元文本主题的把握与理解,并在以后的整本语文教材阅读中不断迁移运用。从速读到猜读,这是一个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
五、群读的一种形式:大主题式阅读
在整本语文书阅读过程还可以进行大主题式阅读。二年级语文上册统编语文书的文本从大主题展开,可以分为“道理和知识”这两大主题。在这样的大主题分类下,对文本进行梳理,从“道理”这个大主题可以有三个小主题进行阅读,分别是:想办法(会想办法和不会想办法);多面的狐狸;伟大的人儿。其中会想办法的文本有如下:《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纸船和风筝》。不会想办法的文本有:《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风娃娃》。多面的狐狸则是《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伟大的人儿的文本有《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妈妈睡了》。
至于知识类的文本则分类更为细致,分别是:蝌蚪如何变青蛙(《小蝌蚪找妈妈》);水雾雪的变化(《我是什么》《雾在哪里》《雪孩子》);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植物妈妈有办法》);景物的量词使用(《场景歌》);树的小知识(《树之歌》);田园四季农谚(《田家四季歌》);欣赏美景(《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
在整本书阅读中,可以把大主题中的小主题列出,让学生寻找相关的文章。比如大主题“道理”中的“想办法”小主题,可以给出不会想办法的文章有:《坐井观天》《风娃娃》两篇文章,再让学生填空找出《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这两篇文章。一般而言,经典的、一目了然的文章比较适合让学生进行填空。
六、群读的另一种形式:花瓣式阅读
在以上的主题阅读中,还可以展开花瓣式阅读。花瓣式阅读是维恩图的一种变式。维恩图在进行两篇文章时分析和比较,在进行群文阅读时,还可以有三篇或者四篇文章的比较,就可以在花朵的中心写这几篇文章的相同点,每一片花瓣写一篇文章的不同点。二年级语文上册统编教材有关天气的文章有《我是什么》《雾在哪里》《雪孩子》《风娃娃》,对这四篇文章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整本书阅读,可以探讨的一个点在于全面勾勒人物形象。这几篇文章人物形象的相同点有:都用了拟人的口吻;都是可爱的孩子;都会变。至于不同点就可以让学生找人物形象。第一片花瓣,《水孩子》的人物形象特点是脾气时好时坏。第二片花瓣,《雾在哪里》的人物形象特点是淘气、爱捉迷藏。第三片花瓣,《雪孩子》特点是乐于助人,做好事不留名。第四片花瓣,《风娃娃》特点是莽撞、做事不求变通。这样的花瓣式阅读可以教师和学生一边梳理一边完成。
以上的花瓣式阅读是打乱教材阅读顺序进行的整本书的小主题阅读,还可以针对主题明确的单元进行小主题阅读。如二年级语文上册统编教材的第四单元都是景物描写的文章。这三篇文章可以进行一个“游记里的江湖”的主题阅读,同样也是用花瓣式阅读操作。这三篇文章的相同点都是使用修辞手法,其中共同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教师可以在花朵中心写上比喻,再逐一和学生找出这三篇文章的比喻句。《黄山奇石》的比喻句有“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日月潭》的比喻句是“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葡萄沟》的比喻句是“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找出相同点写在花朵中心,再分别在花瓣填入不同点。第一片花瓣,《黄山奇石》重点在于描写黄山的不同景物,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可以引导学生写出《黄山奇石》重点在于地点的描写。第二片花瓣,《日月潭》的描写重点在时间的变化、景物的变化,分别是清晨的日月潭,中午的日月潭,顺势引导学生明白《日月潭》重点在时间的描写。《葡萄沟》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仿写,仿寫的例子就是“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教师在指导学生看课后习题就能得出第三片花瓣,《葡萄沟》的描写重点是颜色。
以上的阅读策略研究范式,教师利用整本语文教材的文本题材进行深度剖析,遵循从无意识阅读到有意识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绘制整本统编版“二下”语文教材的思维导图。用关键词串联每课思路,让关键词更加突出,无论是在朗读、记忆或是复习,都可以大大节省时间。传统笔记阅读起来会让学生感到比较枯燥,大脑容易进入催眠状态,从而拒绝接收信息。而用关键词绘制每篇课文思路的思维导图,笔记重点突出,复习时很容易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的联想,加深记忆。整本书阅读提供的信息量大,逻辑链条完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联度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通过文本重新建构、解构的循环,借助联系思维,努力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探究内容间的对立与统一,运用不同思维方式完成阅读的过程,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