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哲
摘 要:班主任工作辛苦且琐碎繁杂,难免有时烦躁,产生倦怠心理,笔者认为带一颗取经之心与学生一同走在取经路上,摆好师徒位置,保持敬畏,更多发现学生的智慧,便有一路同心合力,一路斩妖斗魔,也才能让学生取得学习真经、生活真经,让自己做一个更快乐的班主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93
一、谁是唐僧
《西游记》中的师徒关系不也很像师生关系吗?那问题是:谁是唐僧?!
开始以为班主任是唐僧,班里不时有孙猴子一样的学生跳出来“闹一闹”,班主任如唐僧一般念紧箍咒!我们的紧箍咒是校规、班规、各种禁令,确实也足以箍住一些学生。可时间一长非但没有成为唐僧,反而成了“猫”。一走近学生便有“教师来了”的小声警报,猫捉老鼠,这样的猫不快乐!
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其中说道:
师范生应该拜小朋友做师傅,也如同孙行者的本领比唐僧大,倒要做唐僧的徒弟。小朋友是我们的总指导。不愿受小朋友指导的人不配指导小朋友。唐僧向西天取经,经过了八十一难,若不是孙悟空保驾,哪能得到正果?
恍然有悟,班主任不就是要保着学生去“取经”吗?学生取了真经(学会学习和生活),我们也能得到快乐!
为护送“唐僧”取经,班主任可以是很多角色,甚至还得学会变脸…… 哎,没个72变还当不了这班主任。
要说我也没有孙悟空的本领,但我可以做个快乐的猪八戒,或做个任劳任怨的沙僧,不要成为学生取经路上的妖怪,要护送“师傅”历经磨难去取那学习与生活的真经。
二、敬畏唐僧师傅
悟空本领大,但他时时敬畏着自己的师傅。若拜学生做我们的师傅,自然也要敬畏“师傅”。学生是我们职业的基础和依据,只有立足学生的健康成長,才有作为教师的健康发展。
我们的“唐僧”,是一个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是稚嫩而鲜活的生命,对待生命需心生敬意、须悉心关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悟空三打白骨精却被唐僧多次误解,我们的“唐僧”也时不时会气我们,甚至有时候还有“唐僧”他妈。曾网传某教师在管教上课违纪学生时,与学生发生激烈冲突,家长不依不饶,要求该教师当众下跪为学生道歉。这一跪,伤了多少教师的心,这一跪让教育变得如此悲哀!
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不是跟妖怪去战斗了,这是师徒打起来了,还怎么西游取真经呢?
且不探讨学生与家长之是非,只论教师,面对一个无知的“唐僧”,当初若有悟空的胸怀、八戒的敬畏或悟净的坚韧白龙马的耐力,也许不会置身悲哀的困境。我们要敬畏学生,努力提升自己,才有本领跟“唐僧”一起西游,“师傅”取了真经,班主任才立地成佛。我们对“唐僧”的敬畏,是对我们职业的敬畏之心,是职业道德使然。有这敬畏之心,才能跟新时代的“唐僧”经历新时代的九九八十一难,取学习真经、生活真经。
三、发现唐僧的智慧
取经路上时常会见识到“师傅”的智慧,你给他机会,他还你惊喜。比如跑操,让“师傅”自己来讲评,学生高兴,教师快乐;两个“师傅”有矛盾,让班干部、宿舍长贡献策略,派出“人民调解员(学生)”,一番沟通,两人握手言和,小矛盾迎刃而解,何乐不为?
我们若能给他们创造更多机会,就能发现“唐僧”更多的智慧和才能,让班级管理更多地闪烁“师傅”的智慧之光,更能同心合力攻坚克难,让取经之路有更多快乐和收获。
历九九八十一难,得佛法真经,这是《西游记》的辩证法。考验了师徒一路坚定不移的信念,成就了坚不可破的师徒情谊,以致最后真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患难与共的过程让师徒得到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