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对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意义重大。《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人的“类本质”定义为“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而由于生产力水平、私有制、资本发展等因素,人类劳动的广泛性、全面性、多样性的实现受到阻碍,导致“人的类本质异化”。本文旨在解读《手稿》中异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书法教育的特征,探索书法教育如何对抗人的类本质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类本质异化 书法教育 书法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77
一、《手稿》中的“类本质异化”理论
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下文简称《手稿》)自20世纪发行以来,就普遍在世界范围激起了有关“类本质异化”理论的学术研讨。
《手稿》中,马克思使用“自由的、有意识”的表述方式来界定人类劳动的“类本质”,指出相较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人类劳动过程表现出“自由性、自觉性”,是“生产范围的广泛性,生产目的全面性,劳动过程的多样性,劳动产品多样性”,这也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不同,是人的“类本质”。
1.人类意识特性决定人类生产导向的特性
首先,对于人类来言,意识的广泛性决定生产的广泛性。马克思在《书稿》中说:“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而意识具有广泛性,意识的广泛性决定了生产活动的广泛性。
其次,意识的广泛性决定生产目的全面性。“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下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包括书法在内,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服务于肉体与精神的双重需求,是全面性的生产。
最后,上述两个生产特点决定了人类劳动的多样性,包括劳动方式的多样性和劳动产品的多样性。“动物只是按照他所属的种类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人类意识的广泛性导向了生产的创造性,创造性的发挥直接体现为人类劳动方式的多样性和劳动产品的多样性。
2.私有制生产方式导向人的“类本质异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私有制背景下劳动生产分工进行细致的考察。就像电影《摩登世界》中揭示的那样,个体工人的劳动精确到某一环节,不停地重复机械、单调、乏味的劳动,人类劳动局限、单一到可怕的程度,人几乎成了机器一般,甚至还面临着逐步被机器所取代的危机,“一旦工具由机器来操纵,劳动力的交换价值就同它的使用价值一起消失”。
私有制生存背景下,工人的劳动与动物劳动几无差别,劳动失去了广泛性、全面性、多样性,“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本身成为违反人的“类本质”的外化和物化存在,最终导致人的“类本质异化”。资本私有制生产方式如此违反人性,相较之下,农业社会农民播种、打理、收获,忙碌休憩间替的生产方式显得更为人性一些。人因与自身劳动固有的“类本质”相对立、相异化,而变得悲观、麻木、意志消沉。
二、以心性涵養促全面发展的书法教育
笔者一直关注书法如何通过润泽身心对抗或缓解这种普遍存在的类本质异化现象。从生命实践的意义上来说,书法鉴赏、临习、创作等,是滋养身心的良好途径。从古至今,书法教育都特别重视以书法实践滋养身心,我们用心梳理其中的要点,对于自身的提升、当代以及未来的书法教育实施都很有裨益。
从古至今,书法教育都特别重视以书法实践涵养身心,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润心
美的事物总是能润泽心田,林格教师说:“美是通往心灵深处的一条路,不断体验、发现、创造美的过程中,人一定会觉醒到本然的自我,因此,美是人自救的唯一出路”。
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就有重视审美感知的传统,古人书论中常以自然万物比拟书法,我们最为熟知的当属传卫夫人《笔阵图》的“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山坠石”。教学中充分调用人的审美感知,把书法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美链接起来,日复一日充满热情地感知,人的心灵会锻造的敏锐、温和、富有弹性与想象力,以审美之实践促成人格之丰满,回归自性、对抗异化。
2.动心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说:“我觉得艺术、诗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富有秩序与变化,内涵丰富到常温常新的经典书法,能够让人的心灵摆脱世俗的麻木与纷扰,养出更敏感和富有感知能力的心灵,让人的心灵更加丰盈而灵动。
3.游心
孔夫子曾开示生命提升路径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字前的“游”字用得极为精辟。以一种悠游的心态投入书法实践,实是涵养身心的妙方。
4.静心
沉潜玩味的书法实践过程中,我们的身心会安定下来,甚至伴随时间的流逝,我们的身心愈益安定,或能竟在不觉间沉浸其中,心流涌动,物我两忘达成“沉浸体验”的精神状态。泰勒·本-沙哈尔曾详细阐述沉浸体验对于人格与心灵的巨大作用说:“个体完全地沉浸于体验本身,而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我们享受着巅峰体验,同时也做出巅峰表现……在这种最佳状态下,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学习、成长、进步,并且向未来的目标迈进”。
5.炼心
书法的学习并不总是优雅闲逸、优游不迫的,在探索的过程中同样会遇到困窘、瓶颈、煎熬。一次次的跨越困难蜕变的过程中,人的心力被锻铸的更加强大而富有韧性。
6.宣心
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于书法的宣导作用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都是作者心性的自然宣泄所创造的经典。作者将个人的矛盾、悲伤、抑制、恬愉等透过笔端自然宣发,使个人心性回归一种富有反思意味的平正,不仅丰富了作品本身的表现力、感染力,也安顿了自己的身心。
三、书法教育的实施优势
书法实践具有实施灵活机动、耗费劳动资源较少、易有获得而又艺无止境的特点。时间、资源上都具备巨大的实施优势,这一点在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人民物质、可以自由支配的劳动时间尚不充裕的今天意义重大;按照其内在规律实践容易有所进步,而其高妙之处也足以让我们终生孜孜以求,乐此不疲。
此外,书法艺术对于中华儿女意义不凡。法国汉学家白乐桑教授对中国司空见惯的“地书”(在地上水写书法)现象有极大的兴趣,在他看来,在公共场合的空地上书写文字是很值得研究的现象,他指出中国人对文字的艺术实践,并进一步揭示出中国人对汉字的崇拜情节以及汉字本身所具备的诗性表达特性。
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他说共产主义就是自由人联合体。书法实践能润心、动心、游心、静心、炼心、宣心,总而括之,莫非养心。书法实践,乃是一种意识充分萌动的劳动实践,人们在劳动中,全面而广泛地实现自我意识的积极作用,对个人的全面发展能发挥重要作用。希望书法教育的推广,能为生产力尚不足够发达,生产关系变革还是一个长期奋斗目标的今天,带来一些光明与希望,也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做好储备与前瞻性探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4] 林格《教育者的自我修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5] 黄简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
[6] 林语堂著、越裔汉译《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 泰勒·本—沙哈尔著、汪冰等译《幸福的方法》,中信出版社2013年。
[8] 黄简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
(马春灯,1987年生,男,汉族,硕士学历,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书法教育与书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