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霞
摘 要:教学改革的推进在一次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带入人们的视野,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被教育者所关注。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过程中拓宽了自身的文学视野,还能陶冶艺术情操,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
关键词:名著 兴趣 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9.007
名著阅读中有取之不尽的知识财富,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广泛的阅读名著作品能为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在丰富的书面材料中锻炼自身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日后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积累语言知识。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价值
初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各种思想影响着初中生对周围事物的思考和判断。名著阅读中呈现的是某一历史时期读者对当时政治经济、人文风貌、生活环境的思考,用文学的表达方式进行呈现。名著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通过文字体会作者的处境和情感。
名著阅读不仅在讲述一个故事,同时通过各种细节描写呈现天文、地理、美术、音乐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初中语文名著学习中可以充分接触各方面的知识材料,为自身思维发展和综合素养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初中生在名著阅读中可以经历不同的人生旅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索。名著作品中用词精妙、寓意深远、情感丰富,学生在分析研究名著中的内容时可以学习到诸多文学表达技巧,升华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鉴赏力。
二、名著阅读的指导方法
1.背景拓展,引起兴趣
初中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导入,以便于调动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拓展名著阅读的创作背景及名人轶事,拉近学生们与名著间的距离,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教师在《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中,讲述鲁迅童年生活中去乡下划船捉鱼,放鹅牧牛,摘罗汉豆,看社戏扮小鬼的故事,学生在认识作者的过程中回忆自己童年的经历,想要了解和感受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2.巧妙引领,层层铺设
初中生自制力差,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需要根据阅读中的故事情节优化教学设计内容,给学生铺设充满悬念的问题,搭建相关的阅读情境,调动学生们身临其境的探究欲望,才能让学生进行持续的阅读学习,全身心投入进去,获得收获。在《格列弗游记》名著阅读中,语文教师给学生设置名著知识点竞赛活动,当学生阅读一段内容后,教师设计趣味问题,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把握细节,寻找关键情节,主动探索故事的发展过程。
3.学科融合,挖掘资源
诸多名著阅读内容被拍成极具艺术价值的影视作品,编排成优美动听的音乐,还有直观生动的绘画作品,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挖掘各学科教学资源,给学生展示一段影视资料,呈现美妙的歌曲,以此来让生涩难懂的文字变得生动活泼起来,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语文教师积极开展各种阅读实践活动,讓学生们将名著中的情节用课本编演方式呈现出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乐于辩论思考的学生讨论名著中各种情节和人物性格品行,开展名著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们充分的感受名著阅读的乐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先要激发学生兴趣,再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引领学生向深度阅读迈进,用成果展示的方式不断深化学生阅读体验,带学生感受名著阅读的奥妙。
参考文献:
周琦《“部编版”语文教材名著阅读教学新探》,《新课程研究》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