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苏铭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201300)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进步,大众的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和创新,从接入互联网到移动支付,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入到消费、出行、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方式也更加契合了信息时代的步伐,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借助“公益宝贝”“蚂蚁森林”“99 公益日”等项目已经极大拓宽了社会公益的渠道。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被逐渐发掘,巨大的利润驱动,新产品的不断研发,一些负面事件开始层出不穷,隐私泄露、网络成瘾、伦理风险等都在不断挑战着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危机出现,不断加大的贫富差距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巨大的失业率可能引发个人价值危机,这时手握巨大财富的科技公司或大型企业又该如何展现他们对大众的社会责任呢?本文将从人工智能角度入手,探讨企业在开发人工智能产品时面临的风险与困境,对企业在此方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提出一些可能的要求。同时,对未来可能因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而引发的失业危机做出预想,并就企业及企业家提出可能的对策来展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社会责任的概念最先出现于谢尔顿(Oliver Sheldon,1924)《管理的哲学》一书,他的观点是社会利益高于公司盈利。学者Carroll(1979)认为企业应从经济责任、伦理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四个方面来执行社会责任(CSR),例如社会捐助活动、保护环境、赞助教育艺术文化事业、保护消费者权益等。随着对企业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加深,企业意识到向公众展现其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可以提高声誉,从而提高其市场份额。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社会责任逐渐被国际认同并默认成为对一流高标准企业的标签。“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富时社会责任指数”以及RepuTex 企业社会责任基准等指标体系的创新和不断完善,凸显了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重视。中国也在2006 年《公司法》的修订中提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企都要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做出贡献。
人工智能是关于支持模型建立的表示系统,其中模型是针对思维、感知和行动的模型。人工智能产生于上世纪50 年代,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在科技界引发热议并被越来越多人了解源于杰弗里·辛顿团队2012 年在一场国际计算机视觉竞赛中的胜出,至此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让富有想象力的研究人员和科技人员不断开发出更有竞争力、更新颖的作品。根据李开复的描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过程可以分为四波浪潮:一是互联网智能化,即人工智能算法在应用开发时被用作推荐引擎;二是商业智能化,即应用人工智能对规模庞大的用户数据进行挖掘,进而使商业分析更精确;三是实体世界智能化,即在现实世界中运用传感器将现实的行为转化为可被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与优化的数据;四是自主智能化,将机器制造、强大算法与感知能力相结合进而创造出能应用于复杂生活场景的智能化机器。
2018 年Facebook 数据泄露致使五千万份用户资料被非法窃取,2019 年Facebook 又面临数据泄露。保护用户的数据真的有那么难吗?企业获取用户的数据与隐私从勾选一个方框开始,这时权力的不平等已经建立,因为勾选就意味着用户同意让企业收集他们的个人信息并用于无法想象的规模层面,如被用于定向广告或与未知第三方分享等。用户处于要么接受要么放弃使用的劣势地位,而阅读多达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条款是不切实际的。然而为了打造更加智能化、更安全的社会,从用户手中收集海量的消费和行为数据又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平衡公共数据与个人隐私之间的天平,需要政府与企业的共同思考与承担。首先,获取数据应合法,立法保护不可缺少。如欧盟出台的《通用数据保护法案》对在欧盟内收集和使用数据的行为进行约束;美国出台《白皮书》等系列文件以期用改良的政策框架和法律规范来解决隐私保护的问题;中国《网络安全法》的实行将对非法收集、买卖用户数据的行为进行处罚。其次,加强行业以及企业的自律对隐私保护也尤为重要。处于优势地位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可以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自律标准来引导行业中其他企业在制定自身政策时的倾向。对于企业而言,需要认识到应该以隐私和安全为先,遵守法律规范,进行企业内部的自律;同时在开发产品或网站时采用可靠的数据手段,将隐私保护原则落实到数据的全生命周期。在尊重用户的基础上培养用户的信任和忠诚,将企业社会责任感融入企业的发展。
人工智能消费产品在各个方面显著提升着生活品质,但其对消费者精神上的威胁日益凸显。科技的发展不是随机的,在创造的所有科技的背后都隐藏着明确的目标,那个目标就是追求消费者的注意力。YouTube、Netflix 增加了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的功能,Facebook 在大众点击播放按键前自动播放新闻推送中的所有视频。同时精密的AI 算法也在屏幕背后不断深入研究消费者的观看行为,了解其个人喜好从而不断推荐相似的内容,其目的都在于建构使用户上瘾的平台机制,以更多点击赚取更多的钱。
如何缓解人工智能带来的对于人类精神上、欲望上的危机,可以从法律规定与企业自身改革两方面入手。在精神安全方面,现有法律规定企业仅在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两方面承担质量保证的义务,因此还应当将人工智能产品符合精神安全的规定纳入企业产品生产的责任范围。企业可以创造新的模型和责任系统,在平台构建和设计时就避免加入易致人成瘾的内容和程序,让程序的黑箱更透明化。在引导理性消费方面,政府可以颁布与产品研发生产相关的消费引导法律规范,鼓励可持续性消费行为。企业也应从社会责任层面引导消费者进行合理消费,提高消费者对可持续产品的辨识能力,同时加强对自身可持续性研发生产的约束责任。
自动驾驶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因其安全性而大幅减小交通事故的死亡率,还能有效提高物流运输以及交通通行的效率,对整个经济体系有很大的帮助。然而这项看似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技术也可能会导致部分人群失业甚至失去生命,例如卡车、公交车驾驶员在自动驾驶普及后会失业,自动驾驶车辆也有可能因为自身故障而发生车祸。甚至有些情况还会让企业陷入两难的道德困境,当面临突如其来的意外时是选择避让行人使乘客有可能受伤还是为了乘客的利益而撞伤他人?是选择结果主义还是绝对主义的道德推理?这些伦理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答,否则自动驾驶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当然,企业不会因此就停下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的步伐,但企业应该在继续探索的过程中保持谷歌秉持的谨慎态度:打造出完美产品,在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大大超过人类驾驶后,再直接跃入人工智能全自动化。这种完美主义的模式可能不现实,但企业为了追求安全性而牺牲商业化节奏的责任感值得企业借鉴。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有人预测会出现就业危机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学界关于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将和人口结构形成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David H.Autor,2015;Alexopoulos&Cohen,2016;朱敏等,2018)。第二种观点认为,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同时存在“替代效应”和“补偿效应”,进而总效应存在不确定性(Kristina 等,2017)。第三种认为技术进步在改变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的同时,常规性岗位将逐渐被取代,原有岗位从业人员易被“极化”进入高端和低端劳动力市场(David Autor 等,2006;Maarten&Alan,2007),导致就业总量下降。
人工智能不会将高级任务分解成更多小任务,而是能完全接管可以利用数据优化并且不需要社会互动的任务。结合人工智能的性质,将职业按照结构化程度与认知或社交程度分为四大类,见图1。具有结构化、弱社交特征的工作在未来面临着被取代的高风险;结构化、强社交以及非结构化、弱社交这两类工作虽然目前不会被完全替代,但随着工作重组或技术进步,大量裁员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人工智能在未来不仅会造成结构性失业危机,也会将收入不平等这个裂缝变得更大,庞大的财富将会落入不断崛起的科技巨擘以及顶尖科技人员手中,进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危机时代,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也需要开始对企业进行重新构思、重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从新思维进行影响力投资。
图1 在技术和认知程度对职业的划分
有调查发现,在消费市场上顾客倾向于获得一些由人亲自提供的服务,而不是由没有感情的机器人来提供。因此可以设想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即后台的数据收集与处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可以交由人工智能来完成,而处理面对面交流或需要想象力、创造力的任务则交由人类负责,这种人与机器的协作机制可以被企业采用进而创造更多人机共存的就业机会或优化现有的工作减少被替代的风险。这种协作机制可以发挥人类的智慧与光芒,因为有关创意和关爱的工作人工智能几乎无法完成。
如果对人机协作有大胆的猜想,AI 算法与疾病诊断的融合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大多数患者可能不希望由一台机器来告诉自己患有重病以及死亡率是多少,他们希望得到更人性化的服务,而市场和充满想象力的企业家一定会创造出解决办法,一种新的职业“关怀护理医生”可能会诞生。他们需要了解诊断工具并学会操作,更需要具备心理学家的技能,在患者遭受心理创伤时以及在治疗的过程中给予精神、情感上的支持。他们与人工智能完美协作,不仅给患者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诊断,同时也能让患者感受到他们急需的人性关怀。如今大部分医院存在医生数量短缺的限制,导致医疗成本增加的同时患者体验到的医疗质量却在下降,而“关怀护理医生”的产生不仅能大量增加就业机会,对患者来说也能得到更优质的服务。
在其他领域企业与市场也能创造出大量人机协作的工作。如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可以将法条整理以及一些常规研究任务交给算法,自己则可以专注于与客户的沟通来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人工智能超市的出现将不再需要收营员,转而需要雇佣更多具有高情商、能提供体贴服务的销售人员。健康护理和私人护理,如全职育儿、照顾老人等工作也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将服务升级。
如果想要创造更多新型的服务类工作,只靠企业的创造力是不够的,还需要风投企业的推动,将创新落实。影响力投资指义利并举的投资,旨在获得可观回报的同时,也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或环境影响。新形式的“影响力投资”可以描述为:风险投资人认为创造“人性服务”工作是体现社会责任的一种途径,将大量的资金引入以人为本的服务项目中,如产后护理师、老人陪聊人员、顺产麻醉师、儿童看护等。传统风投信奉高风险、高回报,他们在投资多数企业前就早已明白只有极少数的创业公司会成功,但一旦成功回报就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但创造“人性服务”岗位导向的影响力投资则不同,其回报可能长期才能体现且可能是线性增长的,因为服务型的业务需要人员根据特定情况一项一项去完成,无法实现简单复制并快速扩张。因此大多数的传统投资人不会对这类收益小且缓慢的项目感兴趣,因此想创造更多新型的服务类工作需要风险投资人转变心态,认识到他们这种新生态体系的影响力投资不仅能创造更多岗位,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谐社会的发展。
想让传统风险投资人转变逐利心态并不是一件易事,这时就需要风投行业内资历老、志在引导创新和社会变革的风投高管们的引领,带动那些年轻的、有资本希望做公益事业的风险投资人参与进来。他们有发掘优秀初创企业的洞察力,他们有来自希望提高就业的政府以及想承担更大社会责任的企业资金,这些优势将创造出一种新影响力投资,在关注投入和回报的同时更专注于创造新就业,让人工智能集聚的资本进行二次输出作用于社会。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在未来也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成为人工智能运用最广泛、最深入的消费市场,那么人工智能革命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更好地应对需要企业在设计和应用时更多地融入对社会责任的考量。面对预期可能的失业危机,需要企业用富有创意的方法培养出高效的人机协作关系,引领新一拨影响力投资注入以人为本的服务工作。如果更多的企业能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利用好人工智能创造出来的财富,社会会变得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