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梅
微课程教学法与小学古诗教学
微课程教学法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是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环境下,有关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组织形式、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在具体实施中,每一个单位课时的教学活动都能经历从设计、开发到实施、评价的过程,学习质量能得到及时反馈,呈现出激发学习力、拓展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良好态势。
笔者自2017年末接触微课程教学法,先后在说明文和童话教学中开展实验,收获颇丰。在微课程教学法倡导的“学啥会啥”理念与方法付诸实施之后,学生一次次体验到学习成就感。2020年暑假,笔者参加了金陵先生创建的“古诗词教学协同创新群”,开始了古诗“翻转”教学。经过反复设计,笔者参与“苏州工业园区基于易加平台的翻转课堂(古诗词教学专场)活动”,执教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暮江吟》,获得与会教研员和同侪的一致好评。
《暮江吟》的系统设计
微课程教学法的教学模型是系统设计的依据(如下图)。笔者在进行《暮江吟》系统设计时发现,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实际上是与常规教学设计截然不同的面向学生的学习设计,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简称“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和课堂学习任务单三项,通常被称为“三剑客”。
1.课前学习设计
(1)提炼达成目标
达成目标是教师在参透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应该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曰认知标准,强调的是“应该达到”,而不是“可能达到”。与教学目标不同的是,达成目标面向学生,必须用具体精准的语言给学生以清晰的向导,微课程教学法称之为“教师主导新境界”。
考虑到执教班级学生已经学过《暮江吟》,笔者在目标中提高了理解诗意的要求,侧重写景手法的提炼,还增补了七绝格律知识,为课堂上创作七言诗做铺垫。达成目标如下:
通过观看微视频,朗读诗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达到:
①了解“七绝”的押韵、平仄,能读出平仄感。( )
②能发现本诗中的写景手法。( )
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能想象着意境朗读。( )
④通过类比阅读,发现古诗中“绘形绘色、有景有情”的写景手法。( )
(2)设计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设计遵循目标管理原则,与达成目标一一对应,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一般而言,只要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有质量,就一定会达成学习目标,这是保证高质量学习的诀窍之一。学习任务与达成目标的匹配关系如表1所示。
这个设计采用了多种策略:①目标导向的评价管理。每一个达成目标的后面都留着一个括号,以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做出是否达成学习目标的自我评价。②“亲子互动”的评价策略。引导家长为孩子的成长点赞,让孩子的努力得到家长的肯定,让家长帮助孩子成长。③“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的任务设计策略。所有任务都对应目标,保证学习不跑偏。格律学习和《暮江吟》写景手法的任务均以问题的形式给出,并辅以配套学习视频,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升认知层次。④搭建“类比阅读+表格”的学习脚手架。帮助学生通过类比阅读和留空填写表格,达成“发现古诗中‘绘形绘色、有景有情的写景手法”的目标。
(3)给出学习方法建议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笔者给出平仄朗读法、类比阅读法、表格归纳法三个学习方法。平仄朗读法提醒学生诵读时运用平长仄短、声断气连的技巧来表现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类比阅读法引导学生发现异文中的“相同点”,发现提炼写景词语的规律,为从事七言诗的创作做好铺垫。表格归纳法能使古诗背后的隐形思维显性化、结构化,为学生从事课堂创作搭建脚手架。
(4)提供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传统课堂的组织,大多是教师带领学生逐步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学生事先并不了解如何学习,学习的盲目性很大。“课堂学习形式预告”本着尊重学习知情权的精神,旨在激励学生完成课前学习,向往课堂学习。《暮江吟》中设计了“检测→进阶→创作与协作”三个流程,分别对应学习成果检测、进阶学习、七言诗创作及其成果展示四个环节。
(5)开发配套学习资源
在微课程教学法中,常见的配套学习资源是“微视频”,视频录什么内容则根据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确定,而不是根据教材泛泛展开。这是微课程教学法促进高质量学习的另一个诀窍。
在《暮江吟》一课的微视频中,笔者把重点放在突破三个知识点上,即七绝的格律、《暮江吟》的写景手法和形、色、景、情的写景手法。这三个知识点,在传统古诗课堂上也会涉及,但是,由于有难度,课堂学习之后,便没有了内化知识的时间,古诗学习只能浅尝辄止。
2.课堂学习设计
(1)提炼达成目标
微课程教学法的系统设计是一种学习设计。在三大模块的设计中,对目标的区分,是摆在首位的。课前学习的达成目标,指向知识学习;课堂学习的达成目标指向知识的内化,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为此,笔者設计如下目标:
①通过自学检测,巩固自主学习成果。
②能运用“绘形绘色、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创作七言诗。
③通过展示评价,提升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能与同伴开展平等礼貌的对话。
(2)设计学习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的设计必须对应目标,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也不例外。
①第一项:自学成果检测(如表2)。
检测的目的是考查识记与理解的情况。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小组内采取“对一对、议一议、改一改”的方法开展协作评价,统一之后交给教师审阅。
②第二项:进阶学习(如表3)。
旨在引导学生分析《暮江吟》的写作手法,深化理解,丰富语言积累,激发情感。
③第三项:创作与协作。
这项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运用绘形绘色、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创作七言诗。时值华美秋景,笔者营造“我为秋景写七绝”的情境,辅以表格脚手架,支持学生创作(如下页表4)。表格左边是创作要求,中间是写景手法提示,右边为学生创作区。
四年级学生不是第一次学习古诗,但是,当堂创作七言诗还是第一回。令人意外的是,学生当堂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首七言诗。先行完成创作的学生和组内同伴互相交流,提意见,作修改,推选本组有代表性的作品參加全班展示。
④第四项:展示质疑(如表5)。
展示质疑与古诗创作浑然一体,构成微项目学习,旨在分享创作成果,体验学习成就感,开发多元智能,发展核心素养。
教学实践与感悟
在微课程教学法的实践中,教师的设计是综合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学习设计,是跳出“教”的窠臼,钻进“学”的规律的系统设计。只要教师设计出合格的“三剑客”,学生的学习质量自然会提高。当拿到《暮江吟》的“任务单”,得知要当堂创作七绝古诗时,学生表现得既担忧又跃跃欲试。提前一天下发的“任务单”和微课,学生反反复复观看,认认真真完成。在课堂学习中,在第一个检测环节,从完成默写和填空到协作评价,学生仅用了3分钟时间,进度非常快,正确率100%。在进阶学习中,学生展开组内交流,互相表述对《暮江吟》写景手法的理解,并在全班交流环节,围绕“可怜”一词对作者表达的情感表达了个性化的见解。在七言诗创作环节,在10分钟的时间里,全班46名学生中,有44位成功完成七言诗创作,占比95%。在作品展示时,各组学生争相吟诵本组诗作。在质疑时,学生或从“形、色、景、情”和押韵的角度提出疑问,或表达肯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由“教”的设计转到“学”的设计,由研究“教无定法”转到研究“学有规律”,这需要专业眼光和专业素养,也需要革新的勇气和热情。
参考文献:
[1]金陵.新体系 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娄华英.跨界学习:学校课程变革的新取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钟燕霞.思维可视化工具在小学语文导学案教学中的应用——以“‘魅力中国节综合性学习”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6(07):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