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程 罗明金
摘 要:重庆渝东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貌,是少数民族聚集之处,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复杂闭塞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双重条件下,孕育出许多的历史名镇,这对于渝东南地区来说是一个极为丰富的旅游开发资源。然而就在大力建设传统特色小镇的同时,传统特色小镇建设却成了“问题”小镇,涌现出了同质化、商业化严重和文化空心化等问题,使其无法满足游客渴望体验异地风貌的需求。通过分析渝东南地区传统特色小镇的问题,为渝东南传统特色小镇的差异化打造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渝东南;特色小镇群;旅游资源;差异化;打造
古镇,是一种较大规模的古代居住性建筑的商业集镇。从兴到衰,它见证着千百年人们生活的痕迹,充满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保护古镇就是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还原传统的街巷布局和建筑形式,能让世人们感受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能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增加文化自信。自2016年起,国家便发起了在全国開展特色小镇建设的工作通知,提出到2020年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集传统文化、休闲旅游、商业、教育一体的美丽小镇[1]。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小镇,不仅可以起到保护传统文化的作用,更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随时代发展,因农村的基础环境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村人的需要,为摆脱贫困的生活环境,增加家庭收入,使得大部分农村人流向城市打工生活。这部分人一类是留在城市买房,隔断了与农村的联系;而另一类则是只为赚钱养家,也就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问题。而推动传统特色小镇的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的生活品质,更增加农村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农村就业机会,实现农村脱贫,让年轻人留在自己的家乡创业,这便解决了城市人口膨胀问题和农村空心化问题,同时便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渝东南传统特色小镇群的旅游资源现状及危机
重庆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与大娄山交汇腹地,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因此被称为“重庆之肺”。它包括了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六区县,是少数民族聚集对多的区域,因此又有着极为多彩的人文景观[2]。复杂闭塞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出许多的历史名镇,例如有“盐丹文化”的郁山古镇、龙潭古镇、洪安古镇,等等。然而此次渝东南古镇调研却发现,原本各具特色古镇却出现许多问题。
(一)渝东南传统特色小镇群的旅游资源现状
1.原生传统建筑破坏严重与建筑改造的同质化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它承载着时代的记忆,能够最直白地反映地域的风土人情。然而由于人们缺乏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大部分的古建筑处于危房和荒废的状态,自然衰败和拆迁似乎是它们的最后归属。同时在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开发旅游业和急于求成,使得修复与重建都没有经过深入研究,导致各特色小镇可以说是千篇一律。各传统特色小镇等都热衷于青砖瓷瓦,统一的墙面,该粉刷的粉刷,该贴砖的贴砖(如图1)。例如洪安采用灰底白线直接勾勒出墙面(如图2),紧跟古镇贴砖“潮流”,即便没砖贴,生搬硬套的也要把砖画上,实在是敷衍了事。每一条街似乎都是粘贴复制的,这不仅是单调统一,更像是失了魂一般。
2.新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的脱节
传统特色小镇的“传统”与“特色”体现在小镇的“原真性”,传统建筑的“原真性”在于体现原材料所制造出的构件所要表达的建筑内容[3]。传统的渝东南地区建筑多就地取材,然而在钢筋混凝土的时代,传统材料同样被取代,木质承重柱失去原有的功能,仅作为表面装饰,如“基因突变”的风雨桥,传统纯木质榫卯结构无踪影,桥墩也被厚重的水泥取而代之(如图3);石墙为了牢固,也再加上了一层混凝土(如图4),部分建筑还加入欧式罗马柱,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干。
3.本土元素挖掘不够,古镇独特氛围淡薄
渝东南的部分传统特色小镇远看是古镇,近看却虚有其表,缺乏对细节的营造。如街巷的铺装、路灯、商铺门头、空调外机、广告牌等设施都没有考虑所运用材质和造型是否符合当地特色,因而显得粗制滥造。洪安的商铺门牌采用鲜红的底色与黄色的字体(如图5),的确是十分“耀眼”,与古镇显得格格不入。而为了制造古镇气氛,红灯笼也是古镇处处都在挂,仿佛无灯笼,不古镇。
4.文化内涵流于表面,缺乏当地民族特色
由于古镇背后的文化内涵没有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民俗也没有深入研究,导致大部分的古镇没有文化背景,缺乏深度。并且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古镇为吸引游客,盲目开发,为了迎合开发旅游业而盲目跟风举办节日或直接举办一些与当地无关的节日,埋没地方传统,使地方文化受到侵蚀。如龙潭古镇、濯水古镇纷纷举办龙舟节;龚滩古镇举办啤酒节、电竞音乐节等[4]。一来,古镇既无法起到向游客传播当地传统民俗的作用,更无法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
5.古镇“吃、喝、玩、乐”千篇一律,周边产品单调无味
目前古镇旅游缺乏系统规划,没有对当地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分析和利用。例如在“吃喝玩乐”上,“吃喝”多为家常菜,而更多地是引进了外来网红小吃,没有开发本土特色饮食;“玩乐”多为游玩和购物,然而大部分都被开发为商业街,娱乐项目也多为酒吧、咖啡厅、歌厅,至于购物,更是追求商业利益,所谓的手工制品也如流水线般的,摆放在各个古镇中。如在各个古镇经常出现现代动画片“小猪佩奇”的卡通形象的编织物,淘宝商铺一搜索便是满屏同款,这样的产品与古镇相当具有违和感。缺乏特色的古镇周边产品,人们怎么会买来做纪念,人们在古镇体验中又怎么会留下记忆呢?
(二)渝东南传统特色小镇群的旅游资源同质化所带来的危机
如今的渝东南大部分传统特色小镇群的建设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而使古镇毫无特色。建筑不再是本土“生长”的建筑,街巷也仿佛是“外来”的街巷。“同质化”危机所带来的是本土文化的消失与外来文化的入侵。这样的古镇,会极大地降低游客的体验感,留下“原来古镇都一样”的印象,造成人传人的不良口碑,特色小镇的发展便日渐衰退了。这样的古镇还会让本土文化逐渐消失,逐渐没有了文脉,人们便没有了精神寄托,文化自信更是难以建立,又如何推动文化强国呢?从上述的现状可以看出,传统特色小镇群的差异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以及专业的开发和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当地政府大力开发古镇项目与资金投入,但如果没有体现传统的建筑风貌、生活习俗,文化遗传就不可能保护传统文化,更别提打造了,那同质化也是必然的结果。
二、渝东南传统特色
小镇群的旅游资源差异化打造策略
传统特色小镇的打造不是流水线工业产品生产,每一个小镇都有自己的名片,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建筑形式、居民生产生活、民族信仰,因此差异化便可从这些方面进行打造。
(一)挖掘在地文化,明确形象地位
古镇的建筑与街巷、节日、习俗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镇的灵魂就在于它的历史文化,而不同的起源有着不同的文化,改变古镇同质化的关键就要从源头开始挖掘。有因盐兴镇的、有因农业发展的、有因军事需要的,还有人口迁移的,例如彭水郁山古镇拥有井盐文化,酉阳龙潭古镇和龚滩古镇就拥有盐运文化。因此不同的起源就着不同的文化,可以通過研究历史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兴衰,打造古镇形象,明确古镇的定位。
(二)修建本土建筑,营造体验氛围
渝东南地区的古镇多依山傍水,山水与古镇的形态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因此古镇建筑要依山就势,使建筑与山融为一体[5]。一个古镇的建造要注重同一性,也就是格式塔组织原则中所提到的整体感,建筑群要保证其整体性,修复与再建都要充分对传统建筑元素研究与运用,做到形象准确,并实现古镇整体风貌的和谐统一,因为建筑群的和谐统一体现一个区域的同一性,使一个空间真正与众不同。
建筑的建造还应该继承传统的木质结构,继承传统门窗,栏杆的生动雕花和其他的建筑装饰,如运用万字纹,动植物图样,传统生活场景作为花纹原色。同时街巷的整体风貌也要重视,如店铺的门牌应采用古风字体,村民的服饰也可以作为展示传统的途径,以及对地面铺装、路灯、空调外机、垃圾桶、广告牌等街巷细节进行系统的设计处理,
(三)传播本土民俗,打造特色项目
民俗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一种文化,古镇旅游策划一系列符合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不仅可以传播文化,更可以给游客带来不同的体验。例如苗族鸭子龙、土家摆手舞、阳戏灯、跳香灯、土家族哭嫁、等等,以上都是土家族苗族的风俗活动[6]。激活民俗无疑是改变古镇的单调乏味、为其注入活力关键。同时还可以开发传统手工技艺体验活动,向游客们普及传统手工品,并组织游客亲自体验简单的手工品制作,加深游客的古镇体验感。
(四)结合本土元素,开发独特产品
改变古镇产品单一和同质化问题就必须从外观与文化内涵进行改变。而产品的独特,就体现在当地传统的体现,增加地方特色和创意,提高辨识度。例如提取土家西兰卡普元素和苗绣服饰元素来装饰纪念品,让旅客知晓其图腾符号的寓意,感受古镇文化内涵。除了造型美,同时要加强对产品的质量和实用性的把握。可以从人们的“衣、食、住、行”进行产品开发,例如居家室内装饰、文具、小挂件等生活用品,让产品涉及人们生活的各方面。把握产品的外观与实用性的关系,让人们愿意在离开时,带走一份古镇记忆。
三、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各具风貌的古镇才是发展正确的方向。传统特色小镇的打造离不开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抛弃传统的古镇必将迎来同质化,而同质化所带来的危害除了导致各个古镇相互模仿、相互竞争,更大的危害是使传统的小镇慢慢的仅存在于少于人的记忆之中,渐渐走向最后的消亡。虽然古镇千千万座,同质化问题在所难免,但若有着对古镇正确的开发管理和对文化深度的挖掘探索,特色小镇的差异化想必是自然而然的了。人们想感受的是走在老街感受那最深、最真、最纯粹的画面。
参考文献:
[1]张立.特色小镇政策、特征及延伸意义[J].城乡规划,2017(6):22-32.
[2]邝玉春.重庆渝东南地区乡村节庆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佳木斯学院学报,2018(12):441-442.
[3]张兴国,冷婕.文物古建筑保护原则中“原真性”的认识与实践——以重庆湖广会馆修复工程为例[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4):1-4.
[4]朱圆玉润.基于要素流动视角的历史古镇衰退与再生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8.
[5]冯维波.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特征探析[J].华中建筑,2014(1):150-153.
[6]斐佩然.基于文化基因的重庆古镇保护规划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8.
作者简介:钱程,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罗明金,硕士,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教授。研究方向:乡土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特色建筑营造技艺的整理与传承研究”(19EG2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