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2021-08-29 02:43宋琳琳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4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宋琳琳

TIA 是常见心内科疾病,主要是短暂、突发、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造成局部脑缺血,若能尽早发现,予以有效的措施干预,可避免TIA 进展,从而减少脑梗死及死亡。有报道[1]指出本病初次发病后1 周内脑梗死发生率约为10%,5 年内可达到26%~35%。临床治疗TIA 最为基础的药物为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前者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急性脑血管风险,而后者作为乙酸衍生物,在脑血管疾病中也有不错的价值。尽管TIA 临床治疗相关研究较多,但多数探讨的是疗效、不良反应情况,在血流动力学指标、凝血指标等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尤其是基层医院。为了进一步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TIA 的临床疗效,选取124例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124例TIA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颅脑CT 或磁共振(MRI)确诊,满足TIA 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和(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症、消化性溃疡、严重心肝肾病变患者;精神异常患者;依从性差患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患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45~78 岁,平均年龄(64.8±5.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20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2.8±0.7)h。观察组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43~76 岁,平均年龄(64.4±5.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20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2.6±0.5)h。两组的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确诊后均先予以常规方案治疗,主要包括降血压、吸氧、补液、降血糖、营养支持等。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湖南新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1756,规格:50 mg/片)1 次/d,100 mg/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物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规格:25 mg/片)1 次/d,75 mg/次。两组患者的1 个疗程均以连续治疗1 个月计,连续治疗2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凝血指标(APTT、PT),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

1.4 疗效判定标准[3]①基本痊愈:治疗1 d 内症状得到控制,1 个月无复发;②显效:治疗2~3 d 内症状得到控制,1 个月无复发;③有效:治疗4~7 d 内症状得到控制,1 个月无复发;④无效:治疗7 d 以上未达到前述要求。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2例恶心呕吐、1例皮肤瘙痒、1例上腹部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对照组发生4例恶心呕吐、1例上腹部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0,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血小板计数(223.25±16.25)×109/L 与对照组的(221.12±16.29)×109/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78.24±13.35)×109/L 和(180.84±13.55)×109/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APTT(34.26±3.27)s、PT(11.25±1.20)s 与对照组 的(34.14±3.21)、(11.20±1.23)s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PTT(49.52±4.57)s、PT(12.98±0.96)s 和对照组APTT(42.06±3.94)s、PT(12.05±0.85)s 均明显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TIA 在其中占了很大部分,且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为此积极做好TIA 的预防与治疗,对于减少脑卒中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4]。目前,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临床对TIA 的风险评估、诊断及疗效评价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之前临床将TIA 作为血管疾病之一,同时将24 h 作为症状发作持续时间。21 世纪初期,国外学者对TIA 有了全新认识,认为是组织学改变作基础,主要是视网膜缺血或局灶性脑缺血造成神经功能短暂障碍,持续发作时间1 h 内,但无法明确症状出现急性脑梗死。之后,2009 年美国卒中协会对TIA 又进行了定义,认为是视网膜与脊髓或脑局灶性缺血所致神经功能短暂障碍[5]。在临床诊治中,因就诊时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为此病史诊断十分关键,特别是中老年人群,短暂脑缺血且反复发作,容易诱发局灶性脑损伤,出现眩晕、一侧肢体活动失灵、言语不清等,且1 h 内症状可能好转[6]。经颅脑CT 或MRI 检查,不会显示责任病灶,同时排除心脏疾病、低血糖等,若满足这些情况,临床可确诊为TIA。

药物治疗是TIA 的常用疗法,不同的药物治疗有着不一样的结局,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目前常用的药物,单一用药疗效并不理想,近期有报道发现二者联合治疗可提高临床效果[7]。不过,联合用药是否可以更好地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凝血指标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在本次研究中,发现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16%,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治疗的79.03%(P<0.05),可见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预后。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PTT、PT 均明显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凝血指标。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0,P>0.05),说明加用氯吡格雷治疗后,不会明显增加副作用,安全性良好。本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相似,赵沄[8]研究中,阿司匹林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氯吡格雷组则加用氯吡格雷治疗,结果发现,氯吡格雷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阿司匹林组,治疗后APTT、PT 高于阿司匹林组,而FIB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中有促栓活性的血栓素A2(TXA2)产生抑制作用,避免其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该药物对内源性血小板抑制剂前列环素I2并无明显影响,从而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有一定局限性[9]。氯吡格雷可不可逆修饰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并且抑制其和血小板受体结合,实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二者联合治疗,可发挥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增强阿司匹林对胶原蛋白诱导聚集作用,实现协同合作的效果。此外,在研究中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纤维蛋白原进行了研究,该物质可溶解水中,血小板破裂,会产生凝血致活酶,钙离子催化下形成凝血酶,再将血浆中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原生存非溶于水的纤维蛋白,最终和其他细胞反应,凝固为血块[10]。TIA 患者纤维蛋白原浓度低更利于康复,为此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促进了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TIA 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方案治疗,相比阿司匹林方案,可提高临床效果,更好地改善凝血指标与血流动力学指标,但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