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玉红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学习文言文是学生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文言文教学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那么,我们要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呢?教师该怎样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启学生的传统文化之旅,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呢?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尝试从“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多维发散”三个角度出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谈谈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激发兴趣,建立阅读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司马光》一课就是文言文的形式,这篇课文有且仅有两句话,篇幅很短,也易于理解,但是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不同,语言较为晦涩,因此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还没开始读文言文就先产生了消极的心理,导致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道路上处于被动状态。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抢得“先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好奇,让他们在愉悦的学习体验中逐渐建立阅读文言文的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凸显文言文的体裁特征,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课时,笔者聚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带领学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创造性地采取“求签问卦”的趣味活动,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设计电子求签筒,引导学生在“求签”的过程中,根据签上所指的“起因”“经过”“结果”,对课题进行发问。抽到“起因签”的学生,提出了“精卫是谁?精卫为什么要填海?精卫填的是哪里的海?”等问题;抽到“经过签”的学生,提出了“精卫拿什么填海?精卫是怎样填海的?”等问题;抽到“结果签”的同学,则提出了“精卫最终把海填平了吗?”等问题。而在精读活动中,笔者则以“起因—经过—结果”这条主线,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二、指导方法,注重阅读发展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交流平台”及“词句段应用”等板块的设计,其实都集中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聚焦学习方法,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文言文的特征,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提取可迁移的学习方法,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借助注释、插图等,尝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借助背景资料、思维导图等,主动深入探究文言文,挖掘文言文的精神内涵。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时,笔者首先与學生交流学习方法,总结出“多读、读准确”“借助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等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初读的过程中,笔者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停顿,如在读“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句时,很多学生不知该如何停顿,读得别扭、奇怪,自然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这里的‘折枝是指树枝被压弯了,大家看看是什么把树枝压弯了?”学生自然就理解了“多子折枝”的意思,也就明白了该如何停顿。这样一来,文言文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读”,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三、多维发散,触发深度思考
语言不仅是表达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工具。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引领学生探究古人的表达方式,还要引领学生了解古人的思维模式,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阅读。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书”的意思,笔者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回乡偶书》及《夜书所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理解古文中“书”的意思实际上就是戴嵩画牛时写的题跋。通过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迁移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文言文知识。
总之,文言文教学十分重要,教师要自觉担负起文化“摆渡人”的责任,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启发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充分借助注释、背景资料、插图等充分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用心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