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
在距今五百余年的中国明朝正德年间,一件名为“紫砂壶”的纯手工陶制茶壶诞生在陶都宜兴,并迅速掀起了一股潮流,并一直持续到今天。明清两代至民国时期,是紫砂壶的“扎根期”,大量的经典款式诞生在这一时期,不仅构成了紫砂壶艺术的历史,规定了工艺标准,也为未来的创作、创新提供了方向。这件“葵仿古”就是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式之一,其设计以紫砂壶中经典的仿古壶为整体造型,运用筋纹设计模仿出葵花之貌,是一件古韵气息浓厚又具自然美,同时又有鲜明几何特征的作品。此壶完成了多个“统一”,紫砂壶工艺的细致严谨与融合的智慧也得到了具体表现。
在此件作品中,“仿古”是壶的整体造型,“葵”则代表了筋纹装饰。“仿古壶”在紫砂壶创作中历史悠久,十分经典,相传出自于清代制壶名家邵大亨之手,这也为“仿古壶”增添了一些价值。“仿古”也称“仿鼓”,即仿造鼓的造型制作而成,基本特点是壶体小巧玲珑,圆润之中包含有张力,线面之间的配合要有节奏感,以古色古香之貌融鼓之激昂澎湃,是一件外表沉静但气质活泼的作品。
此壶在造型设计上直接继承了“仿古壶”造型,既模仿鼓的造型,也塑造古代气息,表现出了双重意义。壶体表层为醇厚低调的深木棕色,综合了古典与自然之美,是紫砂壶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泥料,是作品中第一层“仿古”。泥料质地细腻,再配合创作的精心调制和打磨,形成了光滑干净又带有细细光泽的壶表面,展现着紫砂泥的天生丽质与做工的自信。
壶身塑造成略微有些扁的圆形,宽度明显要大于高度,与鼓的形态是比较接近的。宽圆的筒身也更具圆器珠圆玉润的效果,同时也能呈现出鼓面的张力感。壶身上宽下窄,外部线条形成了左右对称的精巧弧形,有利于作品保持平稳,且具有轻盈灵活的效果。壶身顶面是平整的,表现的是鼓面,与筒身构成转折的部分挺阔饱满,撑起了作品的结构与气势。
壶盖与立体端庄的壶颈部严密贴合,创作对壶盖及壶颈部边缘用泥料进行了加宽加厚,形成了子母线结构,使壶盖与壶身之间既有统一感又具清晰的层次感。壶钮造型是壶身的缩小版,扁圆型的壶钮十分精致,体现了作品结构间的统一。一弯嘴与形似人耳的环形端把均是紫砂壶创作中最基本的设计,对称镶嵌在壶身上,形成合理的角度,在视觉上保持了壶体左右两侧平衡,在使用上保持了出水的顺利和使用的舒适感。
壶体的造型设计简约大气,体现了“仿古壶”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对经典款式的致敬,在外形上做到了仿古之型,在内涵上则是继承传统。
“葵”指葵花,创作运用筋纹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壶表面进行装饰,使壶呈现出如葵花一般的形态,这一设计体现了紫砂壶筋纹装饰的特点,强化了作品的工艺价值,也营造出一种鲜活阳光的自然之气。
筋纹是紫砂壶中常用的一种装饰技法,创作要运用工具手工在坯体上刻出纹路,还要保证筋纹分布的均匀,对其耐心、力量以及美术功底都是极大的考验。在此壶中,创作运用了六条筋纹,将壶身分为均匀的六瓣,筋纹深浅一致,衬托出壶面的饱满,使壶面在保持干净整齐的基础上具有韵律美,展示了筋纹设计的美感效果。
更为难得的是壶盖与壶钮上的筋纹设计。壶盖上的筋纹与壶身上的筋纹是能够对应起来的,做到了上下统一,增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壶钮上的筋纹就更加难得了,因为壶钮本身体积就非常小,再进行筋纹设计可见难度之大。这样俯视作品就可见壶钮、壶盖与壶身层层递进,筋纹装饰构成了繁密饱满的葵花花瓣,一朵灿烂的葵花就绽放开了,带来了阳光的气息,以一种自然又艺术的方式表达了作品的主题。
“葵仿古”这件作品体现出一种统一的智慧。首先是自然与艺术的统一,见于泥料色彩与葵花表现;其次是“鼓”与“古”的统一,为作品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背景;最后是壶体结构与筋纹之间的统一,使壶具有韵律美,正迎合“仿鼓”的主题。在三个“统一”之中,“葵仿古”展现了经典款式的魅力与智慧,留下了宝贵的工艺经验。
“葵仿古”是一件非常和谐,并具有较高工艺水准的作品,这也是其能被称之为经典的原因。本文分为造型与筋纹两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作品的艺术特征,从统一中揭示出作品的智慧,揭示出作品如葵花般灿烂,如鼓声般活泼的丰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