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大师”深度合作创作诗意壶
——探索潮州手拉朱泥壶创作新模式

2021-08-28 09:18:36章海元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手拉壶绞泥祥云

章海元

众所周知,文化为茶器赋予了生命和灵魂,例如宜兴紫砂壶因文而兴而盛。相较于宜兴紫砂壶,潮州手拉壶在知名度、美誉度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潮州手拉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文化注入正是有效手段。

历史上,文人与壶艺家的合作并不鲜见,将诗、画刻在壶上,以此增加壶的文化内涵是常用手段。著名壶艺家顾景舟也曾与文人有类似合作。

潮州壶缺少文化,那就需要为壶注入文化。但如何超越前人,突破历史,这是时代的考题,也是新时代下壶艺人的挑战题。笔者和壶艺评论家洪巧俊先生合作创作的诗意壶系列,也即“文人+大师”围绕某个主题进行深度合作创作,或可成为潮州手拉壶创作模式的新探索。

为何创作诗意壶?让壶有文心

壶艺泰斗顾景舟说:“形,取之于天地;神,发乎于心源;气,可贯通于古今。”形是壶的形象,神是壶的是神态,气是壶的气质。

如何让一把壶兼具形、气、神?将文人的诗意文化与高超的壶形设计相结合,通过工艺精湛的壶艺师来实现,这或许是一个好的办法。

将壶刻成诗,前人已有先例。著名的“曼生十八式”是壶的系列,壶与壶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联。壶艺成系列,并以诗意呈现,这方面还是个空白。

在传统文人与壶艺家合作的模式中,字画与壶是分开的。也就是,壶是壶,字画是字画,有了壶之后,再把字画刻在其上。当代也有陶瓷设计专业的设计师拿着稿子给手拉壶师傅,但那就是照葫芦画瓢,师傅严格按照比例能做个八九不离十,仍然缺少韵味。

可以说,上述合作,字画所蕴含的文化只是浅浅地刻在壶上,没有达到深深的融入。换句话说,壶没有文心。

那么,将一把壶做成一首诗,并成为一个系列,前人并没有尝试,这就成为壶艺创作的新方向。

2013年开始,洪巧俊先生与笔者合作,花了6年的时间,创作了23把(套)诗意壶。我们不是把诗刻在壶上,而是把诗赋在壶中。这样一来,既保持壶素面素身的美,又让壶有了浓浓的诗意。

比如说,《彩虹满天下》壶的理念源于乾隆的诗句,“谁把青红绒两条,半红半紫挂天腰”,壶把为彩虹,壶身为大地,绞泥一气呵成,于是壶上便有气象万千,长虹映得大地处处霞光。

看着《杜甫草堂》,就能让人想起那个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其中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豪情。

《南方日报》刊文评价称,章海元与洪巧俊相遇,诗遇见壶,壶成了诗,23个(套)诗意壶便从万千想象照进现实,走进“春天”里。

资深媒体人宋家根撰文称:“两个翘楚与各自领域的人物的交流、合作,既开拓了文化人与制壶艺人联手创作的先河,更为世间创造性地留下了承载诗意的壶,虽然这些壶身上不曾刻下一行诗句,但诗韵、诗境、诗意却呼之欲出,扑面而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不言一声,自显风骨。”

讲到具体诗意壶的案例,著名评论家、央视新闻联播评论员王石川说,《八大山人》不只是让人油然想到头戴斗笠、身材单薄的八大山人,更能想到八大山人的气质和品格,原因就在于这一设计别有匠心,“迸发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思考,有一种生命的意象,在火与土的艺术中,升腾起气韵”。

《祥云捧日》

《情侣舞》

显然,系列诗意壶的出现,已引发广泛关注和大量思考。这已达到笔者合作创作的初衷,通过诗意壶的创作为潮州手拉壶在新时代探索新创作模式,让壶真正有文心,有内涵,应该说这是一次有益的、积极的尝试。

如何创作诗意壶?深度合作互补

如上所述,在很多合作中,文人与壶艺师的合作是浅层次的合作,是分离式的合作。这次创作系列诗意壶,则是从壶的设计理念到壶形构造,到壶最终成型修改,都是深度合作的。

洪巧俊先生说,“合作者必须技艺好、悟性高,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且懂诗。如果不具备这些,就是笔者设计的理念再好,可他理解不了,要创作出完美的作品显然就很难。”

所有,笔者与文人洪巧俊的合作从壶的构思便开始了。

以《祥云捧日》为例。

洪巧俊先生受邀到陕西九华山游玩,登上捧日亭时看到日出。那时候,太阳刚刚出来,霞光万丈,他举起双手,吟唱“祥云捧日江山吟淑景,瑞气凝春社稷溢华光”。

回来后,洪先生立即与笔者见面,描述他见到的场景。他一边回忆,一边比动作,一边形容构想中的《祥云捧日》:“绞泥可以模拟彩霞的感觉,壶纽是日,壶嘴和壶把是举起的双手。”他讲灵感,笔者作画,这个时候两个人心灵是相通的。

《世界杯壶》

接下来就是设计制作阶段。壶身通过绞泥容易成型,但一开始壶嘴部分并不能与壶身形成整体,文理不一致,没有那种飘逸之感,只有整壶一致的“祥云”,才有“完整美”。要通过绞泥的形式,统一壶嘴、壶把、壶身的纹理,这对笔者来说是个挑战。

这种壶嘴、壶把、壶身都是绞泥的“完整美”,此前没有人尝试过,笔者探索出与壶身纹理协调的技艺,创作出了整体一致的“祥云”。经过几次尝试后,浑然一体的《祥云捧日》最终完成了。作品中的“嘴”与“把”犹如祥云之手,捧着鲜红的太阳。整个壶尺度严谨,比例适中,细微中见神韵。

事实上,这23件(套)诗意壶,都是这样经由洪巧俊先生与笔者之间的紧密合作而得来的。期间,修改、重做是常事,二人就具体的器型、尺寸、细节不断调整、重来,在微信上聊到凌晨三四点是那段时间的常态。

制作这一套诗意壶,思想与手艺缺一不可。把诗刻在壶上是“带痕迹”的,而“不带痕迹”的诗意壶必须是素面光洁的,让简约的壶有诗的意境。简而言之,要用比较简单的外形,给人有想象的空间,带有诗歌的韵味。

正如宋家根先生所评价:“巧俊以文化人的视野和想象力,引领章海元的创作灵感;章海元以制壶大师的高超技艺将巧俊的诗意构思变成一把把壶,以壶的形式表达诗的意趣。”

结论:

壶也是有生命的,当你赋予它诗意时,它生命的价值就更加精彩。这些诗意壶都有其理念上的诗意与技术的创新。笔者认为,传统工艺需要突破,诗与壶系列让笔者学到了以前没有的一些新的技法,这也是在为之后的创新打基础。对于手艺人而言,最大的财富是文化素养,这才是真正的财富。“文人+大师”的深度合作,将对潮州手拉壶的未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或可为手拉壶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创作参考。

猜你喜欢
手拉壶绞泥祥云
潮州手拉壶的工艺美学价值分析
浅谈潮州手拉壶的创作灵感来源
潮州手拉壶“潮韵”的文化意义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奥体祥云
民主(2019年1期)2019-03-19 01:46:28
潭溪山祥云景观桥顶升法安装
祥云醉了
民族音乐(2016年1期)2016-08-28 20:02:52
浅谈绞泥作品《特魁壶》的艺术韵味
佛山陶瓷(2015年12期)2016-03-09 06:40:20
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8:03
绞泥技艺之浅见
江苏陶瓷(2015年5期)2015-04-17 0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