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鸣毅 ,丁 煌 ,张毅恒
组织溯源于人类结社行为,发展至今,其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纽带,几乎渗透到大众社会生活各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程度提升,体育已由游戏起源演变成为人类社会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体育组织(Sports Organization)则是承载体育社会活动的基本单位,且不同国家(地区)、运动项目、制度体系、时代背景、人群特征等因素对体育组织的类型、特征、作用等均产生不同影响。因此,体育组织已成为全球或国家(地区)体育管理中的实践主体。回顾中国体育管理学发展历程,体育组织作为体育管理主体,其随时代发展、现实需求、客观规律等变化,具有中国情境的体育组织治理变革已成为体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命题,中国体育管理学界更是以承载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体育管理学体系为己任,以聚集学术智慧、实践场域经验,聚焦新时代中国体育管理改革的大场景、真问题,着力以理论创新讲好中国体育管理故事。
20 世纪30 年代,我国体育管理学留美学者金兆钧(1898—1981)以美国体育行政发展为借鉴,以开放性、国际化的视野编辑了《体育行政》,1935 年由上海勤奋书局出版;1955 年东北师范大学鞠兴绥、原中南体育学院(现武汉体育学院)李雨三编写了《体育行政》讲义[1];1984 年,我国学者编纂的《体育管理学》得以正式出版,标志着我国体育管理学在新阶段的重新建立[2]。在我国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背景下,我国体育管理理论主要是以体育教育、竞技运动、群众体育等体育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3],且在体育行政管理语境下对其体育管理活动和体育行政组织展开研究[4]。从学科发展视角分析,我国体育管理理论主要溯源于行政管理理论,且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纵观全球体育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体育组织溯源于大众以结社行为且逐渐形成“有组织的体育”参与方式,发展至今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体育组织体系,支撑起全球或国家(地区)体育治理体系。
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传统体育体制所表现出的“管理主义”倾向需要逐步向“体育治理”发展[5]。从体育管理理论视角分析,传统以行政管理为主要理论溯源的体育管理理论体系已无法解答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体育管理组织体系的类型、特征、体制和机制等问题,需尝试运用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和工程管理等多学科理论深入探讨与之相对应的体育行政组织、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产业组织等问题。从体育管理实践视角分析,体育行政机构与体育社会组织管办分离改革、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组织等基层性体育社会组织创建管理、体育消费时代体育产业组织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当前体育改革的棘手问题。因此,在全面深化体育事业改革的背景下,体育组织改革是关乎体育强国建设中体制和机制的关键内容。显然,中国体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顺应全球及我国体育组织社会化、产业化、多样化、区域化、自治化等发展态势,使体育组织回归体育管理学核心命题,以丰富体育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厘清体育组织理论体系,为我国体育组织实践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且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体育管理学贡献力量。
从学理层面和实践发展的双重角度分析,结社是组织源起的学理支撑和实践溯源。结社是人类发展聚众性行为的体现,古今中外的政党、宗教、商业、文化、体育等各类人士非正式或正式组织化的结成团体,凸显了围绕共同目标而自愿参与的行为特征。法国著名思想家托克维尔教授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出:“结社自由是仅次于自己活动自由的最自然的自由。”托克维尔所主张的“结社自由观”从人本权利视角阐明了大众对结社自由权利的追求,以及人类自由结社有效化解政治风险、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等作用。密尔(J.S.Mill)在《论自由》中指出:“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趣味和志趣自由是自由社会的一项基本权利。”罗尔斯也认为结社自由是一项体现思想、心灵、个人、政治等自由的基本权利体现[6]。从伦理行政管理的角度,倡导结社自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政府人本主义治理施政理念的展现。从行政治理的角度,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结社行为也进行规制,最早英国结社行为仅是贵族和资产阶级的特权,工人结社一直被认为是严重的犯罪行为[7]。美国在宪法第1 条修正案和第14 条修正案所暗含了结社自由权,1958 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指出:“为了信仰和思想的提高而从事于结社自由,是宪法第14 条修正案所保障自由不可分离的内容。”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9 条规定:“所有德国人都有结成社团和团体的权利”《意大利共和国宪法》第18 条规定:“所有公民均有不经许可而自由结合之权利”[8]。同时,国际人权宪章和《欧洲人权公约》中将倡导人类结社权作为了规定。总之,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结社自由被由倡导道德、伦理自由结社到国家、区域法制、制度规约性结社。
从社会学角度,人类组织起源于结社行为,其结社行为受政治结盟、社会发展、生活状况以及公民素质等多因素影响,其最终目的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人类结社行为凸显自然性、伦理性的特征形成社团,以自愿性、平等性为特征加入社团,再到以志愿性、法律性为特征运转社团,最终发展到以外部性、延伸性为特征组织活动,彰显结社行为对人类各类社会活动发展的组织和聚集作用。体育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活跃、最聚众的社会活动之一,西方体育社会学家阿伦古特曼(1978)认为:“有组织的体育促使现代体育具有平等竞争机会(Equality of Opportunity to Competition)、专门化(Specialization)、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科层化(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和量化(Qualification)特征[9]。值得注意的是,体育科层化在古罗马时期初露端倪,实质上是结社自由在体育社会活动中的体现,也标志着体育组织化过程的形成。
更为重要的是,体育社会组织更是以结社行为而缘起,最为典型的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是以各国家或地区自愿加入为结社方式的国际体育组织。西方社会受其制度、文化、习俗等影响,以结社而起构建非营利性体育社会组织成为最具代表的行为特征。然而,不同制度和体制对其体育组织形成和发展均不同,如独具中国特色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构建了以行政体育组织为主体的一体化体系。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系改革,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等一系列艰巨任务促使我国体育组织多元化发展,不同类型体育组织以国家法规为规制,以发挥其自身特色,构成支撑国家体育治理体系的主体。因而,溯源体育组织理论和探索实践路径,对我国体育管理理论发展和体育事业实践改革具有应景性意义。
基于结社行为演化及不同国家或地区政党管理体制等影响,由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加以编制起来不同性质、属性、层级、特征和服务内容的组织而形成的社会有机结合体,促使组织已成为现代社会最突出特征。从而管理理论出现、初创和成熟,直到管理学理论的构建都是为了应对和解决人类“组织”出现种种问题,从其诞生初始就围绕“人”“组织中的人”“组织”的问题展开,中国春秋时期的荀子在《王制篇》中指出:“人何以能群! 曰:分。分何以能行! 曰:义。……。”此处荀子提出“群”的概念实质就是以结社为源起的“组织”,又将“义”作为组织形成或划分的依据。1882 年韦伯就对组织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社会组织及其权威在维持和支配一个社会组织中的作用[10]。1938 年,巴纳德在《经纪人员的职能》中指出:“在人类的历史中,显著的事实是协调的失败,协作的失败,组织的失败。组织的解体、崩坏和破坏。[11]”可见,从管理理论构建历程可见,解决不同类型组织管理问题是中西方经典管理理论的核心命题,也是构建管理学理论主要内容。
从我国管理学科专业分析,管理学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等5 个一级学科,共有15 个二级学科。由于不同管理学一级学科研究的组织属性对象不同,如图1 所示,本研究重点探讨工商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两个管理学一级学科中组织理论,工商管理研究的组织性质是营利性组织,主要围绕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和内部行为管理展开研究;公共管理学研究的组织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政府行政部门或机构为组织名称的行政性组织,涵盖公共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教育、土地资源等政府为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12]。另一类是以非营利性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如人民社团、行业组织、民办非企业等,同时,联合国、国际奥委会以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学都属于社会组织的范畴,如不同管理学科组织理论所研究的目标不同,不同组织类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组织目标也不一样。由此,对不同组织的类型、特征、计划、领导、控制、效率研究及提高管理效率成为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核心命题。
图1 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组织研究Figure 1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unde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3]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应对全球和国内复杂治理形势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在国家治理的逻辑下,明确政府、社会和市场在国内外公共管理事务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提高不同组织类型的治理效能是关键命题。因此,从管理学母学科视角研究不同类型的组织属性,实则是为研究不同类型体育组织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奠定学科基础。
有组织的体育运动(Organized sport)促使了体育由非正式运动走向正式运动。按照组织属性定义,体育组织是由众多不同性质的机构逐步形成,以参与体育活动为共同目标使人群聚集的一种社会现象,Robinson(2007)等指出参与人员、规章制度、目标计划和组织资源共同构成体育组织[14]。从管理学理论溯源,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环节也是围绕体育组织而展开。因此,在从管理到治理理念的转变中,以大众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体育需求为驱动,构建多元治理主体成为体育发展现实所需。从体育管理实践层面分析,可按照管理区域权限探寻体育组织的发展,在全球体育治理和发达国家体育管理体制背景下,此类体育组织绝大多数属于非营利性质,例如国际奥委会作为全球性体育组织,负责全球奥林匹克运动事务管理,已发展成为引领全球奥林匹克运动的驱动者。同时,推动“运动是良医”的美国运动医学学会,也实现了由区域性体育研究组织走向全球发展的目标。还可按照不同运动项目管理权限分析,国际、洲际、国家或区域体育单项协会(联合会)等都属于体育社会组织,此类组织以运动项目为核心,以会员范围确定所覆盖区域,对运动项目发展、竞赛、人才、培训等进行全面性、唯一性管理。由于不同人群对体育需求不同,不同人群结社而成的体育社会组织彰显了体育社会化进程中大众对体育健康的迫切需求,国际上或诸多国家以老年人、青少年、大学生、儿童、残疾人等不同类型人群为对象,成立了体育组织。如英国青少年体育信托组织(Youth Sport Trust,YST)在推动英国青少年体育运动技能提升、精英后备人才培育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已成为英国青少年体育事业中发挥着枢纽性和支撑性作用的团体[15]。
从学理层面分析,组织属性是组织发展的定位。图2 所示,营利性体育组织、行政性体育组织和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在参与人员、规章制度、目标计划和组织资源方面的体系构建均不同。在体育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20 世纪以来,职业体育联盟、职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企业等营利性体育组织蓬勃发展,带动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服务业、体育传媒业等快速发展,此类组织以工商管理学科为基础,运用公司治理等理论,以商业领域配置资源、调动体育经纪人、体育用品经营者、职业教练员和运动员等精英体育人才为手段,实施组织营利、商业推广、商品交易等市场性行为。
图2 不同类型体育组织理论与实践逻辑构建Figure 2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ogic frame of different types of sports organization
体育行政组织是具有典型行政管理职能的体育职能部门。俄罗斯、英国和我国采用以国家体育行政组织为治理主体的方式,制定国家体育政策法规及根据所管辖的范畴和内容负责体育事业管理,国家公职人员、财政支持和法律法规支持是体育行政组织的主要资源。苏联解体后,政府对体育的“自然发展状态”使其陷入竞技体育成绩急剧下滑和全民健身停滞的局面,2002 年俄罗斯开始成立联邦总统所属的国家体育委员会,作为国家部委级体育行政机构,并由各州州长、各部部长、国家杜马成员、商人、政治家和主要运动员以及体育组织领导人等成员组成,同时总统委员会共设立9个分委会和7 个工作组[16],对国家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发展顶层设计。英国文化、体育与传媒部(UK Culture,Sport and Media Department,DCSM)是英国政府管理体育事务的国家行政机构,同时英国体育理事会(UK Sport Council,UKSC)作为国家体育社会组织,实质上是以非营利性体育组织身份,执行英国体育政策,旨在普及和推广体育运动,这是典型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治理模式。我国体育管理体制一直是以体育行政组织为主体,旨在向体育行政组织和体育社会组织共治体育的双重管理模式过渡,体育行政机构职能转变和体育社会组织试点改革一直都是中国体育管理理论的热点命题和体育实践改革的重点领域。
非营利性体育组织也称为体育社会组织,该类组织是当前体育组织形态中种类最多、规模最大且最为活跃的组织。从全球治理层面分析,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单项体育组织均属于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国家的体育社会组织已成为国家体育治理的主体,从全国性、州、城市、社区等覆盖体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及各类人群,它们依据章程围绕推广体育事业、服务大众健康、组织体育活动、执行体育政策、倡导社会公益,获得国际(家)或地区财政支持、国际(家)政策扶持、社会人士支持、社会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组织资源。在我国,经过70 年政府公共治理和体育事业深化改革的发展,我国体育社会组织也由出生萌芽期发展到规模逐步提升、功能逐渐彰显,尤其是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等事业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体育社会组织以满足大众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多目标的体育需求成为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改革目标。
从不同类型体育组织特征切入对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领域进行研究,也才能触及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主要矛盾。在中国体育改革步入新时代,体育管理理论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其变化呈现“由研究内容逐步深入到研究本质,由问题导向逐步转变为体系构建”革新特征,多元化体育治理主体建设促使体育组织的创建与改革,体育组织多元化发展更是突破传统行政管理、体育学理论对其研究,更需要政治学、社会学、史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多视角进行研究。
4.1.1 体育管理理论由研究内容逐步深入到研究本质
本研究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检索时间跨度为“2008——2020”的459 篇以“体育管理”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其文献数据来源反映了我国体育管理研究领域的主要热点。
通过对关键词可以清晰的反映我国体育管理理论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发展趋势。本文运用Cite Space 软件对体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以更好反映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节点网络图是知识图谱展示方式之一,其主要通过网络中的圆点大小来反映关键词的频次,因为以“体育管理”为关键词检索的文献,所以没有显示其380 频次的节点。如图3 所示,我国体育管理理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节点,关键词出现频次超过10 次的为:竞技体育40 次,体育管理学35 次,中国27 次,群众体育25 次,体育政策17 次,体育管理体制16 次,体育治理13,美国11 次,以及体育公共服务11 次。同时,我国《体育管理学》教材章节也是从竞技体育管理、体育社会管理、体育经济管理的角度对我国体育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探讨与分析。但随着体育管理实践改革的迫切需要,从竞技体育管理、体育社会管理、体育经济管理等研究内容的角度来分析,加之体育社会化、市场化和融合化发展趋势,在新时代体育管理实践中以管理领域为切入点很难准确、客观和科学的回答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改?”等问题。如在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过程中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改革就对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体育行政机构在国家、省(区、市)、地市州及基层体育训练机构等不同层级竞技体育管理中角色定位或职能定位等问题,如体育行政机构在举重、体操、跳水等我国优势项目或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项目,以及羽毛球、篮球等大众化项目中角度定位和管理职能等问题;再如国有产权或控股性质的大型体育场馆管理权和运营权归属问题。其本质是厘清政府、社会和市场等不同性质体育组织的管理政策、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管理内容等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
图3 体育管理领域研究热点知识图谱Figure 3 Knowledge map of research hotspots in sports management
显然,体育组织研究是当前体育诸多改革热点和难点的本质。从研究关键词出现频次可见,我国体育管理学术界对中国体育管理问题高度关注,试图通过中国本土化研究或美国等发达国家借鉴性研究,探析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大热点研究领域的管理体系和政策问题。在竞技体育领域,我国精英体育性质的国家队、负责奥运项目事务管理的全国性奥运单项体育协会、承担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等都是不同类型的体育组织。在群众体育领域,负责大众项目或奥运项目的全国性运动项目协会,不同行业的全国体育行业协会,不同人群的全国老年人体育协会等,以及社区体育组织、虚拟体育组织、体育自组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也均是不同类型的体育组织,以上也均是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从学理层面分析,应以体育组织作为研究本质,运用管理学组织理论对其特征、模式、价值等进行研究,才切入此类问题的本质。
4.1.2 体育管理理论由问题导向逐步转变为体系构建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国策,大众通过观看、体验、参与等方式逐渐融入体育,起初我国国家体育行政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主要以运动项目构架体育职能部门。随着体育的多元化发展,体育管理趋于社会化、庞杂化、体系化、精细化等特征。从体育管理学学理层面分析,图4 体育管理领域研究主题结构演变图谱可见,体育管理理论聚焦在组织结构、单项运动协会、体育管理体制、举国体制和竞技体育等方面。显然,竞技体育凭借其独特效应和组织方式一直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内容,其单项运动协会也一直是承担主体或执行主体,凸显出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特征。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公共体育服务、全民健身、社区体育、职业体育、体育传播等逐步成为体育管理学的研究热点,尤其是在2008-2020 年期间,职业体育、体育俱乐部、体育基金会、体育社团、体育社会组织等体育管理主要组织形态均出现在体育管理领域研究主题结构演变图谱之中。显然,专家学者已经开始从管理主体的本质、属性、特征、功能等视角探究体育管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问题,逐渐驱使由不同体育组织为主要对象而构建体育管理理论体系。
图4 体育管理领域研究主题结构演变图谱Figure 4 Evolution map of the research topic structure in sports management
4.2.1 研究体育组织理论驱使体育管理回归母学科
随着我国学者对国外体育管理理论深入研究,加之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参与全球体育事务逐步增多,逐渐走向全球体育治理中心,我们逐步开始从组织视角对我国体育管理的主体形态进行探究。如图5 所示,一方面,应以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为基础厘清不同类型体育组织功能。在构建多元治理主体背景下,我国体育行政组织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等举措,推动了体育治理高质量发展,如鼓励激发体育企业活动参与竞技体育事务之中,倡导竞技体育与市场机制结合等。显然,体育行政组织、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和营利性体育组织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学校体育等不同体育治理领域中的功能均不同,构建以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管理学母学科为学科基础,有利于拓展研究视角、触及体育组织研究的主要矛盾,以厘清不同体育组织功能,破解我国体育组织改革难题。另一方面,应以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为基础构建体育组织主要内容。体育组织是管理体育事务的主体和实施体育管理的核心。应以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母学科构建不同类型体育组织的主要内容,使其成为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体育管理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性体育组织主要是发挥政府主导体育公共事务的职能,围绕体育战略管理、体育公共政策、全球体育治理、体育管理体制、体育财政管理等内容展开研究,尤其是将彰显政府治理职能的体育监督评价和绩效评估等应用于体育组织管理实践之中。营利性体育组织主要以体育市场化、商业化为目标,发挥市场在体育经济领域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体育产业政策、体育市场行为、体育产业经济、体育市场绩效、体育人力资源以及职业体育组织和体育企业治理等内容,尤其是当前体育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下,其职业体育延伸的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中介服务业、数字体育服务等体系性的研究迫在眉睫。非营利性体育组织主要以体育为载体,发挥其动员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服务社会大众、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作用,围绕体育社会管理、体育行业治理、体育社团治理、体育基金会、体育服务机构、国际体育组织等方面内容,在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应从非营利性体育组织治理的目标、方式、手段、内容和机制等方面构建理论研究体系。
图5 体育组织理论主要内容Figure 5 The main content of sports organization theory
4.2.2 研究体育组织理论发挥体育管理应景性功能
体育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跨学科理论基础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由于以不同体育需求为导向的体育参与人群的管理方式等都不同,因此不同个体或群体所组成的组织也应有不同的运作特征、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在体育管理学研究中,以最佳、特别和准确的方式应用和阐释一般组织管理与社会心理学理论,以及以最佳、彻底和明确的方式发展此理论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挑战性课题[17]。因此,研究体育组织理论驱使体育管理归回母学科,我们可以厘清行政性体育组织、非营利性体育组织和营利性体育组织的理论体系。同时,从竞技体育、职业体育、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等角度,也应构建其具有不同体育组织特征的理论体系,发挥体育组织理论应景性功能。
其一,竞技体育组织理论研究。受不同的国家体育管理体制的影响,竞技体育组织主体也不同,美国是以典型的社会化、市场化体育组织为依托开展竞技体育训练、竞赛和管理事务的国家[18]。我国则是以国家体育行政组织为引导的各级各类体校和省市体育专业队为依托开展竞技体育训练、竞赛和管理事务。从学理层面分析,围绕竞技体育属性[19]、全国性奥运单项体育组织、体育运动学校、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相关研究应属于竞技体育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范畴,应从体育组织研究视角建立不同管理体制背景下竞技体育组织理论体系,这将为国家或区域及单个竞技体育组织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其二,职业体育组织理论研究。在体育全球化、商业化及大众对高水平体育竞赛和表演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逐步形成了以赋予体育项目市场价值和商业化运作为特征的职业体育联盟,职业体育凭借其高度商业化、文化多元化、利益最大化和挑战极限化等特征,已成为当今最受大众青睐的一种体育形态。我国学者张林教授最早系统地从经济学视角研究职业体育联盟和俱乐部[20],随着全球不同项目、不同国家或区域管理体制、不同职业体育联盟、职业体育俱乐部等特征不同,从经济学、体育学、组织学等跨学科视角分析构建职业体育组织属性、功能、特征、治理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其三,群众体育组织理论研究。从游戏起源说的视角分析,社会化是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组织化是体育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助推力。体育组织最初的形态就是将参与体育活动的人聚集在一起,从其体育人群参与水平角度分析,其具有业余性特征[21],同时还具有社会性、基础性、自治性、自发性、服务性等特征,逐渐演变成竞技体育组织和职业体育组织。美国在《美国联邦税法典》和《奥林匹克和业余训练法》的制度保障性和引导下,全美体育社团均是非营利性性质,涵盖全国性、区域性、学校、社区及其他相关领域。在我国,群众体育组织也有社区体育组织、行业性体育组织、虚拟体育组织、体育自组织等不同分类和类别,应从社会学、组织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建立以激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和有效扶持、规范群众体育组织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助力我国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完善和能力提升。
其四,青少年体育组织理论研究。青少年参与体育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也是处于身体机能的敏感期[22],全球各类非政府组织和国家或地区通过出台青少年体育发展规划等政策,激发其参与体育运动的激情,尤其培育出各种不同类型、层级和运动项目的青少年体育组织,如全国或地区青少年体育联合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国家奥林匹克管理机构、学校体育组织和商业化体育组织等。我国青少年体育组织由民办非企业类型或工商性质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传统项目学校、户外运动营地、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等组成,不同类型的组织具有教育性、商业性、服务性、非营利性等不同特点。更为迫切的是,在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不同管理学科视角,构建青少年体育组织理论体系成为重要命题。
二战以后,全球面临的最重要治理问题是重建和稳定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环境。进入新世纪,全球治理背景下文化交融、生态保护、资源共享、人口健康等逐渐成为全球公共治理核心命题。随着体育全球化、休闲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体育也逐渐成为全球治理主要内容,国际体育组织成为全球体育治理主体,且承担着引导全球体育发展的责任和职责。在此背景下,职业体育迅猛发展且关注度、影响力和辐射力可与奥运会等体育赛事活动媲美,彰显了其不同体育组织特征所蕴含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一方面,国际体育组织按照非政府组织的治理理念、方式和体系运行,以国际奥委会为引领的国际体育组织通过对体育赛事、竞赛规则、项目推广等体育要素融合,以及与传媒、商业、文化、慈善等非体育要素的改革,且已形成较为稳定的治理格局。另一方面,国际体育组织也暴露出滥用兴奋剂,官员、裁判员及运动员受贿等违背体育精神的行为,面对赛场暴力,全球体育霸权主义等不利于全球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国以维护国际体育秩序等积极方式参与全球体育治理。
“十四五”时期,应以实现更为开放且高质量发展的双循环为引领,发挥党对建成体育强国的领导力,在政府主导下逐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非营利性体育组织体系。同时,体育产业作为促进消费、刺激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所激发的各类营利性体育组织,以提高自身能力建设为基础,发挥各类体育组织的功能和作用,融合性的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以向国际组织建言献策、在国际体育组织任职、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等形式积极融入全球体育治理组织体系之中,向世界传播中国体育思想、体育文化,贡献中国体育方案。
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传统以行政管理为主体所带来的政策阻滞和公共事务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已成为我国全面深化体育事业改革的核心命题。我国行政性体育组织也面临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的改革趋势[23],其改革目标是厘清政府在体育治理中的角色和定位,更好彰显国家治理的主导地位,促使体育行政机构扮演“元治理”角色,强化体育行政机构在公共事务管理的监督评价和政策引导职能,划定体育行政组织权力边界,逐步建立减少审批事项、放宽市场准入和实施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形成扶持和监管体育社会组织及其所开展社会性、基层性、大众性的体育社会活动,以及体育企业及其所开展的市场性、商业性、消费性的体育产业活动,实现以聚焦体育行政事务逐步向服务于体育公共事务和体育产业体系转变,有序构建“收放自如”的国家体育治理体系。“十四五”时期,体育与教育、卫生、产业、文化等高度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政府统管或统办”的工作方式早已不符合当前体育公共事务、体育产业治理等规律。尤其是当前我国基层体育行政机构几乎都已与广播电视、文化、新闻出版、旅游等部门合并,其改革目的是促使体育公共事务与相关领域融合,且促使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体育社会组织,以发挥政府职能且与其形成协同治理机制。因此,体育行政组织以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引领体育事业发展,尤其在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化尚未完全建立的阶段,要发挥体育行政组织在公共体育事务中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强化行政性体育组织在奥运备战、精英人才选拔等重要体育事务中的宏观管理能力,同时健全政府购买体育服务体制机制,逐步把适合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体育服务事项,按照法定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承担,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体育服务供给与保障体系。
构建以体育社会组织为主体的治理机制成为创立体育治理模式和创建体育服务机制的关键举措,其治理模式在于体育社会组织发挥其动员社会力量,以协商、共治、协同等方式参与体育治理过程中,体现政府转变职能背景下体育的社会属性;其体育服务在于体育社会组织发挥其网络式、层级式、基层式、自治式等特点深入大众身边开展便于民众参与的体育社会活动,体现体育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社会融合等方面的民生作用。由此,在厘清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政策主导、监督评价、顶层设计等方面职能的背景下,体育社会组织要执行与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动员与激发社会参与其中为其责任和任务。
一方面,在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模式。因此,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脱钩工作并非“脱而不管”,而是按照我国社会组织管理法规体系,强化政府监督管理职能、赋能于体育社会组织,发挥其引领作用,制定体育社会组织管理运行标准体系,也就是体育社会组织会员招募、组织机构、政策制定、会员服务、资金管理、活动举办等方面的流程和工作方式或方案。同时还应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专业化引领作用,在举办体育赛事、组织培训活动、专业指导训练、裁判执裁、运动员、教练员及体育社会指导员培养等方面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行业规范体系,从而进行分阶段、分内容、分项目、分事项的脱钩改革。另一方面,在创新社会治理和基层体育行政机构合并运行的背景下,构建服务于大众的网络型体育社会组织。“放管服”改革促使体育社会组织将承担更数社会性、基层性、大众性体育活动,如赛事审批权下放后群体性赛事组织事务、青少年体育校外服务体系、体育与康养、儿童救助等融合服务,需要区域性和基层性体育社会组织提升多元化能力。围绕群众身边的体育公共事务治理内容制定专业化服务标准,包括会员招募与服务标准、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创建标准、各种类型体育社会服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当前,数字化、服务化成为体育产业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新亮点,构建中国体育产业的职业化组织服务体系是其产业主体。职业化发展将带动体育服务业、体育装备制造业、体育竞赛表演业等产业形态的商业机构为大众提供具有职业标准的专业服务。尤其是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产业将面临国际国内政策、法规体系、市场体系和大众需求的对称性和差异化发展。在全球职业体育蓬勃发展背景下,中国的欧洲或美国体育迷已展现出人口红利具有的市场潜力,其职业体育组织治理将关乎其项目职业化发展前景。同时,大众参与体育方式已从观看式逐步过渡到体验式和参与式,孕育出大型马拉松、户外运动、商业性赛事、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等多样化体育商业产品,其体育产业组织及其所提供职业服务是体育产业发展基础。
一方面,应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职业体育组织治理模式。一直以来,职业体育以其精英性、商业性、聚众性和示范性特征已成为衡量一个项目、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发展重要标志。从职业体育组织发展的阶段分析,我国职业体育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应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职业体育的发展方式,以借鉴、融合等视角发展国际职业体育优势项目,同时也应鼓励我国优势体育项目、民族体育项目及相关具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稳步推进职业体育发展,围绕职业体育组织从业人才、组织资源、赛事活动及相关配套政策,培育中国职业体育品牌。另一方面,我国以体育用品、体育传媒、体育服务为主要业务的营利性组织,其体育服务业应以国家经济发展结构转型为契机,以体育服务与医疗、教育、娱乐、文化等融合发展,打造体育服务产业链,以满足大众多元化体育需求。其体育用品制造业应以创新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围绕体育赛事、体育培训、大众健身等活动中的体育器材、装备、服装等产品,研制具有品牌效应和核心技术的产品,且通过我国人口红利促进消费。更为重要的是,在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不同体育产业主体以满足大众体育健康服务、体育竞赛表演等内循环需求,同时还需以参与全球体育产业链,使我国体育产业产品、品牌、市场体系融入全球体育产业的舞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