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博 毛峥嵘
[摘 要] 中医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中医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培养经验丰富的中医临床医师, 提高中医临床医师的水平有重要意义。重症医学作为新兴的重要学科,在中医规范化培训中的地位突出。现就中医临床医师重症医学规培教学体会进行归纳整理,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对中医规培医师重症医学专业教学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中医;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症医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1-0190-02
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学生完成本科阶段医学教育后,作为住院医师参加中医培训基地专业化、规范化的系统培训,并参加相应的理论和技能考核,提高中医规培住院医师临床诊疗能力即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症医学专业是新兴的重要学科,是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必须轮转的专业,在西医规范化培训中具有相对成熟的培训体系,但是在中医规培过程中重症医学的培训尚需要进一步归纳和总结,通过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中医规培管理和带教,对重症医学在中医规范化培训过程中的探索,得出以下体会和感悟。
一、中医规培生临床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中医规培生思维整体化、系统化能力差
相比西医院校学生,中医院校学生的整体思维灵活度略差,各个专业知识掌握相对牢固,但是整体融会贯通能力欠缺。在临床工作中表现为针对患者的诊疗中,往往仅关注一个方面或者一个系统的疾病,对患者的整体把握能力欠缺。在面对疾病的处理中,仅考虑突出问题或本专业问题。重症患者往往涉及多系统多脏器问题,仅仅从一两个方面考虑病情多不全面,会导致病情延误。
(二)中医规培生实践能力差
中医院校学生在就读期间大量阅读背诵中医学及相关理论,但往往领悟不透彻,在面临临床实际问题时很难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造成面对临床工作无所适从的局面。尤其在实践操作方面,简单的外科洗手、缝合,以及简单穿刺等操作掌握不扎实,相比西医院校学生有一定差距。重症患者病情多变,且时刻在变,必须迅速找到威胁患者生命的紧要问题并积极处理,非紧急问题后续处理,不可拘泥于书本知识,必须结合患者多方面表现统一评估。
(三)中医规培生新知识理念更新慢
中医院校学生更多学习的是祖国医学的经验和精华,对相关专业知识进展掌握不够。在学习新指南、新共识方面较被动,理解较困难,且主动性相对差。在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方面,思维保守,接受度差。重症医学专业进展迅速,需要摄取大量的新知识、新进展来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常需要借助高端仪器设备完成重症患者的综合评估和治疗。
二、提高中医院校规培生综合能力的手段
(一)院校教育阶段
1.加强引导、发散思维
在校就读期间,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研读本专业中医药知识的同时,积极摄取相关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加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及理论的传授。在日常授课中,多加入临床病例,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领会、强化培训
对于相关专业知识、祖国医学精华,不可死记硬背,要深刻领会,学会学懂中医药相关理论,形成相互融合、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培训中,必须全面系统地安排实践课程,着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操作训练,对重要的操作技能形成肌肉记忆,提升实践能力水平。
3.更新理念、紧跟前沿
要打破固化的思维模式,充分开阔视野,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最新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汲取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引导学生,激发和促进学生对新理念的接纳,对新知识的渴望,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自行学习,最终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规培教学阶段
1.严格要求、务求实战
对规培生的培养要从严要求,应以住院医师标准来要求,不可类似实习阶段要求,不可仅仅让规培生跟着看、跑跑腿。要讲究临床实际能力培养,着重在患者诊治过程中进行带教和指导。要求规培生独立管床,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让规培生承担住院医师责任,积极主动地解决患者问题,增强医患沟通能力。对临床相关的实践技能,更要严格要求、人人过关。
2.带教规范、细致严谨
规培培养阶段的学习,会显著影响规培生今后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在带教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流程规范,细致严谨,避免一些不良习惯和方式被规培生带入今后的工作中去。要求规培生从接诊入院到出院随访全流程参与,全面掌握各个环节流程及要点,培养规范的诊疗习惯。
3.启发引导、注重临床
规培生普遍比较内敛,不善于主动表达观点和参与互动,而中医规培生更加明显。
带教老师要注重引导,激发规培生的积极性,让其能真正参与到临床患者的诊疗活动中,并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能获得成就感,从而提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重症医学专业规培阶段
1.明确要求、提升标准
重症医学专业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往往涉及多学科问题。需要規培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带教中要严格要求、明确责任,提升规陪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重症医学专业规培应以规培阶段的最高标准来要求。
2.积极参与、细致管理
充分调动规陪生的积极性,每人均参与患者管理,充分了解病史,每日详细查体,评估病情,在晨查房前结合患者的相关化验结果及夜间病情变化,分析患者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思路,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按要求完成每日工作,并在病情变化时能及时分析判断。
3.培训理论、演练技能
重症医学专业理论知识要求掌握全面,涉及各个学科,需要在带教过程中不断加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教学,重症医学专业更需要加强相关新指南、新技术、新进展的学习和培训。同时,重症医学专业技能操作繁多,医学生基础技能操作的基础上需要加强相关新技能、新手段的学习和演练。
(四)重症医学规培方案
1.入科宣教
教学主任对新入规培生进行入科宣教,包括纪律要求、重症医学专业特点、教学环境与资源、师资队伍、教学内容、考核与评估,强调过程评价与出科考核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规培主管对规培生安排分组,建立微信群便于管理。
2.课程体系
完善培训模式,建立临床培训课程体系,涵盖基础、技能、科研、沟通等内容,针对急危重症学科特点制定课程。内容包括理论授课:重症医学基础、医疗及护理文书、常见危重症救治、重症医学进展等;实践授课:呼吸机应用、人工气道及呼吸球囊应用、气管插管操作、经皮气管切开操作、床旁血液净化治疗、体外膜肺氧合操作等。按照教学日程表安排,由不同的医护人员进行授课和示教。
3.特色教学
规培期间除参加每周一次全科业务学习、每周一次教学查房、随时进行疑难及死亡病例讨论外,根据临床病例情况,每周开展一次规培生小讲课,各组规培生輪流讲课,自行查找资料,全体学习讨论,带教老师及规培主管分析点评。
每周一次情景式(医学模拟)教学,根据重症医学科临床病例特点,规培主管提供病例,全体规培生进行模拟诊断及救治方案制定,共同讨论,集思广益,规培主管最后进行分析点评。
在常规理论授课基础上增加医患沟通艺术、临床科研培训等课程,指导规培生与患者沟通,消除医患纠纷隐患。进行科研培训教学的同时,针对规培生在科研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授课老师进行答疑解惑,并举一反三,引导并培养规培生的科研素养,让规培生更快进入医师角色,有利于今后工作中医、教、研的全面发展。
积极发挥中医药优势,掌握中医药在重症专业中的治疗手段,在对中医药理论进行授课的基础上掌握针刺及穴位注射、中药热奄包、中药鼻饲、中药直肠滴入、压豆耳穴等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危重症治疗中的巨大优势。
4.规培管理
规培管理包括日常管理和出科考核。日常管理包括入科报到、日常考勤、随机抽查等方面,出科考核内容包括考勤情况、医德医风、职业态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要求规培期间严格考勤,按照科室要求值班,进行管床及病历书写。规培生门诊跟师学习不能影响病房的正常诊疗活动,教学主任日常就规培生对分管患者病情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并进行诊疗方案的指导。考核过程严格要求,避免流于形式,对于日常管理及出科考核不合格者,上报培训教育部的同时,继续延长重症医学科规培期限,直至符合出科考核标准以保证规培质量。
5.双向反馈
通过反馈机制,保障规培质量。双向反馈包括培训教育部及出科规培生对重症医学科规培问题的反馈。培训教育部不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反馈,给出整改意见,整改期限到期后再次对整改情况进行督查。出科规培生出课后对重症医学科规培工作提出意见建议,重症医学科吸收意见建议并借鉴成熟经验,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规培方案,保证规培效果的同时促进重症医学专业中医规培水平的不断提升。
中医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医院校毕业生的规培工作起步晚,成熟的经验和模式相对欠缺。中医规培生在祖国医学相关领域具有一定造诣,但在思维扩展、技能操作等方面存在短板。按照规培相关要求,结合中医规培生的特点和学科特色,在国家中医药管局《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的框架指导下,各中医规培基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推陈出新、改进提升,完善教学体系,在西医规范化培训相对成熟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特色和优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打造相对完善的中医规培体系,全面加强中医规培生综合能力培养,保证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确保培训质量,把祖国医学发扬光大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潘子恒,韦兆钧,刘露露,等.中医临床医师规范培训工作的问题初探[J].大众科技,2018,20(11):125-126.
[2]黄俊龙,沈兴华,马骞,等.大学生道德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10,9(5):715-717.
[3]谢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J].中华全科医学,2011(1):135-136.
[4]陈建斌.加强临床实习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55-56.
[5]彭苏.加快“规培生”培养步伐,提高我省临床医师水平[N].贵州政协报,2013-06-21.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