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逸群
[摘 要]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智能财务背景下,全球会计行业面临科技革命带来的深刻变革,这也对中职会计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是产教融合的关键。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必须站在智能财务未来发展高度,顺应“互联网+云会计”发展趋势,深化智能财务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探索建立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 键 词] 智能财务;会计专业;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2-0226-02
一、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背景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首次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深化产教融合重大改革任务,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申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多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号),该方案将产教融合定性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当前时期,我国产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变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着最为密切、直接的关系。职业教育服务于产业升级既是产业发展的需要,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而职业教育最能有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方式,就是深化产教融合,使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相对接,按照产业发展的类型、特点,改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这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培养符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中职会计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现有的财务会计信息模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会计的财务智能化已越来越清晰。发票等原始凭证可以扫描二维码或者模板直接导入,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类财务报表可以自动生成,还能一键报税,及时与最新的会计政策匹配,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会计岗位,例如凭证录入、数据整理等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逐渐被一些软件所替代。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但却对传统会计行业产生巨大冲击。
智能财务的发展,不仅带来会计行业的变革,也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会计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中职学校是会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建设与产业脱节、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等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难以满足会计行业战略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会计人才供需两侧依然存在结构性不匹配,突出表现为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并存,人才培养未能与产业需求形成有机衔接。大多数中职院校采用的还是封闭式、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未将企业的创新要素、发展要求转化为学习内容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需求;学校教师普遍缺乏会计行业工作经历,知识结构偏重于会计理论,实操经验匮乏;企业自身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持续性不强,校企合作依然停留在初级层面。
传统会计教育重视会计核算,而未来会计人员向管理类、规划类、预算类等工作转变,社会需要的是能够操作智能财务系统,进行预测、分析、判断等管理类工作的综合智能型财务人才,这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中职会计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的重大意义
在智能财务化的大背景下,会计专业教育体系将发生重大改革,原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及资源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中职会计专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模式需要做出巨大的变革。需要重新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做出调整,根据会计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特征,将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调整优化中职教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实现专业、产业、职业教育的对接融合、协同创新,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深化产教融合,对促进中职会计专业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实现课程与职业、教学与生产的融合,有效提升中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合智能财务背景下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促进学生就业,实现中职会计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中职会计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的途径
在智能财务大背景下,行业市场、企业、学校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构建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协同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做到“产”和“教”的真正融合。
(一)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企业深度参与中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将行业企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指导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联合行业、企業专家共同修订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益和质量。
2.坚持“德技”并重。会计行业与资金关系密切,将思政课程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和动手实践操作的同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的提高。企业参与制定规范化技能评价标准体系,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行“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落实实践性教学学时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将生产性实训作为关键环节,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
3.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学校企业“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开展学校、企业课程学分互认,与知名会计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等进行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
4.学校与企业多主体评价。建设多元考核及评价标准体系,将学校考试与企业认证考试相互对接,实施“学历证书+若干专业能力证书(1+X)”制度,学生毕业前需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管理要求与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提高毕业生面向职场的适应能力,提高就业质量,提升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
(二)建设会计实习、实训基地
1.校企联合开发会计专业基于真实业务资料、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实习实训平台等资源,建设功能完备的校内业财税一体化实训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实训资源、自主学习资源,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实训设备,满足智能财务信息化的需求,满足学生大规模在校内进行岗位能力培养和精准实训的需求,满足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2.与优势会计企业共建共享生產性实训基地,为中小企业开展代理记账服务;与当地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等合作,成立校内会计工作室,将企业真实的凭证、账簿等业务资料搬进学校;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对口实习的需求,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
3.推进实习实训规范化,制定实训室操作规范、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等,加强会计实训室和实习基地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保障实训、实践教学规范有序,提高实习实训的质量和效益。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校企师资互聘,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相互融合。引进会计行业一流人才和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技能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工匠进课堂,把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生产方式引入学校,培养市场需要的人。
2.加快“双师型”教师选聘、管理等改革创新。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名师下企业,支持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3.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与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公司、财务公司等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开展教科研活动,进行课题研究,定期组织培训,邀请会计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讲学,促进专兼职教师专业发展和知识更新。
(四)完善课程建设
1.重塑课程体系。调整现有课程体系,企业深度参与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按照智能财务大背景下的会计人才需求,构建基于企业真实会计工作过程和真实环境的任务式课程体系。
2.结合地方会计行业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开发校本教材,探索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新型活页式教材。
3.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校企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资源,将产业先进元素及时融入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融入优秀企业文化、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加快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推动优质资源跨区域、跨学校共建共享。
五、结语
智能财务是会计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在智能财务这一大背景下,中职会计专业建设更应该认清社会形势,深化产教融合,打破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边界,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多措并举,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相互融合,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J].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2018(8):6-12.
[2]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2019.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Z].2019.
[4]李波.人工智能背景下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商论,2019(12):244-245.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