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升 顾爽
[摘 要] 近年来,质量内涵提升成为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改革创新的主线,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如何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是实现质量目标的关键举措和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中职学校在质量保证体系和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諸多问题,甚至很多没有破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对产教融合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从政策背景、建设现状、国际借鉴、建设策略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基于近五年来教育部开展教学诊改试点的经验,提出适应学校现实需求的发展建议,为中等职业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 质量保证; 教学质量;双主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2-0001-03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质量时代的根本要求。
一、建设现状
未来几年,社会对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呈现井喷式增长,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结构变化、质量要求在迅速提升。但是,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尚不能满足这一需要。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这一类型的基础教育,其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链条中的质量保证地位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来。2015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教职成〔2015〕7号),明确提出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对于落实这一要求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和督导评估制度,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提出“完善多元共治的质量保证机制,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校内规则制度体系,健全职业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入推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学校质量保证主体作用。”这些要求表明,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将成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保证。
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质量意识淡漠,质量管理能力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反映到教育教学中,学校管理者制订教育目标时较少考虑教育过程的监督评价,对一个周期的教育教学成果评价较多看重的是结果优劣,忽视对形成结果的整个过程的质量监控与改进,绝大部分学校还没有从理念到技术上形成质量保证体系和机制。
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来看,自2016年中职学校开展教学诊改试点以来,大部分省份的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系统研究和有效实践较少,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大部分中职学校缺乏开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内生动力,虽然认识到其重要性,但习惯于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令,没有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实践探索,“等、靠、要”的思想还很严重。
从2016年开始,我校作为教育部、山东省教学诊改试点校以来,探索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了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责任、知识、技能、经验”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校本数据中心和质量效能平台,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质量主体层面建立了监测、预警、反馈、改进循环,形成“三全”质量保证机制,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流程化,打造“内涵式发展”和“数据管理”双引擎,形成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引领全省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二、国际借鉴
国外很多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
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中,规范性建设与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工作起始于2002年。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探索与试验改进,到2014年最终形成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四大模式,即ISO9001模式、EFQM模式、Q2E模式和OES模式。在德国各州的实施运行中,每种模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但总体上都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对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以往的关注教育输入质量转向关注教育输出质量,将企业标准纳入专业教学条例之中;二是树立顾客至上理念,以学生为学校的顾客,向顾客提供教育学习服务;三是形成全员关注质量并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新局面。
美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制度、第三方评估制度、校企合作制度、专兼职教师制度和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制度等构成,州董事会和社区学院董事会联合管理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制度保证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校企合作制度推动了社区学院注重与行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专兼职教师制度对社区学院教师考核、聘任、培训、管理等做出了具体规定,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日本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体系、教育投入保障体系、校企合作保障体系、师资力量保障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五个部分。日本的职业教育凭借踏实和及时细致的立法,提供统一的国家质量标准,使职业学校在高质量起点上运作。教育质量评价实行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是职业学校必须履行的义务,通过自评监测教育教学质量;外部评价由独立于政府和学校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实施,文部省对第三方评价机构资质进行认证。
澳大利亞职业教育由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学院实施,质量保障体系由外部保障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两部分构成。外部保障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体系、国家培训框架和课程质量标准三个部分;内部保障体系包括内部审核机制、课程开发标准、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四个部分。外部保障体系主要由质量培训框架、资格框架和培训包组成的“国家培训框架”体现,实行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施行总体来说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权责明晰、专业特点突出、相关利益者参与,这使得各个参与主体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保障了各个管理环节的质量。
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经验,积极推行中职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
三、基本策略
(一)明晰中等职业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的组成及关系,建立中等职业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模型
基于当前中职学校在近五年开展教学诊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分析在新时代背景下经济转型升级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建立需求导向的质量保证制度和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架构,厘清各层级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职责、权利与义务,研究学校质量保障组织体系构建模型。
(二)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体现企业育人主体地位的多元治理结构,将治理机制建设作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根本抓手
解构学校传统的管理方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建立“三全”育人格局为目标,树立现代学校治理理念,构建系统的学校治理体系,建立新型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制度,优化制度体系与管理流程,系统提高管理水平。研究“双主体”办学应有的基础性制度、支持性制度和核心程序技术制度,使“双主体”办学由“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化,确保企业育人主体地位的发挥。
(三)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体系的移植和重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善传统管理流程,引领学校管理水平提高
学校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对学校信息化平台进行整合重构,以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应用服务平台建设为支撑,突出教学科研信息化和管理服务信息化两条主线,以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应用深化、跨平台移动接入建设为重点,以过程性数据挖掘和分析为提升依据,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实现教育资源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学校质量的运行、预警和监控。
(四)建立科学管用制度机制,支撑企业育人主体作用的发挥
构建一个强调全质量、普遍适用性,具有事前预警并及时调整功能的网络化“双主体”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完整的“双主体”育人质量保证规划体系、标准体系、检查监督体系、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以及改进提高体系,形成学校质量保证运行监控机制模型。深入剖析各方利益主体的切实需求,构建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建立支撑企业育人主体作用发挥的长效机制。
四、实施路径
形成突出企业育人主体地位的组织和制度体系。组织制度体系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建立以企业主体为中心的组织制度体系,可以有效解决组织尤其是企业缺位、制度缺失的问题,从而形成“四级”联动的组织体系,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横”和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纵”的制度体系。
建立横向衔接、纵向贯通的标准体系。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标准的确立。通过本课题研究为中职学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教师发展标准、学生发展标准、教学检查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等,从而为教学质量的评定、诊断、反馈、改进、提高提供依据。
构建以学校为样本的中职学校质量控制运行模型。根据“3w1h”管理原则,即“what”什么是质量管理规范化、“why”为什么要实行质量管理规范化、“who”谁来实施质量管理规范化、“how”怎样实施质量管理规范化,从教学资源的匹配度、人才培养的契合度、目标的达成度三个维度,建立中职学校质量控制运行模型,形成学校质量运行控制的“计划、实施、诊断、改进、提高”循环,实现学校教学质量运行控制的目标数字化、决策程序化、办事规则化、管理标准化、行为规范化、监督责任化。
搭建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工作制度化、流程化和程序化。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支撑。通过本课题研究,结合学校质量控制运行的实际需要,开发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集成学校效能管理系统、教师发展系统、学生发展系统、专业建设系统、课程建设系统、质量分析系统等,实现教学质量管理数据的动态化、过程化采集,引导学校发展规划决策及专项规划的方向。
围绕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的目标,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作为立校之本,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办学主线,突出企业育人主体地位,构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质量保证体系,为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科学管理的制度机制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谭玉菡.高职教研教改项目二级管理运行机制研究[J].文教资料,2019(21):130-132.
[2]周安福.基于诊断改进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实践[J].教育科学坛,2020(3):24-26.
[3]李国艳,马艳红.基于专业要素构建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72-78.
[4]于锦绣.基于“8字质量螺旋”的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J].职教通讯,2019(16):45-50.
[5]施捷.以诊断与改进为抓手的校本教学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建设研究:以江苏省南通中等职业学校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6):3-4.
[6]茆仁忠.构建三级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全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J].现代职业教育,2016(15):125.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