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务智能制造产业的中职仪表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2021-08-27 05:47李波王戈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2期
关键词:仪表实训基地

李波 王戈静

[摘           要]  智能制造时代,企业的转型和技术发展均呈现新的趋势,企业的用人要求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或者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愈来愈明显。以仪表类专业为例,对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途径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关    键   词]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12-0206-02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明确提出了“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而智能制造产业是一个大的产业链,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中职学校,如何做好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仪表专业人才培养,是我们中职学校必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一、仪表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智能制造与仪表专业的关系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智能制造工程”等五大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十大技术领域的顶层设计。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各环节,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融合了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其中智能制造过程是指通过自动化装备及通信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并最终实现智能化生产。

无论是生产自动化还是智能化生产都离不开自动化的仪器设备和自动化的检测手段。对比中职层次的学生其知识与技能的实际拥有量和储备,职业岗位非常适合选择自动化行业。中职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工业自动化仪表的生产和应用企业,培养从事过程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等工作,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因此,培养高素质的自动化领域的仪器仪表人才有助于国家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

(二)中职仪表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我校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开设并连续招生40余年,与仪器仪表行业、企业有着广泛的合作,培养了大批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随着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企业的转型和技术发展的变化,仪器仪表行业、企业对用人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或者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愈来愈明显。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面对智能制造产业链,中职学生就业的岗位定位不准确,使得培养目标不聚焦,与企业用人标准有差距;第二,教学内容“更新”较慢,与岗位工作任务衔接不够;第三,实践教学创新不够,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过程差距较大。

为有效破解问题,我校开展了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中职仪表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研究。

(三)探索与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在这一国家战略中提出了“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明确要求。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持,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职教二十条”要求健全职业教育制度框架,为现代制造业提供制度保障与人才支持,要围绕先进制造业大力开展职业培训,要面向先进制造业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多项政策的出台都为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仪表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途径

(一)定向智能制造服务链,精准人才培养目标

智能制造产业是一个大的产业链,通过调研,瞄准自动化行业,定位自动化生产线集成和自动化装备这两个产业服务链,将培养目标细化在自动化生产线系统成套、设备集成及EPC工程等服务岗位,培养维护、维修、保养及售后服务等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经过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院校的“多维多向合作”,精确分析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能力要求、典型工作任务等,明确岗位群职业能力目标,精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程改革思路,形成了教学与生产结合、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结合的“基于岗位能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与行业、企业、院校合作,推进标准应用;探索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工作。打破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实行以学校、企业、社会、家长为四个评价主体,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层面测定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定量评价、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

(二)完善课程体系,多途径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2015年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智能制造背景下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制订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学材、开发教学资源等教育教学文件时,更应该重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明确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和任务,第一,在分析岗位链岗位能力的基础上,将企业生产、应用的智能化最新产品、最新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替,将生产工艺核心要求转化为专业课程标准,将岗位核心要求融入教学内容,建构“模块化课程体系”。第二,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互联网平台等,开发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资源。第三,重视“隐性课程”对学生教育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学校“仪文化”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契机,从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专业文化等入手,开发挖掘“仪文化”隐性课程。充分发挥社团文化的重要育人作用,以社团建设为主线,秉承“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理念,搭建丰富多彩的“仪文化”活动展示平台,使学生在“仪”环境中熏陶,在“仪”教育中锻炼,在“仪”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三)校企“双元”培养,创新实践教学

智能制造背景下培养服务型人才,企业的介入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实施“双元”培养,以“5421”工程实施为思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校企共同育人体系。“5”是指五个共同——即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教材、共同评价管理、共建师资队伍;“4”是指四维对接——即招生对接招工、课程对接岗位、实习对接生产、企业文化对接校园文化;“2”是指建设两个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1”是指一校多企的合作形式。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该工程达到了校企双方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共赢的目标。

一是学校合理规划建基地,以建设“智能工厂”为主线,新建工业4.0智能教学工厂实训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信息中心等,专业实训基地配置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校企共建共享基地,借助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关系共建仪表装调技能实训室、智能终端配电实训室等学生培养基地,自动化仪表培训中心、企业生产基地等培训服务基地和教师实践基地,弥补当前实训设备落后、实训条件不足的主要问题;跨界互动互赢建基地。学校牵头成立重庆工业自动化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行业资源和优势,建设对应产业群的实训基地。近两年市级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控制赛项集训基地、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庆市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加工制造类)、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仪器仪表维修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落地学校,促使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向技术要求更高、设备更先进方向迈进。

二是探索“产学赛”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形式。“产”,以生产性实训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侧重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岗位能力;“学”,以学校项目教学为载体,侧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赛”,通过参与各類技能交流和竞赛,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是技能大师引领。打造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涌现出了重庆市“巴渝工匠”、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引领下,推进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和“三教”改革。

三、实践效果

通过改革与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6%,学生就业稳定率96.6%,就业对口率85%。涌现出了全国“最美中职生”,重庆2017“大国工匠职教之星”、2017年“巴渝工匠”等优秀学生代表;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名教师分别获得重庆市技术能手称号,1名教师获重庆市“巴渝工匠”,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业专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等;促进了仪表专业实力提升,专业获批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全国机械行业院校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与服务基地,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重庆市高水平骨干专业等;促进了学校综合实力增强,学校成为“全国机械行业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与服务基地”“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基地”“四联集团职工培训基地”。

四、结语

对于新时期中职教育来说,教学过程有动态性,因此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把握企业发展新趋势,认清人才培养新目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环境,使得人才培养符合和适应岗位需求,进而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振贤,周新源.智能制造背景下中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建设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0,447(5C).

[2]陈国顺.智能制造模式下中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20(23).

[3]哈小琴.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隐形课程建设[J].科技展望,2016(4).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仪表实训基地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在线分析仪表管理模式的初步探讨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化工自动化仪表的检修与维护措施探讨
探讨自动化仪表安装调试技术要点
关于电气自动化仪表的维护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