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海村
[关 键 词] 《将进酒》;教学设计;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2-0078-02
一、學情分析
该授课班级的专业是中职市场营销。中职学生个性突出、积极活跃,喜欢刷抖音、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软件,对视频动态音画的注意力较强。但是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五花八门的网络流行文化处在热切的追捧之中,对文化的虚无主义毫无抵抗能力。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显得特别急迫。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李白写酒的古典诗词,《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对他们来说耳熟能详。但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以对具体作品内容的熟记、理解和艺术技巧分析为主,尚未上升到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的层面。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语文新教材把《将进酒》安排在第五单元古诗词欣赏里。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和古典诗词学习的特性,我们把中国酒文化作为二者的交集点,融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和面向客户的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于一体,从古诗词里面获取了教学灵感,以资教学。
在整个单元中,本课的文本价值在于通过“酒”这个载体,用“以酒待客”这种中国人的交往日常,让学生对李白所处的时代、人生际遇和思想情感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能够感受中国人骨子里的热诚、豪迈、坦然和乐观等民族情绪。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掌握字、词、句,理解全篇内容,能够做简单翻译。
2.过程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思维,开启想象,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把握和艺术风格的体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热诚、豪迈、坦然和乐观的精神;感悟中国“酒文化”中的豪迈豁达的民族情绪。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作者的心情,领悟诗人“悲—乐—悲”的情感变化,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难点:引导学生从“酒文化”层面,领悟中华民族“以酒为媒”的人文情结。
五、教学方法
(一)朗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重音和节奏,并在反复诵读中逐步体会悲痛之中的力量感。
(二)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
带着课堂问题去读原文,从形象和情感脉络把握文本。
六、教学过程
学时安排为2个课时。
字词以学生课前预习为主,教师在课堂正音正意。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引导学生感悟李白的人生态度及这些态度给我们的启发。
(一)课前预习和准备
安排学生初步学习课文,预习字词读音。预习通过云班课来发布,收集学生预习结果数据,作为课堂教学矫正字音的依据;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将进酒》的写作背景和有关“酒”的诗句。以上用于课堂开始时,进行预习成果交流。
(二)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仿佛有一种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才喝酒。为何愁?原因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亲念友。一言概之,就是事业与生活的不如意。
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多少诗人因酒而忘却人生的痛苦,因酒而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摔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
今天我们就通过《将进酒》走近李白,看看他的诗与酒能让我们了解到什么。
(三)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第一课时
1.第一阶段:资料展示
(1)正音。教师用PPT展示并纠正读音。朝(zhāo)、樽(zūn)、还(huán)、岑(cén)、烹(pēng)、馔(zhuàn)、谑(xuè)、径(jìng)、裘(qiú)、将(qiāng)(jiāng)(jiàng)。
引导学生把“将”字在本课中的两个读法区分开来。题目《将进酒》和“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中“将”的读音为“qiāng”,意思是“请”;另外,“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中“将”的读音为“jiāng”,意思是“拿”。
(2)学生展示了解到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教师根据学生搜集、演示的结果,再作相应补充,重点介绍李白的生平、思想、成就。
《将进酒》的创作时间是唐玄宗天宝十一年,这时离李白被“赐金放还”已经有八年时间。
李白是一个骄傲的人,“赐金放还”之前,无论如何也不会安于翰林待诏这个位置,他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宰辅之臣,施展自己的才华,让玄宗刮目相看,而翰林待诏这样的职位是无法实现的。与此同时,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李白内心很纠结,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
(3)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酒的诗句。
2.第二阶段:文本研读
在文本研读之前,在视频中播放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凤凰传奇和陈涌海演唱的《将进酒》片段视频,让学生欣赏并感受情感变化。
教师指导朗诵,提醒学生注意声音的整齐度、抑和扬与顿和挫。并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出哪些情感?
学生展示在内容与艺术特色方面研读文本所得到的体会。
(1)李白在诗歌中表达出来的情感。师生声气结合,逐句朗诵,细细体会蕴含其中的感情。示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激动的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悲壮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的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狂放的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欢快的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愁苦的
(2)感情上的发展脉络。示例:激动—悲壮—自信—狂放—欢快—愁苦
所有的情感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激愤,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3)让学生找出诗歌中使用了夸张手法的句子,引导学生作出分析。示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夸张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感叹人生的瞬息倏忽。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和江水一样,江水的流逝正像一个人生命在时间的轨迹上慢慢流逝一样一去不返。短暂的人生,“朝如青丝暮成雪”,早上还是“青丝”,傍晚就青丝成雪,极言短暂。人生苦短,已年过半百却功业未成,不禁悲苦。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愁——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贤不必用,壮志难酬。万古——夸张,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
第一课时作业:根据课堂上学习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在蓝墨云班课上上传《将进酒》朗诵音频。
3.第三阶段:问题探究
第二课时
课前导入:点评大家在蓝墨云班课上上传的朗诵音频,老师点评,学生互评。
1.文本理解的探究
(1)因声求气,细品诗句,引导学生细品“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愁”有哪些,示例:
一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二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三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
(2)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到“但愿长醉不愿醒”,所表达的感情是消沉吗?
示例:细细品味,我们分明可以见到诗人内心深处潜在的激愤、诗人傲岸不屈的性格。诗人鄙视世俗,蔑视权贵,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既然自己暂且未遇伯乐,又何必急于强求功名;天既生材,必然会派上用场,现在又何必徒添烦恼呢?于是,他选择了“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一种不同流合污,这是一种对自由和解脱的追求,这种解脱并不是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并不是自甘堕落,它与“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价值宣言所表达的肯定人生、肯定自我的乐观自信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慨并不矛盾,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中国人酒文化情结探究
教师导引:简明中国酒文化。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因粮食储备不当偶然发现了酒,后来酒成为部落首领或者巫师与上天、祖先沟通的工具;继而青铜酒器产生了;到了周朝,酒被人抬升到“礼”的高度,用酒来祭祀,然后要饮酒宴饮,让中国的酒带有天人合一的色彩;秦汉时期,酒的产量增加,进入老百姓的生活;魏晋时期,出现了“酒仙”“醉侯”刘伶,陶渊明写出了《饮酒二十首》,这一时期的酒为黄酒,为饮酒人巨量饮酒提供解释的原因;到了元代,葡萄酒、花果酒开始大规模生产,尤其是蒸馏酒从西域引入,中国酒的酿造工艺进一步提高。酒不仅给中国人提供灵感,进入另一个精神世界,还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媒介。
学生自主探究:
(1)在《将进酒》中,李白是怎么劝酒的?找出原文字词或句子并概括一下。
示例: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杯莫停。
(2)在《将进酒》中,作者有哪些人生态度和情怀?对中职学生来讲,李白的人生态度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用在学习和工作中的?
示例:豪迈、乐观、热情、真诚、坦然。
(3)酒在中國人生活中的作用
示例:实际功用:调节人际关系,借酒浇心中块垒,提供灵感。
哲学追求:朴素的天人合一世界观、人生观。
3.布置作业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