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川川
[摘 要] 共享性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立足山东省“十强”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共享性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新旧动能转化重大工程”实施的具体体现,是部省共建山东省职教创新高地的具体要求,对于职业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培育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2-0034-02
一、智能制造人才需求的背景分析
2015年5月,國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到2018年,累计制修订15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智能制造呈现产品智能化、服务智能化、装备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的特点。2018年人社部印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加强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培养,可以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2018年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提出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制定了《山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7—2022年)》;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着力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着力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全面推动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2017年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山东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载体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围绕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特色人才培养载体,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证。2018年,山东省教育厅印发《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实施意见的通知》,提出引导学校主动对接“十强”产业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能力。
2020年1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提出以产教融合示范区(园)为平台,推动区域形成兼具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功能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按照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方式,每个设区的市至少建设一个共享性的大型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将基地建设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高地和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成为企业培训培养紧缺技能人才的实践中心。
建设智能制造共享性实训基地,便于“做中学、学中做”一体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便于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便于承担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便于开展后备劳动力和现实劳动力培养培训;便于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便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项目的实施,建设智能制造共享性实训基地,对于职业院校和企业智能制造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智能制造共享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
随着“中国制造2025”(中国)、“工业4.0”(德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美国)等高科技战略计划的提出,智能制造已经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智能制造共享性实训基地以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数控技术、信息化为基础,通过对接智能制造产业的资源建设,以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群为主体,创建智能制造智慧实训工场,实训基地建设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也是地方政府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打造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产业服务基地的重要举措。智能制造共享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
(一)立体化原则
体现空间与技术维度的融合,从线上、线下、时间、空间多个维度融合创新来构建立体化的智慧学习实训环境。
(二)仿真化原则
将智能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复制到工场,开展技能大师和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实训,并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手段构建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训系统。
(三)智慧化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智慧学习平台的建设,满足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智慧学习,并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教育模式。
(四)共享性原则
服务于地方政府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既能满足职业院校学生智能制造专业核心课程的公共实训,又能满足社会、企业职业技能提升的专项培训。
三、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一)校企共建“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对接智能制造行业优势,以工业级标准完整规划基地建设,并辅助学校完善智能制造产业级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承接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等课程的实训。将真实的企业案例引入教学中,让学生所学和企业所用零距离对接。
(二)校企共建“对流互通”培养平台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人才、技术双对流。充分发挥基地重实践型课堂优势并引入企业多年一线实践工程师为学生上课,将一线工作经验渗入课堂,为培养智能制造产业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以订单班模式为企业定制委培智能制造相关应用型人才,凡考核合格者一律推荐智能制造专业对口企业就业;同时可承接区域在职业员工岗位升级再培训及应届或往届跨界再教育、再就业培训,做好职业教育的“售后服务”。
(三)校企共建“双师教师”培养基地
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关键在人才,学校智能制造专业升级关键在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不管是中职、高職还是本科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的建立最缺乏的还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要整合校企合作人才资源,从教学、学法、课堂组织与实施、专业技能全方位对中职、高职、本科院校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将“双师服务”做强做实。
(四)校企共建“双创孵化”创新基地
国家提出“双创行动”在各大院校的出发点在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在经过灵动课程、协同应用中心、柔性制造空间三阶段,智能制相关专业基础、专业实践、专业技能三阶段专业知识学习之后,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设立第四阶段双创俱乐部可以供学生设计、生产、研究、课设、毕业设计使用,企业模式运作,便于学生了解企业运转流程,研究成果面向市场,激发创业热情,开发创新思维,点燃创业激情,实现创新创业。
(五)校企共建“生产性”活动基地
采取引企入校模式,承接真实企业订单,按企业管理运营,学生按班级管理制轮岗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使教学与生产、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订单来源于企业非标定制产线中的标准或非标产品,产品生产合格由企业进行核价回收,为学校创收。
(六)校企共建“成果转化”输出平台
以智能制造基地为依托,教学中可利用环境构建优势,在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上不断探索提炼方法,形成教研成果,作为教学模式竞赛及展示窗口;以企业应用载体导向开发转换成教学载体,校企联合提炼研究成果及专利申请,也可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形成科研成果输出;加强校企合作,承接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与试制任务,以科研课题形式分配,真正培养学生解决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等技术问题,通过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生产性过程,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还应发挥基地的生产、科研、技术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示范辐射等作用,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七)校企共建“职业鉴定”认证基地
智能制造实训基地面向在校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技能鉴定合格后,颁发“智能制造双创科技人才”学成证书。面向社会、学校和相关企业承接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岗位培训、岗前岗后培训、技能提高、双师培训等)和行业协会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技能鉴定合格后,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提升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袁俊,彭宽栋,胡冬生,等.基于技术创新的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
[2]周静红.基于智能制造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方式探索[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11).
[3]孙国勋.高职学院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