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思政建设结构框架对该系统的完善运行具有支撑保证作用。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构建组织领导、课程体系、实施路径等三个结构框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运行。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结构框架
课程思政建设结构框架对该系统工程的完善和运行具有支撑保证作用。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其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型高校有所不同,要根据其特殊性研究探讨其结构框架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组织领导系统结构建设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根据这一要求,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领导架构,包含四个层次。
(一)领导核心体系。职责是,贯彻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思想,统筹谋划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总体布局,建立完善领导机制,搞好顶层设计,明确建设总体思路、战略设计、推进阶段进程等,履行把关定向、组织计划、检查督导职能,调动协调各方力量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的落实。
(二)党政共管体系。职责是,充分发挥高校领导班子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集体领导作用,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行政管理、服务保障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融合,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总目标和重点内容,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调动职责范围内的力量,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抓好课程思政的领导管理和落实工作。
(三)牵头联动体系。牵头联动体系由教务处、党委办公室、宣传部、人事处、学生工作部、团委等相关管部门组成,各自从自身职责出发,承担课程思政建设任务,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协作。
(四)推进落实体系。职责是: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建立以教学工作为主线,行政管理、服务保障等工作密切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从组织计划、实施运行、检查整改、考核总结相衔接的运行程序,组织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开展课程思政教研活动,做好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研究示范中心、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的基础工作。
二、“课程思政”的课程系统结构建设
(一)挖掘德育元素,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根据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的教育教学特点,找准各门课程中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构建好适应本校学科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开发建设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应用型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大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比重,突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光荣意识、大国工匠精神、知行合一理念。
(二)坚持学生中心,构建方法手段体系。一是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广泛采用专题式、案例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到教学中,使教学方法服务于课程思政的目标。二是形成师生交流互动的教学氛围。坚持启发诱导、引导探究,变单项传递为双向交流,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增强学生课程思政意识,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网络的载体作用,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融合,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快捷便当、浸染熏陶的效能,提高吸引力。
(三)实施典型引路,构建示范引领体系。确定本校一定数量的专业课程作为示范课试点,培育具有德育元素的示范通识课和专业课。在专业课程总体设计、每门课的课程思政改革具体目标、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方法、不同专业课包含的不同德育元素内容、专业课思政建设效果的考评标准和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示范课程典型经验,以此牵动教学名师和团队、研究示范中心、研究项目试点工作。通过示范引领体系,对全校的专业课思政建设产生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支撑、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为基本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思政体系的完善提高。
(四)纳入监测指标,构建监控考评体系。一是监测考评标准系统。依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坚持OBE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监测考评标准,把学生学习态度、思想政治道德表现作为衡量专业课教学成果的标准,纳入监测考评体系。二是监测考评内容系统。把“价值引领”作为监和考评的重要内容,作为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监测评价的主要内容,根据不同专业课的特点进行量化,监测考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德育元素的自觉意识、课堂教学中德育元素讲授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程度、学生对德育元素的了解和践行表现等。三是監测考评方法系统。依托现行的课程监测考评方法,根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进行适度改进。如,课程评价中,继续运用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评课等方法,只是增加对德育元素融入教学的考量。再如,拓展监测考评渠道,把学生课上与老师互动、学习专心程度,课下参加道德实践活动等列入监测考评。四是监测考评运用系统。把课程思政监测和考评结果,作为确定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必要条件,把检测考评结果作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把检测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用、评优评先、提拔使用的重要内容。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途径系统结构建设
着眼于应用型高校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点,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质资源,拓展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课上教学与课下教育融汇。把课程思政元素渗透进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宣传本专业领域民族人物事迹、优秀成果、职业道德理念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体现传授专业知识与价值观念的融合。同时,充分发挥团委、学生工作处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建好用好第二课堂,精心组织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持续开展“两史”、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等科技技能大赛,培养学生职业感情、工匠精神,提高职业能力。用第二课堂的浸润感染力,巩固扩大第一课堂思政教学成果。
(二)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强化社会实践育人,组织大学生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社会教育资源与高校教育资源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优化整合,发挥更大效能。应用型高校要充分发挥校企、校地、校所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的特长,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训,使大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所学专业领域的思想政治元素,学习企业文化、企业职业道德、企业爱岗敬业等,在生动鲜活的校外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思想素质同步提升。
(三)教学讲授与日常生活对接。把课堂讲授的思想政治元素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变成行为习惯,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实施路径。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配合,引导学生把课堂讲授的思想道德道理变成日常行为的规范,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加强自我修养,促进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从日常生活点滴入手,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四)知识学习与实际践行结合。通过组织道德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达到《纲要》提出的“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的要求。要健全学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完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程序和考评体系,由团委、学生工作处协调组织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活动,使大学生努力践行课程思政的思想道德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加深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基金项目:山东协和学院“2020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理论实践研究专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思政格局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GD25。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EB/ OL]. 2019-03-18
[2]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2020-05-28
[3]安徽大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案[EB/OL].2019-08-06
[4]胡靖等,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EB/OL].2020-04-08
(作者简介:马梦媛,学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