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间曲艺“文场”的历史沿革与艺术特征分析

2021-08-27 17:26李家燕
艺术评鉴 2021年13期
关键词:历史沿革艺术特征

李家燕

摘要:文场属于广西的民间曲艺,从演奏、表演的方式以及唱腔曲牌和曲目唱本来看,是由明清时期的俗曲发展起来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入了时代和地方的特色。文场有着超过200年的发展历史,主要在桂北地区流行,并代代流传了下来。文场唱腔语言独特,曲体结构和节拍板眼都很与众不同,既能够发挥其价值,也能够给聆听者带来美的享受。本文将详细讨论广西民间曲艺文场的历史沿革,并对其艺术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场  历史沿革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3-0022-03

广西文场这种民间曲艺,在广西是一种老少皆知的艺术形式,主要是在桂北地区广泛传承与发展,文化底蕴深厚,是历史与时代的产物。在2008年的时候,人们为了保护这种传统艺术,把它归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正是它艺术价值的体现。文场曲艺有着许多特色,唱腔细腻又雅致,不仅适合抒情,叙述故事的时候也可以应用,能展现出独具一格的地域特色。要想真正了解广西文场的特点,就要详细分析它是怎样流传和发展起来的,了解清楚它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才能够对其艺术特征更加清楚。学者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文场是由明清时期的俗曲传承而来的,与本地特色相结合,继而发展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一、广西文场的历史沿革

在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明清时代,全国各地人口都密集起来,商人云集的城镇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江南一带,如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兴旺发达,商业也迅速崛起,而且又临近连接南北水上交通的大运河,南来北往的商人和商船络绎不绝,使这些地方更为繁荣富庶,逐渐产生了许多的市民阶层,市民的文化水平和意识层次也有着新的发展趋势,如“小调”“牌子曲”“时尚小令”“小曲”与“时调”等民间俗曲在这些繁荣兴盛的地区应运而生。在南来北往的人口流动过程中,这些民间俗曲就这样逐渐进入到广西,结合桂林地区的方言和民间音乐,衍生出自己的特色,到了清末时期,就产生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广西文场。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文场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和人民的欢迎,1953年,桂林市文化馆就成立了专门的文场唱演队,再后来,文场曲艺研究社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剧目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在各种文艺演出上崭露头角,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广西文场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场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包括剧目、曲目和段子,促进了文场自身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六年之后,一只专业的曲艺队在桂林诞生,这个队伍在广西是独一无二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文场艺术家,为广西文场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文场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视野,文场节目在电视台录制播出,曲艺队也在桂林各地进行营业性公演和慰问演出,宣传和推广文场文化,与此同时以何红玉为代表的文场艺术家也开展了对广西文场的传承和培养工作。何红玉一直致力于“抢救遗产”和繁荣曲艺工作,陆续为戏曲相关书籍撰写条目,并出版了《曲韵》等专著,在文场的保护工作中做出了不少努力,为文场的发展扎下了根基。

二、广西文场有着怎样的艺术特征

广西文场历史悠久,如今也一直在不断发展,在长时间的创作积累之后,涌现了许多特别优异的唱腔曲牌和曲目唱本,例如调式选法、曲调结构、节拍板眼以及唱腔语言等等,他所蕴含的艺术之美能够感染人们,并给人们带来新奇的体验,让我们见证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一)廣西文场的唱腔和曲牌

如今,广西文场的唱腔曲牌可以分为两个种类,那就是“大调”和“小调”。“大调”就是那些基本的曲牌和曲调,由四大调组成,分别为“南词”“滩簧”“越调”“丝弦”,“大调”节奏缓慢、旋律婉转,《西厢记》《琵琶行》《玉簪记》等有人物和故事情节、唱白相交的单曲或成套的唱本都是用其进行演唱的。而“小调”风格多变,旋律曲调也比较适用于比较短小的曲牌,例如“剪剪花”“码头调”等,像《梧桐叶落》和《骂玉郎》等就是用“小调”来演唱情和景、事与物的。根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文场的唱腔曲牌有近百个之多,这里还不包括乐曲牌和变体曲牌,这难道还不能表现出广西文场有多么受欢迎吗?

(二)广西文场的调式旋法

广西文场用来处理各种唱腔曲牌的方法,正是我国流传下来的五声音阶的调试方法,主要包括宫、商、角、徵、羽这五类。除此之外,广西文场的旋律有着典型的“文”的特征,不仅有诸多级进和小三度音程,还存在着四、五度甚至八度以上的跳进音程,因此表现出一种细致、悠长婉转、富有感情的旋律特征,比如《四大景》《扬州满江红》等曲牌都有这种旋律风格。

(三)广西文场的节拍和板眼

在传统的民族声乐中,准确的节拍和到位的变化对于演奏民族声乐具有重要的作用,广西文场中并没有“节奏”这一词,代之以“板眼”。“板眼”就是节奏,以板眼进行区分。广西文场中的节拍板眼包括了很多要素,主要有节奏、速度和情感内涵,广西文场的板式不但有一板三眼,也有一板一眼,但主要以一板三眼为主。广西文场的一板三眼婉转华丽,唱腔曲调舒缓,《双下山》就是以一板三眼的板式进行演唱的。而就一板一眼的板式来说,广西文场也采用了很多。这类板式曲调速度比较快,旋律也简单,展现出来的风格是活泼风趣的,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王婆骂街》,它的演唱形式就是一板一眼,这更有助于表现王婆骂街时既蛮横无理又风趣幽默的形象。

(四)广西文场的唱腔和伴奏

桂林以北的桂林官话是广西文场的主要唱腔语言,这种语言发音十分规范,四声高低鲜明,音调平和。丝竹是广西文场的主要演奏乐器,扬琴主要是伴奏使用,另外加之以琵琶、胡琴等乐器进行配合,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多了调胡、二胡等等。在唱演的过程中,文场的艺术家会根据唱词内容展现不同的腔调、戏法等,进而表现出广西文场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伴奏则为表演提供了良好的辅助作用,使广西文场其所特有的风格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

(五)广西文场的曲体结构

广西文场的曲体结构有传统的,也有新曲调,前者主要是曲牌连缀的联曲体形式,除了大调曲牌之间相连接这种比较常见的方式,还有那些比较少见的小调曲牌之间相连接的方式,和很多小调曲牌贯穿大调曲牌的形式。后者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出现了新曲调,“南词素板”为其代表,这大大增强了广西文场的文化内涵。

(六)广西文场的表演形式

广西文场有生、旦、净、丑等行当之分,每个人承担一个角色,而且以每次表演中的人物作为依据,从而决定表演所需的人数,进而分配角色。坐唱是广西文场的主要演唱形式。随着50年代的到来,广西文场开始在各大剧场中活跃,表演的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成为了站唱。

三、广西文场的流传与发展

(一)广西文场的发展

推陈出新是使各种事物重新焕发光彩的方式,当然,广西文场也不例外。广西文场包括大调唱腔、小调唱腔、大小过门、引子、尾子和过场音乐,有完整的曲目,但文场的演唱形式有数人“坐唱”,兼司伴奏乐器;有以唱为主,一人演唱的“立唱”,还有唱做结合的“走唱”,形式比较单一,在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文场逐渐加入了舞蹈和戏剧元素,一改之前传统文场刻板的表现形式,变得活泼,使人耳目一新。对文场文化进行创新是文场艺术家不懈的追求。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文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的盲人王仁和发明了两个新曲种,分别是“广西大鼓”和“桂林弹词”。他所发明出的新腔南词诉板可以起到弥补文场唱腔劣势的作用,他为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设计了许多唱腔,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场的优秀特点,同时又进行了改革创新,既保留了传统文场的特点,又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得到了大众的喜爱,提高了声誉。王仁和有一名徒弟,名为何红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她作为第二代代表人物,继续传承和发扬了文场表演。何红玉保留了老艺术家们最宝贵的东西,全面发展,既能够表演和导演,也能够作曲和创新,甚至还可以做专门研究,花了一生的心血,将文场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在继承传统文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文场得到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与时代现实相结合,不断创作出与时代接轨的新作品,既用了文场的腔调为广大群众展现这样独特的艺术形式,又能反映当下的人物、形式与时代的完美融合,推动着广西文场的不断发展。《春兰吟》就为我们展现了传统曲艺与创新的深度融合。《春兰吟》既保留了传统文场音乐的特征,发挥了文场传统的声腔长处,又融入了新音乐元素,使整个作品更具感染力,更能为大众所接受。在2006年,广西文场被列入广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8年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项,这非常有助于广西文场的传承。

在廣西文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一代又一代文场艺术家们不断进行保护、创新和发展,但是由于文场独特的个性化特点以及特殊的时代大环境,使广西文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广西文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文场的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其中不乏有各种各样的唱腔曲调和曲目唱本,各式各样的复杂艺术手法更是层出不穷,而且文场也是以团体为主的艺术表演,对成员间的默契度要求极高,但是现在观看文场表演的观众群体越来越少,这对文场的发展增加了难度,这也有可能导致文场优秀的唱法、曲调以及各种艺术手法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失去它原本想要表现出的东西,甚至有可能消失,由此可能会削弱文场所表现出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对文场的发展和保护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时代背景的特殊性正在改变着文场的传播与发展,在传统社会中,大众的活动范围比较局限,也很少参加娱乐活动,所以广西文场成为人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在早期发展中,文场的传播主要是采用文言文的形式,或者是口传身授的方式来进行。大多数的文场艺术家自小就已经开始接触文场表演了,有的人可能毕生都在完善自身,从而很好地掌握文场的艺术精髓。而当前电子媒体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人们逐渐失去对传统文场的兴趣,这就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文场的影响力以及知名度,这对文场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二)广西文场的传承。

在广西文场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在民间壮大和成长,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文场艺术家。新中国还未成立的时候,金紫臣还有被称为“四大金刚”的章幼圃、胡宏保、曾继藩、陈竹畴是最出名的文场艺术家。新中国成立后,王仁和对广西文场起到了开拓和奠基的作用。这些文场艺术家们通过对文场曲目的创作和演绎,为观众们展现了文场艺术之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西文场要想得到传承,不仅需要广大的文场艺术家和相关文场文广保护和发展的工作人员的努力,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利用好国家的相关政策,发扬文场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文场这一曲艺形式,首先可以将文场文化引入旅游业,桂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将文场文化与桂林山水结合,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展现桂林山水的柔美,另一方面能够让游客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广西文场的美,更好地了解和接受广西文场。其次可以将广西文场作为特色课程引入小学的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和娱乐中感受广西文场独特的魅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并逐渐接受和传承,更能使广西文场得到更好的传承。最后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广西文场的传播,在现在这个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这种新的形式,扩大受众面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广西文场。

四、结语

广西文场承明清俗曲之形式,与桂林独有特色相结合,形成了一种高洁优雅、温婉柔和,可以表达自身情感的艺术特色。在广西文场的二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从传承明清俗曲到实现本土化,再到与时代接轨,不断创新,广西文场在唱腔、表演形式、音乐曲牌以及文学唱本等方面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总而言之,广西文场以其特有的风格和历史发展过程,向我们展示了其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独特的魅力,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关于广西文场的历史溯源以及艺术文学特征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李侃.广西文场:曲艺宝库中的珍品[N].广西日报,2020-11-19(011).

[2]董琦.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J].戏剧之家,2017(04):64-65.

[3]申婷.试论广西民间曲艺“文场”的历史沿革与艺术特征[J].音乐创作,2015(07):165-166.

[4]卢笛.广西文场起源与流变研究[J].音乐创作,2013(07):145-147.

[5]罗静.广西文场的唱腔特点及传承[J].大众文艺,2011(09):40-41.

猜你喜欢
历史沿革艺术特征
GIS在贵阳市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大陆现代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历史沿革脉络
党内监督机构和体制的历史演进
中药白及名称沿革考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从源流与发展看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