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细和 饶爱京 万昆
摘要: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但对于欠发达县域还存在着城乡差距较大、教学点多、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紧张、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本文为破解欠发达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建议以信息化赋能,贯彻一个逻辑、实施两大建设、打通三个层次、实现四个覆盖的路径,扎实推进以信息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赋能;欠发达县域;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14-0013-03
● 工作目标:打造以信息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实验区三年建设周期内,以“促建设、强应用、重推广”为推进策略,通过实施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方式的变革,打造以信息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动婺源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1.2021年是实验区项目建设年
在坚持思路创新、模式创新和工作机制创新的基础上,为全面推进实验区建设奠定基础。实施“四个十”工程,即:遴选10所信息化教学实验校,为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样本;立项建设10个云端学习共同体,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式;立项建设10个教师发展云端共同体,探索建设以信息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立项建设10个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在“四个十”的工程上推进以信息化赋能教师发展工程,探索“互联网+”的教育新形态。
2.2022年是实验区项目应用年
在形成和完善有效促进融合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上,在完成“四个十”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实验应用。构建知识与素养并重的教学模式与学科融合发展的教学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和协同反馈式的教学模式变革;学生云端学习共同体和教师发展云端共同体初具规模;建成大数据支撑的精准评价体系,并在实验学校得到初步应用。
3.2023年是实验区项目推广年
在全县推广应用实验区建设成果,实现“四个十”工程在全县中小学“全覆盖”。为实现婺源建设“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的目标,确定以下十项建设任务:①推动课堂教学与信息化的融合创新。②探索知识与素养并重的教学模式改革。③打造基于云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范式。④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⑤推动“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⑥以信息化赋能云端教师发展共同体。⑦加强创客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拓展课程建设。⑧构建大数据技术支持的学生生成性精准评价体系。⑨实施教育教学信息技术赋能行动。⑩建立县、校一体化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机制。
● 特色亮点:以信息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婺源实践”,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1.以信息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婺源实践”
在以信息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婺源县教体局与上饶师范学院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通过长期研究实践,总结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欠发达县域以信息化赋能基础[1-2]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具体如下。
贯彻一个逻辑:以信息化全面赋能欠发达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两大建设:建设了县域教育云网络数据中心;建设了县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打通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解决了“通”的问题,建设县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腾讯智慧校园平台,解决了联通和管理方面的问題。一个层次是解决了“教”的问题,建设了县域名师网络在线课堂、教研平台、云录课教室。一个层次是解决了“学”的问题,建设了同步课堂、智慧作业平台和其他课程教学平台。实现四个覆盖:覆盖了经济欠发达县域基础教育全部类型,覆盖基础教育全部学段,覆盖基础教育教师中的全部对象,覆盖教师教育教学全部环节。
以协同发展为理念,以破解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均衡的问题、实现欠发达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构建了以信息化赋能欠发达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婺源模式”:
(1)建设县域教育云网络数据中心,实现了基础设施硬件升级改造,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支撑。
(2)构建“县城学校—乡镇学校—教学点”的三级教研和专递课堂共同体行动范式,从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上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以协同发展为理念,以城区六所小学为核心资源校,以县名师工作室为核心师资辐射点,牵手联合各乡镇中心校和教学点,实行双向选择,固化六个“专递课堂教研共同体”(如图1),形成了城区学校、乡镇中心校、教学点及名师工作室四维融合的立体化大联通式的县域专递课堂教研网络圈(如图2)。
(3)实施“教师发展赋能工程”,解决了教师教育能力和信息素养不足的问题:①建设了县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②建设了县域教育名师网络课堂;③建立了网络管理队伍、信息化教学教研骨干队伍、一线信息化教师队伍三支队伍。
(4)构建了以信息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模式,破解了婺源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
2.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婺源县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首先,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和创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式,为婺源县域266个教学点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并通过建立专递课堂和同步课堂,推动欠发达县域基础教育公平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其次,通过顶层设计,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多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借助教研共同体等手段使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持续扩大,推动欠发达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再次,近年来,婺源县基础教育评估督导各项指标均位于上饶市前列,基础教育教学成果遍地开花,高质量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3.作为信息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婺源实践,产生了较强的辐射效应
以信息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婺源实践改革经验得到了教育部领导、江西省教育厅领导等的高度重视,并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全省教育信息化现场会议多次在婺源召开,据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以来,接待了300多次来自教育行政机构、中小学学校、高校等的人员参观学习。2015年5月,以溪头乡为试点,建设了在线互动课堂并以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打通婺源最美教学点教育教育信息化高速路“最后一公里”》代表江西省参加了山东青岛国际教育信息化展览。2020年,召开了“以信息化赋能教育发展论坛暨教师发展协同创新联盟”大会,接下来,将重点突破以信息化赋能教师专业队伍高质量发展。
4.实践改革经验得到推广,成果社会反响良好
上饶师范学院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和婺源县教体局扎根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已通过公开发表、学术报告、推广应用等渠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 创新:多元协同创新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1.建立了以县为主、三级联动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提高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婺源县教体局建立起以县为主、三级联动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是欠发达县域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第一,逐步探索出了“县城学校—乡镇学校—教学点”的三级教研和专递课堂共同体行动范式,逐步明确了县教体局、乡镇、学校三者之间的权责,搭建起了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第二,构建了县域专递课堂教研网络圈和教研共同体,形成了教师共同体的体制机制,为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信息素养提供保障。第三,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婺源教师发展的文件和办法,为推动婺源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2.构建了以信息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模式
坚持六项原则,围绕一个逻辑、两条主线、三个层次、四个覆盖,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通”的问题、“教”的问题、“学”的问题。解决数据“通”的问题是依托县域教育云网络数据中心和腾讯智慧校园这一信息化平台,具有低门槛、低成本和高成效的特点;解决“教”的问题是建设了县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县域名师网络在线课堂,对推动基础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解决“学”的问题是依托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和信息化教学应用等,探索并建立了以信息化赋能欠发达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模式。
3.优化了以信息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教育生态体系。
近年来,婺源县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举措,加大了教育信息化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基础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凸显了教育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优越性;促进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能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向乡镇中小学、教学点传递,让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有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创新了教育优质资源的供给方式,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优化了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教育生态体系。
访谈嘉宾:
吴细和,男,江西婺源人,中共黨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中共婺源县委教体工委书记、县教体局局长。任职期间,全县教育工作稳居省、市前列,个人于2019年荣获省政府颁发“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吴局长,您好,首先,请您概述一下婺源创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的创新点和特色。
吴细和:婺源县创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两方面。
一是机制创新。建立了以县为主、三级联动的教育管理机制。二是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信息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实施“四个十”工程,即:遴选10所信息化教学实验校,为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样本;立项建设10个云端学习共同体,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立项建设10个教师发展云端共同体,探索加快以信息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立项建设10个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探索“互联网+”的教育新形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前文中提到:构建了以信息化赋能欠发达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婺源模式”。那么请您再总结一下什么是“婺源模式”?
吴细和:“婺源模式”是在以信息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婺源县教体局与上饶师范学院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通过长期探索实践研究总结出的一条适合欠发达县域以信息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具体如下。
贯彻一个逻辑:以信息化全面赋能欠发达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两大建设:建设了县域教育云网络数据中心,实现了基础设施硬件升级改造,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撑;建设了四维融合的立体化的大联通式的县域专递课堂教研网络圈。打通三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解决“通”的问题,建设县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腾讯智慧校园平台,解决了联通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一个层次是解决“教”的问题,建设了县域名师网络在线课堂、教研平台、云录课教室。一个层次是解决“学”的问题,建设了同步课堂、智慧作业平台和其他课程教学平台。实现四个覆盖:覆盖了经济欠发达县域基础教育全部类型,覆盖基础教育全部学段,覆盖基础教育教师中的全部对象,覆盖教师教育教学全部环节。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据了解,婺源县早已开始进行“在线课堂”试点,通过在线课堂系统,让村小教学点开齐开足音乐、美术等课程,同时,创建了智慧钢琴教室。为什么一定要追求村小教学点开齐艺术类课程?这样做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呢?
吴细和:人的培养最主要的是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人要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就离不开艺术教育。但婺源是山区,教学点有200多个,城乡音体美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孩子艺术教育薄弱等问题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村小教学点开齐开足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让城区的优质资源辐射共享,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我们从2017年起,在教育信息化一期基础上,继续投入3000万元,实施了教育信息化二期、专递课堂和智慧钢琴教室建设等项目。通过几年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教学点孩子无法接受优质的艺术类课程教育的空白,促进了教育公平。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艺术素养提升了,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那么,婺源县的“专递课堂教研共同体”又由哪些人员构成?有什么创新点?在巩固原有的六个“专递课堂教研共同体”的基础上,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共同体的工作水平呢?
吴细和:婺源县的“专递课堂教研共同体”由城区六所小学、县名师工作室、各乡镇中心校和教学点的相关人员构成。它的创新点在于以城区六所小学为核心资源校,以县名师工作室为核心师资辐射点,牵手联合各乡镇中心校和教学点,固化六个“专递课堂教研共同体”,形成了城区学校、乡镇中心校、教学点及名师工作室四维融合的立体化的大联通式的县域专递课堂教研网络圈。构架起“县城学校—乡镇学校—教学点”的三级教研和专递课堂共同行动范式。
在巩固原有的六个“专递课堂教研共同体”的基础上,从以下两方面来提升共同体的工作水平。一是抓好常态:每年定期对专递课堂教研共同体进行考核评价,及时总结表彰、经验推广;进行政策倾斜,每年挤出一定资金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与奖励优秀教研共同体;开展专递课堂教学专题课题研究,注重平时活动资料的点滴积累与探究。二是做好提升,进一步聚焦教研共同体的两个建设:第一,进行教研共同体的名师队伍建设,根据教研共同体的特点,成立10个名师教研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共同探索“名师课堂”,并建设名师优质教育资源库。第二,进一步以信息化赋能专递课堂教研共同体,在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背景下,进一步探索以数据驱动的专递课堂教研共同体,实现教研转型,加快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建设内容中曾提到,要建立县、校一体化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机制,并要遴选学校首席信息官(CIO)。那么对于通过CIO机制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有哪些具体规划呢?
吴细和:设立学校首席信息官(CIO),是推进国家“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的具体规划是:第一,营造氛围。在全县上下大力宣传推行学校首席信息官制度的目的、作用和工作成效,形成浓厚的工作氛围。第二,组织推荐。全县遴选首席信息官20名、信息化教学标兵50名、信息化教学种子选手100名。第三,加强培训。遴选后,将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学校首席信息官的培训和培养。第四,评价考核。要完善激励机制,各首席信息官要明确职责,勇于担当,发挥作用,统筹协调,真抓实干,通过对学校发展、学校环境建设、学校课程融合、学校战略愿景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大力推进本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建设任务提出,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评价等“教学五环节”入手,建设全主体纳入、全过程融通的一体化信息应用体系。请您谈谈具体的操作方法。
吴细和:在国家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任务中,我们提出建设全主体纳入、全过程融通的一体化信息应用体系。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评价等“教学五环节”入手,总体架构基础教育动态数据系统,其中包括教育专有云、数字校园建设、5G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数据中主要采集三类数据,即基础数据、调查数据和动态数据。云备课包括个人教案、共享教案、协作备课等;云授课主要是通过常态化的錄播,能实现“三个课堂”的应用;云作业是指学生能根据智慧作业,精准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云辅导是在家校协同的支持下,学生能登陆个人学习空间进行课后自主学习;云评价是通过采集到的大数据对学生、教师、学校、区域的精准评价。婺源县教育信息中心搭建教学五环节的基础教育动态数据系统,将为我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数据决策,也将进一步以信息化赋能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婺源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最后,请您展望一下婺源实验工作第一年度的预期成果。
吴细和: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实验区项目建设年。在坚持思路创新、模式创新和工作机制创新的基础上,预期成果是实施“四个十”工程,力求在“四个十”工程的助力赋能下,推进以信息化赋能教师发展工程,探索“互联网+”的教育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