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中职数学课外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2021-08-27 08:46殷月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6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课外活动中职

殷月萍

[摘           要]  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探索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方法,把数学课外活动作为数学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数学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各项数学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

[关    键   词]  课外活动;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6-0016-02

一、困境与现状

近年来,初中毕业生逐渐减少,中职学校生源远远不足,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普遍较差,尤其是数学成绩,数学理论知识深奥,不容易理解,学生对学习数学存在畏惧心理,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缺乏自信心,使数学课堂教学面临诸多困难。数学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听,侧重于现成的知识结论传授,虽然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便于老师操作,但是却忽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應用。现在很多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应付考试而学习数学。单靠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开展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内容丰富的数学课外活动,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背景与思考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贝利、美国慕尔提出数学活动的重要性,数学活动在全世界逐渐兴起。1980年,美国首次颁布了《行动的议程——对80年代数学教育的建议》,并且提出了数学课程改革的七个观点;2000年春季版的《学校数学原理与标准》中, 提倡数学课程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三个中心”,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让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日本分别于1989年和1992年颁布了《学习指导纲要》,1998年12月又颁布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指出数学学习活动要让学生在愉悦、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弘扬个性化和多样化,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苏联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首次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一词引入数学教学理论中,他们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的起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用“活动”替代了“实践”。

专业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比如将“项目教学法”“任务引领”等教学法引入教育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还有全国性质的各类实践操作比赛,成为当今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专业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单一知识为内容,以分数定学生”的弊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职业生产实践为背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这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中职数学课程与之对比,理念、内容、形式、实施和评价都是落后的,需要及时更新。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传统的数学课堂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而数学课外活动恰恰可以弥补课堂中的不足。可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注重过程性知识的学习”是当今基础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数学课外活动的实施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三、理念与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要体现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恰当增加实际应用、问题探究、数学文化等内容,体现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要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对数学的不同需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平台。倡导数学课程的结构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模式,近年来,数学活动课程的开展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独立,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具有数学核心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的一切客观事物中,既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又能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逻辑推理、严密求证和清晰、准确的表达。在当今社会中,具备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非常重要,它们可以帮助人们用更科学、更高效的方法完成工作。传统的数学课堂形式单一,往往会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好场所、好条件和好方法,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意义与作用

数学课外活动要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多样性、创造性、实践性、民主性等特征,活动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学生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自由表达、交流合作、主动探索、动手操作、主动思考、乐于表达、乐于参与,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场所可以不拘泥于教室,可以是工厂、企业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手脑并用,促进学生情感、认知、个性行为的全面发展。

数学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数学课外活动通过学生观察、试验、总结、调查等途径,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在此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动手、动口、动脑,使原来在课堂教学中不容易获得的数学知识充分地反映出来并被吸收。

数学课外活动不是课堂的花边,而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通过研究和设计数学课外活动,以恰当的手段和方法去影响、激励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五、设计与实施

(一)学科对接性

中职学校的学生喜欢学习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强,对学习数学缺乏耐心,而中职数学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为专业课服务,在设计方面,我们可以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和企业实践中找对接点,将数学和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数学活动课程成為具有学科交叉性和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比如,我校开展的校园文化素质系列赛“汽车中的数学趣味画图比拼大赛”活动,针对二年级汽车专业学生,每班选取3名学生,共16个班级,参赛者们按照试卷上的样本图形(甲壳虫汽车优美椭圆、汽车倒车镜、排气孔、发动机零件等),根据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绘制几何图形,然后用水彩笔填充颜色,引导大家发现数学之美。学生通过竞赛,提高制图的基本功,把所学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促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数学几何图形,达到为专业课服务的效果。学生通过本次活动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的直观想象能力,培养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运用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数学直观感受,透过问题的表面,理解问题的本质。

(二)生活实践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传统的数学课堂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脱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觉学数学没有用武之地,体会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我们可以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寻找活动的内容,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校开展的校园文化素质系列赛“趣味速算大赛”活动,选择贴近生活的、趣味性的应用题,促使学生“准确、快速、灵活、科学”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准确率,让学生在解题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本次活动很好地提升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让学生学会用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生活实际问题也可以借助运算方法去解决,可以在复杂的情境中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在运算过程中形成规范化的思考问题的品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文化背景性

数学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背后的文化价值。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内容又多,很难渗透数学文化和价值,因此通过数学课外活动延伸数学文化是很好的途径之一。比如开展“数学史”“数学墙报”“数学手抄报”等活动,可以在班级板报墙上摘抄一些国内外数学书刊中的内容和数学家的小故事,如“小小数学家”“甲壳虫优美椭圆”“神奇的黄金分割点”等。数学教师也可以多跟学生交流沟通,一起探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芒,知道数学背后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评价与总结

中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缺乏自信心,为了激励学生,数学评价应该是多元、全面、积极的,不要以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仅要有结果性评价,还要有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以下是我校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的评价方式。

1.数学期末成绩=卷面成绩+平时成绩。

2.数学课外活动的评价方法。

本次活动以竞赛为杠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参赛成绩纳入其平时成绩(以100分计),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1)基础分。

参与竞赛(含初赛)或提交作品但未获得奖项者,可获得竞赛基础分10分。

(2)提升分。

参与竞赛并获得奖项者,一等奖,个人获得竞赛提升分20分;二等奖,个人获得竞赛提升分15分;三等奖,个人获得竞赛提升分10分。

竞赛加分计入数学的个人平时成绩,以最高分计入平时成绩,不能累计加分。

以立德树人、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的中职院校,数学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更加广阔,是学生开拓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又能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逻辑推理,提升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终身发展能力。利用数学课外活动的考核平台,实现课堂反馈、活动参与、竞赛作品、考试测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法,避免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形式,有利于培养更多的数学爱好者。

参考文献:

[1]唐林伟.行动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问题解剖[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

[2]徐晓东,罗东才.综合实践活动的原理和开展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包加如.关于开设中职数学课外活动课程的思考[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4]吕丽云.中职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

[5]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6]马佑军.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数学教学通讯,2018(21).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课外活动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利用绘本优化大班数学课程之浅见
大学生课外活动调查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关于学生课外活动的类型及其作用分析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