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存德
摘 要:中小学体育教学在近年来得到了重视。然而校园体育特色育人活动却存在明显的趋同化倾向,这与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教学基础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因地制宜,利用地域资源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体育教学;地域资源;特色育人活动
学校标准化建设与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有效实施,推动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全面发展。随着近年来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补短板,强弱项,促均衡,使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体育教师队伍得到了大量补充,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专业体育教师比例全面上升,本科学历专业教师基本普及,甚至出现了不少研究生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学校体育设施得到大幅改善,表现在大量的学校体育锻炼场地得到了有效保障和扩展。不少学生规模较大的学校有了塑胶操场,有了舞蹈、棋艺、武术、球类等专项训练的场地。标准化、高档次体育教学器材几乎得到了大量补充和更新,能够满足全员教学与训练的需要。再一方面,以武术、舞蹈、棋艺、球类为主的校园体育特色育人活动从无到有,变得丰富多样,发挥了良好的育人功能。
同时,在看到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可喜变化中,我们不应回避问题,其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趋同化问题。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水平还不平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完全均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在局部范围内还要加大力度。这里主要就校园体育育人特色活动趋同化及其改进谈谈自己的思考与设想。
参与几年来县域教育均衡化發展的过程性督评工作,发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项考核指标中,关于特色育人活动的开展,各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富有成效。但在校园体育育人特色活动中有一个趋同化问题,也就是不少学校的体育育人特色活动大都相似,因为都相似了,就谈不上“特色”了。以我们所在的县域为例,归结起来,这种趋同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武术、乒乓球、足球兴趣小组活动几乎校校都有。在抽样的不同类型的38所义务教育学校中,开展武术、乒乓球兴趣小组的学校占比为100%,开展足球兴趣小组的有32所,因为无场地,有6所学校没有开展,开展率占84.2%。二是棋艺、舞蹈开展面也比较广。38所抽样学校中,有棋艺活动室与正常开展活动的有30所,有舞蹈活动室及开展活动的有24所,开展率分别为78.9%和63.1%。三是大多数学校开展的体育兴趣小组都在3~5个,项目多以传统的现有的教学内容为主。给人的印象是特色不足,拓展不够,贴合学校本土特点不紧。
学校体育育人特色活动趋同化的原因,还在于学校主导思想上重视不够,只满足于有,不注重优,不追求特,不刻意新,开发力度不够。学校对教师资源挖掘不够,体育育人特色活动不只是体育老师的事,有这方面特长的老师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时,学校在结合校情,贴近周边社区特色,灵活利用地域资源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因而设立的活动兴趣小组特色不鲜明。抽样的学校中有2所学校开展的旋鼓舞兴趣小组很有特点,参与当地各种活动,赢得了良好声誉。当然,这种状况也与不少学校资源不足、教师紧张、场地缺乏等因素有关。
要改变这一状况,从本人长期的教学观察来看,因地制宜,利用好地域资源是一条有效途径。
第一,利用地域节庆活动资源,挖掘体育元素,丰富校园体育育人特色活动。我们当地每年要经历的节庆活动主要有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以及以地域为特色的樱桃开摘节、蔬菜博览会、伏羲文化节等,在这些节日里往往会定期不定期举办一些庆祝庆典活动。这些活动常常带有明显而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充满着丰富的体育文化元素,能够给我们的校园体育活动带来深刻启示,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文化资源。例如,当地的春节秧歌、伏羲人文庆典、地方花儿表演,其中浓厚的歌舞表演古朴传统,体育元素厚重。把它们整理筛选到校园体育活动中,会增添浓厚的特色意蕴,发挥良好的育人效果。
第二,从地域宗教风俗活动中挖掘有益资源,丰富校园体育育人特色活动。在各个地方,每年都有一些宗教祭祀、民间风俗活动,这是一种最具地域特色、表现形式多样、广泛而又复杂的文化现象。例如,我们所在地域每年都有攒神祭祀、求神祈雨等活动,通过大量的民间歌舞表演,请神、迎神、娱神,祈求神灵护佑,保护人们每年清吉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宗教活动过程有舞狮、舞龙、旋鼓表演、民间武术表演、锣鼓击打等,其中丰富的体育元素给人力量感,把它们吸收到校园体育活动中来,令人喜闻乐见。
第三,就地取材,吸收当地民间传统体育资源,丰富校园体育育人特色活动。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在我们所处的周围环境里,有一些民间武术艺人、杂耍表演艺人,他们的手艺既能防身护身,又能强身健体,还能娱乐观赏。邀请他们到校园开展兴趣活动,会丰富校园体育的内涵,增添校园体育的特色,还能促进民间体育艺术的传承。
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全面优化,校园体育育人活动趋同化的状况下,挖掘利用地域体育资源,能够丰富校园体育的特色,真正发挥体育特色活动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黄泳顺.体育大课间活动与校园体育特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7).
[2]张微.民俗体育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3]王发龙,李祥忠,梁和峰.“教体融合”瞄准学生终身健康[N].镇江日报,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