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雷
[摘 要]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母婴护理员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标准。通过分析母婴护理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培养母婴护理员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希望研究能够对提高母婴护理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母婴保健行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 键 词] 母婴护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7-0198-02
母婴护理员指为产褥期的产妇和1个月的婴幼儿提供护理和生活服务的人员,在我国主要指各类月子会所从事产后康复和婴幼儿护理的从业人员[1]。由于我国2016年开放“二孩”政策以后的生育高峰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高龄产妇比例增大以及我国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推动了母婴保健行业的高速发展,母婴保健机构数量从2018年的6000余家发展到2019年超过7300家,并且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2],旺盛的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母婴护理员人才需求。母婴护理员缺乏国家职业标准,母婴护理员的组成主要是来自医学护理类专业、非医学公共服务类专业以及社会培训人员,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以医药类护理专业为主,存在培养规格不一致、课程及教材内容滞后、职业契合度低等问题,我国尚未建立国家标准的母婴护理员人才培养体系,面对巨大的人才需求,如何培养母婴护理员这一职业的人才,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母婴护理员人才培养现状
(一)母婴护理员来自各种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差别较大
由于母婴护理员是一个新型职业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尚未收录,因此也没有设立相应的母婴护理专业和专业标准。目前的母婴护理员来自护理专业、助产专业、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社区康复专业、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等,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不相同,培养规格也千差万别。母婴保健这一行业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母婴护理员的专业人才培养也需要对应的国家专业标准。
(二)学生报考非医学大类母婴护理员专业意愿较低
母婴护理员主要针对家庭进行母婴保健的护理工作,工作人员也称为“月嫂”,主要属于家政行业的业务管理范围。因此大家会有刻板印象,认为母婴护理员就是“月嫂”这一类家政服务员,导致非医药卫生大类专门培养母婴护理员的部分专业学生报考意愿较低,比如家政服务与管理、社区康复。
(三)专业课程体系尚未建立,核心课程缺乏核心教材
母婴护理员的岗位服务内容包括产妇的生活照护、产妇的专业护理、产妇的心理辅导以及新生儿的生活照护和专业护理[3]。各职业院校还未建立母婴护理员岗位的课程体系,母婴护理员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来自育婴师资格证考试资料以及护理专业如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的教材,这些教材不是为母婴保健机构和护理员岗位撰写,因此教材内容并不完善,部分内容如产妇心理辅导、产后营养膳食还未开发相应的教材。
(四)國家尚未组织母婴护理职业技能大赛,毕业生学历提升通道受阻
目前国家开展了医药卫生大类的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但是母婴护理员尚无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因为母婴护理员不仅仅是来自护理或助产专业,就读母婴护理或母婴保健相关专业后不能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不利于相关专业和母婴保健行业技术技能的提高。母婴护理员相关的本科专业仅有高级护理专业儿科方向或妇产科方向,非医药卫生大类专业毕业的母婴护理员没有相关学历的提升通道。
二、母婴护理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一)护理及相关专业课程理论体系偏向疾病状态护理,与母婴护理员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需求差别大
目前母婴护理员主要是由护理专业毕业或者其他专业参照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内容比如病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病学这一类主要讲授疾病护理,这些课程内容很少涉及母婴保健行业的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他课程比如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讲授对病人疾病状态的护理,这与主要为产后的健康产褥期女性提供饮食、心理、体形及新生儿生长发育服务的母婴服务行业工作内容差别很大[4]。因此需要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对产妇生活照料、产妇膳食营养、产后专业护理、新生儿生活照料、新生儿专业护理的内容应该加大比例,而对疾病的护理方面的内容可以酌情减少甚至删除。
(二)非医药卫生大类专业毕业生较难从事母婴护理员职业
部分非医药卫生大类如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社区康复专业、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专业学生在考取育婴师资格证以后也可以作为母婴护理员进入母婴保健行业。我国的母婴保健机构主要由民政部门管理,但是由于该行业的主要资格证育婴师资格证相对容易取得而且该证书的专业程度比护士资格证低,无论是产妇还是母婴保健行业的管理人员都更信任或更愿意招聘护理专业获得护士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因此很多母婴保健机构的招聘的专业要求都是护理专业。教育部从2019年开始进行“1+X”证书试点,其中就有母婴保健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试点工作,如果这一证书能够广泛得到社会和行业的认可,对推动非医药卫生大类专业学生从事母婴护理员职业是非常有利的。
(三)护理相关专业从事母婴保健行业意愿不高
我国母婴保健行业主要是私营或者民营企业,行业中小企业多,布局分散,人才缺口主要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如江浙地区、粤港澳地区、北上广地区等,某些地区的母婴保健机构母婴护理员以“月嫂”为主甚至有些是保姆[5]。由于大多数母婴保健企业的规模小并且是私营民营性质,母婴护理员平均劳动强度比医疗机构更大,因而这些地区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更愿意进入医疗单位,使得护理专业毕业生从事母婴护理员意愿不高。
(四)继续教育培训社会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数量不足,短时间的职业培训不能满足母婴保健行业发展需求
一些母婴护理员来自社会培训机构短期培训,他们存在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培养时间短、培养标准不统一等问题[6]。因为社会培训的母婴护理员学历参差不齐,至少需要2个月以上的理论与实训时间进行培训才能初步掌握母婴保健机构岗位设置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学者调查了郑州在岗的一百多名在岗母婴护理员,显示95.5%有继续培训的需求。
三、母婴护理员人才培养思路及课程体系构建
(一)建立课岗对接,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解决就业岗位面向母婴护理员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母婴护理员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一致的问题,应该积极开发校企合作课程,通过课程和岗位对接、技能和工作内容对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可以从通用能力、岗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构建,根据岗位技能需求、工作任务需求、岗位能力需求设置课程。如图所示。
(二)订单培养与现代学徒制结合,校企协同育人
母婴护理员的人才培养从招生开始就应该与行业企业合作,积极和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培养。因为我国现有的母婴保健场所提供给产妇“坐月子”的方式分别有台式、韩式、日式、中式、欧美式,虽然提供的主要服务基本一致,但在产后康复和经营理念上各有特色,通过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培养既打造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通过一对一的人才培养提高非医学大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管,实现技能提升与创新相结合
大多数培养母婴护理员的专业实训室与护理专业共用妇产科、儿科实训室,或与幼儿教育专业共用幼儿保健实训室,学生在实习之前难以接触真实的母婴保健机构和真实的工作场景。培养母婴护理员的职业院校应该与母婴保健企业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工作场景一致,实现校内重现工作过程,打造学生工作技能;专业教师服务校外实训基地,将科研课题带入课程,带领学生完成行业科学研究,打造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
(四)与企业共同参与“1+X”证书试点,制定行业标准
现有的岗位面向母婴护理员的专业类型多样,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难以统一,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参与母婴保健或产后康复“1+X”证书试点工作,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职业标准可以推动行业标准与人才标准接轨,从而厘清专业建设思路,培养出行业认可并积极从事母婴护理员职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行业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专业的人才培养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趋势和行业最新技术,并借助院校的科研实力反馈企业,提高企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
四、结语
我国经济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型职业,这些职业具有和传统职业相似的一些特点,但又拥有完全独立的职业技能体系。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经济服务,在办学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些新事物和新方向,积极创新和调整已有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职业教育的敏锐性和针对性,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职业特点和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鲍金雷,孙博伦,王璐,等.我国产后照护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9,19(11):811-815.
[2][5]若冬.2020互联网+月子中心TOP100[J].互联网周刊,2020,656(10):16-21.
[3]王姗.母婴护理员职业标准的构建[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4]王姗,许虹,张晶.我国母婴护理员行业研究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60-62.
[6]方秀新,于秀荣,翟清亮,等.产后母婴家庭照护管理现狀调查与应对策略[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0):58-60.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