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要] 伴随着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长,国家越发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分析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及成因,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旨在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7-0148-02
大学生是国家珍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对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过去,迈入大学校门就意味着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获得不菲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然而,伴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因此,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低
自1999年高校實施扩招政策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1—2020年的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10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7603万人。自2018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800万人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渐递增,2020年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高入学率并没有带来高就业率,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特别是2020年,大学生无法返校,线下招聘会不能如期开展,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分布不均
首先是就业地区分布不均,按照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到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聚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毕业生,中西部以及三、四线城市很少有毕业生会选择。其次是院校、专业分布不均,国内知名的“985”“211”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部分地方院校就业状况较差;从专业领域上看,理工类和技术类毕业生就业状况较好,文科类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堪忧。最后是行业分布不均,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部分毕业生都倾向于进入第三产业,第一、第二产业毕业生严重不足。
(三)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
首先是性别歧视,因为女性职工的生育费和假期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所以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招聘女大学生,即便就职后,女大学生的薪酬也普遍低于从事该专业的男生,且这种收入差距会随着时间和经验累积不断加大。因而,大部分女大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或者从事同本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其次是非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待遇较低,部分相对偏门的专业,因为专业起步晚,对口的公司较少,所以职工的薪酬普遍较低。
二、创新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认识不足,是就业过程中无法准确定位自己就业难的首要原因。首先,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常出现自视甚高、盲目自信的问题,很多大学生秉承“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理念,坚持找到理想工作,即便有约也不签。部分大学生受传统世俗观念影响,只关注国家公务员招聘,不考虑企业招聘。其次,依赖性过重,大学生活相对高中而言轻松了很多,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过分放纵自己,并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社会脱节,导致他们不愿走上社会,产生依赖心理,期望依靠父母的“关系网”为其谋求岗位。最后,诚信缺失问题,部分大学生为了提高就业成功率伪造各种证书,或者签约后肆意单方面毁约,不仅容易让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印象,而且也挤占了其他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的不足
部分高校办学理念落后,专业设置滞后,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社会人才需求,进而加剧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首先,高校专业设置落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迭代速度越发迅速,导致很多高校专业知识内容相对陈旧,专业结构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其次,高校扩招计划不合理,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部分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由注重质量向注重数量转变,培养了大批培养成本较低却社会需求量不高的专业,而一些理工类专业却因为高校条件所限无法扩招,导致人才匮乏。再次,高校人才考核制度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导致很多学生学习还是以应对考试为主要目标,常在期末突击学习,平时却疏于学习。最后,高校就业指导不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对象多为毕业生,不仅开课周期短,而且内容过于形式化,缺乏现实意义,且大部分高校都缺乏自主创业指导,即便部分学生希望进行自主创业也很难有效施行。
(三)用人单位招聘不公平
当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方面的自主性越来越大,但是因为部分企业用人管理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对大学生就业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免寻求人情来实现就业,部分“关系户”即便综合能力较差也能进入用人单位,不但挤占了他人的机会,而且容易发展成为单位闲人。另外,部分用人单位为了吸纳优秀人才,常在单位实力、薪酬待遇、行业排名等方面夸大其词,影响招聘市场秩序。有些企业为了储备更多优秀人才,常在招聘时刻意提高招聘标准,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而且容易挫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
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落后,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时综合考虑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生活质量、医疗和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因素,会更加倾向于东部地区和一线城市。再加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虽然用工荒问题逐年突出,但是缺乏的是农民工和技术工人,对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少,大学生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加。
三、创新创业背景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转变其就业观念
由于毕业生人数激增,而社会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没有大幅度增长,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对此,首先,大学生应该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理念,建立先就业后择业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先满足个人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逐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再进一步选择就业或创业。其次,大学生应打破传统的地域观念,正确认识自己,科学定位,树立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思想,避开一线和东部沿海城市,到中西部小城市甚至农村实践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更大的发展舞台。另外,毕业生在就业时也不能过分看重单位性质,无需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不进,应该更关注发展前景和是否适合本人发展等因素。
(二)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一方面,高校领导应该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从大学生进入高校开始需制订科学有效的就业创业指导计划,就按照不同年级培养计划,逐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或到基层就业,进而帮助他们实现高质量就业。为了强化指导效果,学校可以将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计划纳入辅导员考核体系中,从薪酬待遇、晋升空间等多方面鼓励督促辅导员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指导部门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根据本校大学生特点给予他们专业的指导。日常学习中,需将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时常普及最新的创业政策,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逐步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
(三)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理性的人才录用观念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用人单位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为了招募到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用人单位需建立科学、理性的人才录用观念。首先,需要及时为单位注入新鲜血液,引入具有激情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实现新旧交替,储备人才资源。其次,企业在招聘人不要过分关注应聘者的教育背景,需结合岗位性质选聘合适的人才,如此既能节约企业成本,也不至于造成专业人才的浪费和流失。再次,企业在招聘时应树立诚信的原则,不要过分夸大单位实力和薪酬。最后,企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尽可能为企业引入多元化人才,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引入一些中介组织和咨询机构,以发挥其在服务代理和职业评估方面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在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上,媒体要积极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向毕业生多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創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就业和创业;向用人单位多宣传公平公正的录用机制。另外,媒体还要发挥自身的传播载体作用,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为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加快各方信息传递和交流。同时,媒体还需注意正确舆论引导,避免夸大就业创业难度的不实报道,多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案例。
四、结语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其间需要发挥毕业生自身、高校、用人单位、媒体等多方力量。其中,大学毕业生需增强社会责任感,转变自身就业观念;高校需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理性的人才录用观念;媒体需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等。
参考文献:
[1]孙丽颖,谷炜江,宋阔.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8):137-139.
[2]左韬.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5(6):12-13.
[3]冯晓虹.基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5):10-11.
[4]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6):79-84.
[5]范艳华,赵婷.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培养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6):9.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