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霞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新时期职业教育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为了进一步确保职业教育中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开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增添多种实践教学活动,以当前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作为基本切入点,了解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的价值意义。主要针对新时代下职业教育思政课的立德树人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 键 词] 新时代;职业教育;思政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8-0206-02
一、前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思想政治教学思想,中职院校要改革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程,坚持采用新时期的新理念对课程进行完善,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节,将思想贯彻落实到中职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效率。中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与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活动等息息相关,对此,要在充分了解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当前教育课程深入改革与探索,让领导者充分认识到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价值,将立德树人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尽可能培养出综合性高级技能人才,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立德树人思想的基本概述
中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最主要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以便促进学生的持续成长,为国内的各行各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管理人才。从中职职业教学角度对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进行分析可得出,职业教育思政课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道德素养,以便学校为社会配置品德较高且思想素质完善的高级技能人才,将人才培养成有理想、有抱负的“四有”青年,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人力基础。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融入教育教学中,要确保人才培养时不仅需要做好学生的技能培养,还要强化学生的基本能力,对思想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发挥新思想的价值作用,理解不同管理体系下职业教学的培养需求,在符合当前经济标准设定的基础上将立德树人教学任务中的职业教育思想融入教学中。中职院校中的立德树人任务主要是指构建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高素质社会性人才,将立德树人下职业教育思政课学习效果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基本标准,以学生的个人思想提高以及不走上歪路作为基础的监测标准设定值。
三、立德树人理念对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意义
新时期,国内要求坚持执行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并将其作为不同职业教育教学活动改革的指引方针,加强社会各界对于立德树人思想的理解,做好全国性的宣传工作,要求各级政府之间要做好配合,尤其是党员干部,更加需要以身作则,积极发动身边的人学习先进的习近平主席系列讲话精神。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知识的主要传授基地,同属于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主要环节,对人才培育的价值作用十分显著。新时期的中职院校在人才培育体系中,经过长期性的改革与创新,依旧要强化德育教学的课程占比,为学生提供长期的课程指导,确保学生可以成为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人才。在将该思想融入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中,需要应用新标准和新体系完善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人们对该种思想的接受度,定期或者不定期举行一些活动,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到新时期党的思想,及时做好党的理论思想学习。而立德树人思想更是新时期思想的一种衍生,高校可将其作为着重切入点,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将其转换成学生所熟悉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融入生活中。
四、职业教育中思政課程教学下的立德树人情况
(一)理论依据
思政课程的学习应当以当前最新的思想理论为主。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性的,无论出现何种非实践的物件,都需要对其进行实践化,了解其本身的特性。由相关内容可知,实践性是人类存在的主要特性,职业教育思政课程是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重要课程,其兼具理论性、政治性等特征。若是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课程具有较强的枯燥性,很难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要求与发展,无法将学生自身的认知情感与社会实践有机统一。立德树人是党中央所重视的根本教育任务,坚持做好该项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知识体系完善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二)政策依据
1.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经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思想,将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职业教育背景下学生的思想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将立德树人的思想融入教育教学中,使其与国家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结合,不要一味追求文化课程的成绩高低,将先进的思想贯穿于社会主义政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等教学模式的创新。
2.思想政治课程是立德树人任务实现的主要课程
党的十九大会议召开以来,国家已经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做出了对应的战略部署,以便积极推进全国性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习近平总主席曾经在全国性的高校政治会指出,要坚持利用课堂教学教育理论,在改革创新中加强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改革性。政府等部门要依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确保当地中职院校可将立德树人思想放置于教学思想的首位,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立德树人任务下思想传播的主要介质,并将其逐步落实到所有的思想课程中,增强学生对该类别课程的重视度。
3.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环节实效性的价值
完善职业教育思政课程教学,是新时期增设实践教学课程的新需求,也是迎合时代发展的趋势。职业院校应当在课程比例设定中增添公共基础课程,加大思想政治课程的占比,让学生及时了解党和国家出台的新方针与政策,了解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教育部门已发布了教学改革需求,要求实践教学融入思想认识环节中,开发新型的实践教育教学形式,提高实际教育教学效果,明确当前中职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以及社会任务。
(三)现实情况
随着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多种思想内容相互交织,价值理念变得多元化。大多数“95后”甚至“00后”中职院校的学生的思想愈加具有独立性和多变性。此时,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程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拓展思想政治发展渠道,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进行思想推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立足于新时代下立德树人的发展要求,构建出新的教育教学宣传理念,促进实践教学的进步,减少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五、新理念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举措
(一)职业教育教学手段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革新教育教学手段。国内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主,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要求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好价值指引。新时期,立德树人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有利于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进行革新,对此,要充分掌握职业教育教学特征,将立德树人下职业教育教学课程融入思政课程改革工作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被动式学习模式转变成主动式学习,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沟通渠道,使学生对新时期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程有全面的认知,使思想政治课程有更大的价值、作用以及社会活力。教师按照立德树人原则进行自主教学,可将价值引领作为基本核心思想,对基本公共课程做好全面设计与创新,融入一些互联网新型的教学资源,将职业教育教学课程转向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为主,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改進实践教学环节,对校内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思政课程进行更新,以当前的实际情况为主对协调机制进行优化创新,结合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要求进行课程完善,形成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机协作,在校内外协作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思政课程与学生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增强协调效应下教育教学课程的价值。在校内协调体制的运行过程中,需要按照立德树人的基本需求,在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服务型学习融合在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开发新平台,构建专业性的品牌项目,开展与之对应的思想政治课程,贯彻落实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内化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强调学生对立德树人职业教育思政课、内容以及思想政治理论等的全面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可以将对应的职业教学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主要思想内容,提高学习的价值性以及作用性。
六、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家越来越重视新时期下职业教育思政课程中的立德树人任务。为了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中的立德树人任务完成的效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改进传统职业教育实证课程实践环节,增添多样性的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以提升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以及主动学习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可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行动力,将思想政治教学转变成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董金明,陈梦庭.新时代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难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9(6):34-36.
[2]杨梅.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在新时代的创新[J].科技资讯,2020,18(11):237-238.
[3]文道群,芦智龙.立德树人背景下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20,33(6):12-13,23.
[4]黄金.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好日子,2019(20):17.
[5]姚则会.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立德树人的“五项修炼”[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11):45-51.
[6]颜新跃,戴联华.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20,36(1):58-63.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