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格培养理念下学前教育音乐活动课的创新发展研究

2021-08-27 21:19周林周俊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2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活动课儿童

周林 周俊

[摘           要]  长期以来,在众多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音乐活动一直被看低。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些幼儿教师认为音乐活动就是唱唱歌、弹弹琴,这导致一些地区幼儿园音乐活动课的开展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更不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需要在以健全人格培养为核心的学前教育音乐活动中创新发展途径。针对此现状,在分析幼儿音乐活动课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方法,希望为幼儿教师对学前儿童音乐活动课的科学开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音乐活动;创新;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226-02

一、学前教育音乐活动课的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在新时期不断增长,孩子的教育质量成为更多家长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年轻的父母几乎都是上过大学的知识青年,他们在育儿观念和意识上十分超前,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多数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促使社会催生了一批不同标准和不同水平的早期教育机构。这些早期教育机构打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旗号,开设一系列音乐早教课程,如音乐亲子课、奥尔夫音乐课、柯达伊音乐课等,极力宣传自己的课程能够帮助孩子早日成为音乐家,但实则在师资上面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教师年龄呈现低龄化和低学历化趋势,课程设置欠缺系统性和科学性。这些课程通常会向家长收高额的学费,动辄上万元,实际上仅仅是将幼儿园的音乐课搬过来,加入新鲜的歌曲和影像资料,对孩子的音乐能力开发并没有太多的用途[1]。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的婴幼儿音乐课教学发展实践要早于理论。换句话说,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的理论难以支撑实践。纵观我国关于婴幼儿音乐艺术及身心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大多数的研究是基于国外的理论研究而成的,而国外的婴幼儿音乐教学发展更多的是与外国学前教育相匹配的,我国的学前教育特别是音乐艺术教育并不能完全适用国外的学前教育理论。因此,国内的婴幼儿早期音乐艺术教育需要根据我国婴幼儿自身的发展状况、家庭培养和国家文化内涵及时进行调整,而不应盲目借鉴国外的理论作为支撑。

二、当前学前教育音乐活动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活动课的现状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虽然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内容逐渐丰富起来,从原本简单的教师逐句教唱和简单的舞蹈动作,逐渐增加了身体律动、节奏打击、打击乐器小合奏、音乐游戏、舞蹈编排等多种形式,为不同年龄、不同班型的学生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充分体现了音乐课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匹配的要求。但现在“80后”“90后”家长对于孩子的艺术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让孩子学会唱某些歌曲或会跳哪种舞蹈,而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尽早在艺术方面学会欣赏和自由创作,这就要求当代的幼儿教师自身要具有相当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简易的创作能力,同时还要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

(二)音乐活动不注重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的人格从定义上来说是一个结构性的大概念,该结构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相对稳定,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一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简单来说,健全的人格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

当前,“小学化”是众多学前教育问题中最突出的,它也是一个长期存在于学前教育中的问题。所谓“小学化”是指在学前教育阶段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阶段的音乐知识,有些甚至遵照小学的学习课标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音乐教学。学龄前教育的“小学化”实质上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长期对非适龄的儿童进行“拔苗助長”的教育,容易造成幼儿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同时也给学龄前儿童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长此以往,这些负面情绪在幼儿心中埋下很大的心理隐患,对以后的成长和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2]。

三、学前教育音乐活动课应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全人格

学龄前儿童的人格发展区别于成人的人格养成,学龄前儿童由于年纪小,对于社会中的人、事、物认知不完全,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环境突然变化或者突发危机时容易出现削弱自我、产生消极的心理品质的现象[3]。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学前儿童在其成长阶段需要逐步形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周围世界和人的基本态度(包括儿童对成年人的信赖感和对所处环境的安全感)

人在出生时,在父母的照顾和保护下会产生对双亲的信赖和依赖,有些自幼未得到双亲照料的幼儿则在长期的情感缺乏中很难对成人产生信赖感。在学龄前教育中,音乐常常伴随在儿童的日常活动中,如清晨入园时教师用唱歌或舞蹈的方式与小朋友亲切地打招呼,此时的音乐大多是温馨轻快的,教师用轻巧甜美的声音引导儿童回应,让幼儿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开始一整天的幼儿园生活,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快速获得儿童的信赖,使其慢慢忘记离开家长的紧张情绪[2]。

(二)对自我行为和情感的自主性和控制感

随着儿童的逐渐成长,其社会性逐渐增强,通过对生活环境中的事物和范围进行不断地探索,儿童开始产生对自己独立做事情的强烈欲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主性”。当父母亲不断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时,孩子常常会在独立做事情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若此时家长过分保护和控制孩子的行为,就会造成儿童的自我怀疑和羞怯心理,这种心理在将来会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负面消极因素,若此时家长不分好坏只是一味地表扬和鼓励孩子,则会导致儿童的狂妄自大心理滋长,同样不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4]。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活动课儿童
从高校辅导员视角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活动课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论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好一个 “殊途同归”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