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翠 王静
[摘 要] 生物化学是医药卫生类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其内容抽象枯燥、化学反应多、知识点分散,学生学习有难度,往往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就生物化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以对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思维导图法、分组讨论法和探究式教学法五种教学方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授课质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好生物化学,为以后的专业核心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高职;生物化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174-02
生物化学是医药卫生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无机物、有机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分子组成、结构和功能及其在人体中的物质代谢与调节。由于涉及的化学反应较多、知识点比较分散、内容抽象枯燥,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生物化学涉及的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具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具备一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才能充分理解,这对学生来说又是一大难题[1]。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课堂中教师“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学方式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手段,不但要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而且要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本文就多种教学方法在高职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生物化学教学中面临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课程中融入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微生物和免疫学等理论知识,内容抽象枯燥,化学反应复杂,再加上生物化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在讲解时难免会出现“一言堂”和“念白式”教学,经常出现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云里雾里、稀里糊涂的现象。
高职学生一部分是普通高考生,一部分是中职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普遍较差,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没有自信心,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不强。
基于以上现状,要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改变生物化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二、教学方法的应用探讨
(一)对比教学法
针对生物化学知识点多而且分散的特点,教师在授课时要多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加以对比,以列表的方式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能够直观地对比理解,并加深记忆,快速掌握重、难点知识。例如在讲授黄疸时,教师要先讲两种胆红素的性质,将其性质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对比(见表1),避免了大量陈述性的讲述,言简意赅,直观易懂。
(二)案例教学法
生物化学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案例,以案例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认真思考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使生物化学的学习不再单调乏味,学生学习起来相对轻松。例如在讲到氨的代谢时,教师先播放某化工厂氨泄漏导致工人氨中毒的真实案例视频,提出疑问:“为什么人体中产生的氨没有导致氨中毒?氨究竟是如何在人体中代谢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教师讲解氨的来源、转运和去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而且典型的案例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牢固。
(三)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具有简单明了、主次明显、层次分明等特点。生物化学的知识点分散、琐碎,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碎片状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清晰地展现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2]。例如,在讲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时,将主要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见图1),能够清晰地看到本章分为四部分,内容一目了然,有利于知识的梳理。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画思维导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巩固了知识,又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四)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法主要用于学生预习新课,在课前教师列出预习提纲,并针对新课内容设置几个问题或案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上课时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从旁进行指导,同时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也可以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课后教师总结反思,完善讨论内容,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分组讨论法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较高,耗时较长,学生要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具有探索精神,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把控能力,避免学生讨论的内容过偏、过深。例如,让学生探讨糖尿病对乙肝患者的影响,学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什么是乙肝以及肝的功能,等等,然后将糖代谢和肝的功能联系起来进行探讨。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学生既能掌握学习的方法,拓展了知识,又能锻炼口才和组织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五)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为发现法、研究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查资料、观察、实验等方法主动探究,归纳总结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课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但在从教过程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实验课上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究其原因是对生物化学不感兴趣,认为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不强。针对这一点,教师要积极思考,在授课过程中尽量以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例如,在讲糖酵解之前,教师提前三周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查阅泡菜的制作方法和需要的工具、材料等,将工具和材料备齐,和学生一起腌制泡菜,大约20天以后,在实验室让学生观察并尝一尝泡菜,然后讓学生讲解其中的原理,总结归纳糖酵解的特点,最后教师深入讲解糖酵解的过程。通过这种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化学和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教师要教好一门课,上好一堂课,绝不再是传统课堂上以教师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为主,而是要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认真思考,积极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提高授课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物化学知识,为以后的专业核心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正玺,杨勇,汪妤平.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0(24):148-150.
[2]吕会茹,李姣锋,何静辉,等.思维导图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5):54-57.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