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
[摘 要] 教授英语不仅涉及英语语法、词汇、语音等相关知识的传授以及听、说、读、写、译等相关技能的训练,还需要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这不仅有利于英语教育双向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对第二语言的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都是有所裨益的。跨文化交际是改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对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训练策略进行综合阐述,探究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之路。
[关 键 词] 跨文化交际;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156-02
一、引言
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东西方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深地影响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模式和频率。中西方经济的交往、文化的交流、思想的互动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此同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文化冲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目的语使用的“适宜性”是在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定义的[1]。因此,适时加入一些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知识传授有利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实践中的文化冲突和语用失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
中西文化冲突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文化及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是很重要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一)不同的思维模式
人们以何种方式看待世界与其自身文化息息相关,不同的文化导致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构造过程中采取了差异化的手段。西方世界自启蒙运动以来,重视逻辑和分析,强调实证的科学主义。与此相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宇宙世界的统一性,推崇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理念,如中国传统中医的治病理念并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把人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往往特别重视医生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此相对,西医推崇定量的方法,强调化验的重要性,把人看作类似于机器一样的构造,哪里坏了就修哪里。中西医治病机理的差异也正是中西方不同的世界观导致的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
(二)不同的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涉及道德的评价标准以及行为的约束规范,即在社会实践中什么是允许做的以及什么是禁止做的。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价值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人们往往会以己度人,不能做到用对方所在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体系来衡量对方行为的合理性,从而产生文化冲突,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例如在中国,触摸小孩子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喜爱孩子的举动,比如有些人见了别人抱着一两岁的小孩子时就会忍不住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小脸蛋以示亲昵。但是,在西方,除非是家庭成员或极为亲密的朋友关系,通常人们都不能随便触摸或吻孩子[2]。因此,尽量避免套用自身所处社会的行为规范去衡量对方的交际行为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保障。
(三)不同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规定性的,即使人们明确好与坏的衡量标准,正确和错误的判断依据,正面和反面的评价根据。价值取向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内化于人们的行为准则并指导人们的社会交际实践,构建了符合其自身文化的交际体系。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产生的文化冲突实际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摩擦和碰撞,价值标准只有差异,无分对错。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其自身文化系统中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价值观也无所谓先进或者落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3]。中庸之道、集体主义、谦虚谨慎、不重竞争、讲求和气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所推崇的。与之相对,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和个人奋斗,强调独立,鼓励竞争以及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四)不同的语用实践
语言的使用并不仅仅指语句本身的话语实践应用,语言中更包含着文化的因素,也正是由于文化的差异使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语用更加灵活生动。不同的文化造就相异的语用规则,因此有必要对跨文化交际中语用迁移的现象有所重视,提高对语用差异的敏感度,促使跨文化交际能够有效地进行。在中国文化中,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在见面打招呼时习惯问对方“你吃饭了吗?”这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等同于“你好”。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问对方是否吃饭了这种打招呼的方式,西方人见面时可以直接说“Hi”或“Hello”以示友好。如果对这种语用差异缺乏足够的敏感,将“你吃饭了吗?”直接翻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breakfast yet?”并以此来跟西方人打招呼,必然会造成对方的尴尬,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训练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变得日益频繁,中西文化冲突的现象比比皆是,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根据这一状况,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训练的重要性便突显出来。学生应积累本国文化与异国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异同;学习语境知识,认识语境对交际的影响;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英语使用能力;学习非言语交际系统,了解文化差异;熟悉文化學、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普遍规律[4]。因此,教师在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着力于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以便形成最佳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