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职语文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2021-08-27 08:47刘旭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中华诗词古诗词

刘旭春

[摘           要]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诗词教学日趋增多,并取得明显成效。分析现行教学策略,发现重内容解释轻精神阐发,为达到传承目的失掉语文性,教学内容扁平化,传统文化未能融入具体实践中。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个中心,两点结合,文行并重”,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中心,丰富教学内容;重视文学的两个功能即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结合,寓教育于审美之中;注重转化古诗词中的精神内涵于行动,在践行中外化传统文化。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语文;诗词;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2-003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教学,已成为近年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且取得一定成效。在融合的过程中,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成为二者融合的桥梁。在教学中,为达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现了重思想观念的传导与道德情操、现实格局关联紧密的倾向,而忽视了诗词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的特性,以至于诗词教学课变形为思想观念课,掩盖了课堂的语文特性,从实现长远的教学目的来看,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以古诗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目标也无法完成。为了实现在融合中传承,诗词教学亟须转变教学观念,应做到“一个中心,两个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中心,深挖教材中古诗词的文化内涵;重视文学的两个功能即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结合,寓教育于审美之中,在此教学观念基础之上,更新教学策略。

一、以点带面——深挖中国古诗词内涵,拓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阅读诗词时首先面临着语言的障碍,语言是感受文学形象、理解文学意蕴的重要工具,诗词语言阻隔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扫除语言桎梏成为诗词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逐步讲解字词句大意可有效地帮助学生疏通堵塞他们理解掌握诗词内容的障碍,但是容易陷入程式化的教学,导致学生认为本篇课文的学习任务就是用白话文转译古诗词,被转译的古诗词被扁平化地理解,学生未能触文生情,审美体验消失,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消失殆尽。这一现象表明,语言不是阻碍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唯一因素,还有历史时空的转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引起的思维方式、审美范式、行为准则等的变化,而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深挖古诗词内涵,拓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作为理解文本的背景,还能作为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桥梁。例如在教授《关雎》时,基本的讲解步骤是理解诗歌大意,分析写作手法,初步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技巧后背诵全诗,这就算完成教学目标了。如果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角度审视这堂课,它只完成了关于这首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性的讲解,未能引出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其体现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有节制、有限度的情感,这一艺术表达是符合儒家审美标准的,孔子的这个审美标准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孔子推崇的中和之美的标准正是在“和”的观念之上产生的,所谓的“和”就是“性质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中国推崇“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时强调互融共生,这一点恰好符合纲要中所提倡开展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纲要中指出“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個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入选教材的古诗词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跳出重知识讲解的陈旧教学观念,努力向阐释精神内涵的方向扭转,完成该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

二、立足语言——说写结合,在表达中品味诗词内涵

中国古典诗词教学既要完成在课堂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又不能失掉语文性,为达成目标,需在教学中寻找兼具传统文化和语文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语言无疑可以承担起此项任务。叶圣陶先生说:“平常说的话是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语言它既是方法也是内容,借此可培养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完成语文工具性的任务,又可由此感受中国语言的特点。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立足语言,找到适合提升高职学生体会语言功能的方法。首先从字词入手,古人作诗词讲究炼字,“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 ,一字之差,意思无甚变化,但对诗词意境的构建和情感传达颇有影响。如杜甫《蜀相》中的诗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不仅描写了祠中的盎然春色,也包蕴着诗人致君尧舜理想的落空、仕途蹭蹬的坎坷、王朝中兴希望的渺茫以及对诸葛先贤的缅怀,这些丰厚的内蕴即在“自”“空”二字中转出。“自”表示不管人世如何变化,大自然按自己的生长周期,凋零后草木仍在春天生长,在变与不变的对比中更显世事无常。“空”表示祠庙虽在,而诸葛亮和他惨淡经营的事业早已成为历史陈迹,所以黄鹂也空有好音。以此表达诗人吊古伤怀的情感。又如杜甫《出郭》中的诗句“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用了“犹”表示战乱持续时间之长,“亦”表示战乱波及范围之广,引导学生体会如把此二副词换作实词“故国犹兵马,他乡闻鼓鼙”就表现不出战乱持续之久和波及范围之广这层意思了。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授课时如仅从大的文化角度拓开讲解,知识储备不足将是他们融入课堂的障碍,从影响诗词面貌的字词入手。如在上述例子中,教师拈出“自、空、犹、亦”四字,字意简单容易理解,课堂上组织学生首先讲出这些词的含义,随后再放入诗句中整体感受,学生的理解与诗中之志碰撞融合,经此一教学环节,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如画景色不再需经由说教而出,便如切身之感受,可见之画面,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谈感悟体会,写古诗词鉴赏。立足语言,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上来看做到了兼顾知识传授和内涵阐释相结合的要求。

猜你喜欢
中华诗词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猜诗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