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庚豪
[摘 要] 抖音风靡校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空间、新工具、新平台。抖音也过度消耗了学生的精力,引导其形成自利、拜金的观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需要利用抖音抢占网络舆论新空间,改革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关注,倡导核心价值观,加强平台管理。
[关 键 词] 抖音;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008-02
抖音作为一款年轻、时尚的短视频软件,快速变成移动互联时代大学校园的新宠。研究显示,大约99%的大学生听说过抖音。56.3%的大学生下载了抖音软件,还有27.1%的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观看过抖音。[1]抖音风靡校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因素。利用抖音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扎实有效地开展,是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抖音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机遇
抖音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生活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大学生娱乐的重要方式。抖音流行,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
(一)抖音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为开展思想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
与传统的以图文结合为主体的传播方式相比,抖音将多种表达方式融合在一起,具有更加突出的生动性、形象性、娱乐性。顺应了智能手机普及后大学生阅读媒介使用和网络社交习惯的需求,抓住了大学生的关注点。多数学生每天都要使用抖音,一些人对其“爱不释手”,甚至会一直刷新视频。大学生从抖音中获得知识,也在抖音中实现关注和被关注,满足了自我实现、话语权和人际交往需求三层动机。学生对抖音的关注,无形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平台、新机遇、新空间。
(二)抖音视频易于制作,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工具
抖音有丰富多样的滤镜、美颜等编辑功能,也为制作者提供了大量有趣的道具、音乐等特效手段,能够帮助普通拍摄者做出专业水准的短视频,使得“小白用户出大片”变成现实。抖音不仅有丰富的视频模板,还设计了各种新鲜玩法。在台词、音乐、场景预设的前提下,使用者只需进行动作模仿、口型对讲等即可完成创作。抖音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使用要求,只需要按下抖音拍摄键,就可以轻松上传视频并在课堂上展示,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简单易上手的教学工具。
(三)抖音的“音乐+短视频+社交”运行模式,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创造了平台
抖音不仅可以上传视频,更有评论区展示抖友们的想法。以往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多是“老师讲+学生听”,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交流热情,这就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抖音“音乐+短视频+社交”的运行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交流提供了一个窗口。这不仅大大激发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流,而且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舆论场,帮助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接受主流价值观。
二、抖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挑战
抖音是作为一款商业娱乐工具而出现的,满足大众娱乐需求是这个平台的主要目的。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讲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作为娱乐工具的抖音,受到大学生追捧,對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手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挑战。
(一)过分沉迷抖音消耗了大学生精力
抖音平台上的内容丰富多彩,一方面增加了大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分散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严重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沉迷于抖音的大学生陷入了一场“巨大的娱乐盛宴”中,精心制作的短视频让一些自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把目光投向抖音而非学习和生活。而抖音对此听之任之,甚至采取诸如故意隐藏时间、屏蔽不重要的通知、沉浸式观看等措施诱使大学生沉迷于其中。这些人对抖音上虚妄世界的沉迷,不仅消耗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抖”掉了他们本该精彩的大学生活。
(二)易导致大学生形成自利、拜金的价值观念
有时,抖音传播的是世俗的、自利的文化。虽然抖音已经实行实名认证制,但并不是强制的,这给一些不法分子传播不良内容留下了空间。“一些用户为了引起注意,获得红利,沉迷于低俗媚俗恶俗,在抖音上浮夸、扭曲、哗众取宠,甚至一些视频内容公然违背公序良俗,挑战法律底线。”[3]同时,抖音热门视频往往会让某位用户一夜成名,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生幻想,以为自己也可以成为网红,一夜暴富。而隐藏在网红这一职业选择的背后是不可与人言说的价值观:无需努力奋斗,也能拥有纸醉金迷的生活。
(三)虚拟化的内容,碎片化、茧房化的知识传播方式妨碍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
抖音的定位导致其天生追逐热点,导致大学生盲目追逐社会热点事件,更去追寻刺激,而非理性思考。这无疑会妨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外,“流动空间解构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的基础。”[4]互联网时代的内容传播是在虚拟网络进行的,地理、血缘等因素不再成为自我认知要素,用户飘浮在虚拟世界之中,虚拟生活取代了现实生活,而网络内容真假难辨,这种情况无疑会干扰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