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欣
文章就道教符箓视觉文化特征做了较为全面的解密。从符箓造符所依托的神学和哲学理论入手,进而就符箓结构、符文、符图三个方面展开论证,指出了符箓结构有聚形、散形之分,其散形又有上下、左右、前后三种聚形成符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对符文、符图两种符箓散形的视觉形态和具体指意做了深入的稽考与辨析。文章为破解符箓密码,展示其视觉文化特征提供了有效的解题思路。
符箓,又称符书、符篆、丹书、甲马等,是道教特有的一种修习方术和宗教文书。在约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符箓在道教神学、哲学、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同时与世俗的文学艺术、民俗事项等相互影响,从中汲取养分,经历代道人的不断创作,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庞杂、内容艰深、造型多样、内涵丰富的视觉符号系统。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符箓固然是人类蒙昧时期的一种幼稚思考,但去芜存菁,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解读符箓,分析其组合结构以及文图符号的特征与内涵,能挖掘出这套独特的符号系统所蕴含的厚重视觉文化价值。
造符的理论支撑
符箓源于先秦巫觋神鬼之术,随着道教的诞生而首次出现于东汉顺帝年间。道门典籍对符箓的诞生与特质赋予了诸多洪荒和神性的色彩,为造符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符箓为神所授。从汉代纬书《龙鱼河图》记载西王母的弟子九天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道符自此传入凡间,一直到《后汉书·刘焉传》中记载张陵于东汉“顺帝时客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道教所塑造的符箓初始传承人和造符人都被神仙化了。道教把符箓的诞生一直推演到中华人文初祖黄帝之前,以此证明符箓的先天性和神授的正统性,让教众对符术膜拜和深信不疑。符箓要产生相应的法力,符上必须敬书管事之神的名讳或符号、并标明所托之事,这是符箓造符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符箓乃道气化成。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道家看来,“道”是自然,是万物万法之本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是终极真理。“气”,道家也称之为“炁”。“一者,道所始生,太和之精气也” 。“人之生,气之聚也,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老子想尔注》云“道者,一也。一散为炁,聚为太上老君”。“气”是“道”的载体,是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元始微观物质。《云笈七签》卷七云:“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生于九玄之中,结清阳之气以成玉文”。《道门大论》云“又有八龍云篆明光之章,自然飞玄之气,结空成文字,方一丈,肇于诸天之内,生立一切也”。《三皇经》云:“皇文帝书,皆出自然虚无,空中结气成字,无祖无先,无穷无极,随运隐见,绵绵常存”。《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卷五云“天书玉字,凝飞玄之炁,启运数之期,八会而成音,五合而成章……自然之文也”。《內音玉字經》云“自然玉字,字方一丈,自然而见空玄之上,八角垂芒,精光乱眼。灵书八会,字无正形……结飞玄之气”。
由此可以看出,道教声称符箓正是由天地之道气(云、雾等类气物质)聚形结体、自然而成,合乎于道,故能召神劾鬼、镇魔降妖。符箓中的符文又有天书、云篆、玉字等之别称。道气虚无与缭绕之态也正是道士造符在结构、形态、笔势上所追求的意象。
符箓的结构视觉
符箓笔画曲折盘绕、结构诡形怪状、似文非文、似图非图而使常人难以识别,故民间常戏称其为鬼画符,认为是道士故弄玄虚、胡涂乱画之物。实际上,道教符箓方术有一套严密的仪式、程序与原理,其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到精细、由单纯到复杂、由直表朴素神怪论到演绎厚重宗教哲学观的发展过程。初期的符箓结构简单粗略,如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卷一百四至卷一百七所记载的《兴上除害复文》《令尊者无忧复文》《德行吉昌复文》《神佑复文》里的复文便属于符箓的初始形态之一,其文脱胎于汉代盛行的隶书,由两个以上隶字(多者达九个)叠成复型的方块异体字,初步具备了后期成熟符文图腾化的特征(图1)。随着道教哲学观、神仙体系、斋醮科仪程序的不断完善,符箓样式逐渐发展成熟,书写规范趋于理论化,其外在形态虽纷杂多样,但整体结构却有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范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
符箓结构有聚形、散形之分。《三洞神符记》描述符箓“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书者,别析音句诠量之旨;图者,画取灵变之状。然符中有书,参以图象。书中有图,形声并用”。可见,一道完整的符箓,由符文、符图等散形按照一定的规律书写聚合而成。《灵宝玉鉴》卷九《神虎追摄门》中有大量讲解符箓散形元素具体内涵的实例,揭开了符箓神秘面纱的一角(图2)。散形是道符的组合元素,是对完整道符内涵的详细注解,当散形有序地组合成聚形时,便成了一道完整的符箓。符箓散形为气(炁),聚形为道。符箓结构的聚与散正是前文提及的符箓乃道气化成的物化体现。符箓能运气而通天之道,是道士与上天对话的媒介和渠道,通过此灵媒,可实现与鬼神沟通,让九天神煞为我所用,达到召神劾鬼、镇魔降妖、祈福禳灾、祛病救人的目的。
符箓有上下、左右、前后结构之分。道士书符时,讲究“步罡踏斗、扣齿捏诀、焚香念咒”,存想请神,将道气运乎于笔端,下笔如有神,按照既定书写法则,书散形以聚结成符。学者李远国先生将符箓结构分为符头、符脚、符窍三部分,他认为符窍是道符的灵魂,分为实书和虚书两种表现形式,是道符显灵的关键。又有研究者把符的结构分为符头、符身、符尾三部分,更有细分为符头、符胆、符腹、符脚、符印五部分的论述。此类分解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主要适用于分析宋元以后以正一派为代表的画符之法,并非所有存世符箓均能以此类方法分解结构。
笔者以为,符箓散形主要以上下、左右、前后三种方式来组合聚形。其中以上下、左右结构最为常见,这两种方式都是将散形书写在同一个平面上,依次铺开,文、图相互穿插集结成符,符成后其每个散形均清晰可辨。一般而言,符箓内容简单者采用上下结构,复杂者则为左右结构。这两种结构外观普遍呈竖条状或方块状。两者从上至下(从左之右)先列神邸或敕令名头之散形,再表祈禳之事之散形,犹如常人写信,先写抬头招呼,再表内容详情(图3)。而前后结构造符的方式较为少见,其法是将散形按一定的前后顺序依次叠加书写,符箓书成后其多数散形相互混合而不可辨,只能见到墨迹重重,其整体外观不规则,往往表现为怪力乱神状(图4)。
盘绕屈曲——符文散形
符箓散形的内容构体以符文为主,符图为辅。符文种类及别称众多,所有名称都强调了符文神授的属性,如《三洞神符记》中记有“八显”“玉字”“玉箓”“玉牒金书”“皇文帝书”“天书”“赤书”“龙章”“凤文”“石碽”“题素”“玉札”“琼札”“丹书墨箓”“琅蚪琼文”“火炼真文”“金壶墨汁字”“紫字”“自然之字”“四会成字”“琅简蕊书”等符文之名。
需要指出的是,符文虽称之为文,但其仅有少量文字直接采用俗文字体,绝大部分的符文都被道士进行了异化处理,使其具有常人莫可辨之的特点,强调符文神授的神秘性。这种异化,是以俗文正体字为基础的大胆改造,典型的如将秦篆、汉隶、上古虫鸟书等采用笔法增减、偏旁位置变化、文字组合重构、笔画扭曲等方式,符文整体视觉形态呈盘绕屈曲的云雾缭绕状,形象地表现了道气结空成符的理论。
符文内容主要包括需要请召神邸的名号,如雷神、帝君、丁甲等,其名往往置于符首,按等级从上往下依次排列;需要厌制的鬼魅之名,常书鬼名或以鬼字代之;厌胜制鬼的方法,如书“煞”“镇”“去”“出”“斩”“日”“嚣”“魄”“正”“刀”“火”“押”等字来制鬼;需要祈禳的内容,如“雨”“风”“吉”“昌”“护”等字;命令的下达,如“敕令”“速降”“速至”“如律令”等字,表现符命传达的迅捷与急迫。
点线纷呈——符图散形
符箓散形中的符图主要以抽象的点线形态为主,具象形态少见。点与线的结合类似于星空、云气之抽象意态,相互穿插,游弋于符箓中,形态缤纷。这种点线结合的符图主要有用来代表各级司管神邸、天象星宿、众鬼群魅,以及表现云气升腾、法令下达、五行五方、束鬼法绳等内涵。简单的点线结构是道士书符的便捷性以及符箓整体结构紧凑性的需要。
道教神仙众多,等级分明,如大类分为天尊部、天帝部、星神部、天地水部、地仙部、天师真人部、护法神将部、冥神部共计八部,而八部下又有分支,如天尊部又分三清、四御、四极、西王母、东王公。而三清作为道教最高神,又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仙之分。符箓请神,有时只请一位,而更多的则是同时请动两级或平级两位以上的神仙来作法。如常用三点()或三点连线()来代表三清。常用三条平行的横线()或波浪线()来表示三官大帝(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常用七点连线()来表示北斗七星中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位星神等。符图中直接表现云气的符号也颇为常见,云气是道气的自然象形,云气氤氲之态()正是将祈禳之事上告神明、同时下达天神旨意、人神沟通的意态表现。符箓中又喜见用五点连线(、)的符图来表現五行的金木水火土。道教中有用绳索绑鬼、押鬼之说,故符图中又多见绕盘弯曲的()法绳形态。
需要注意的是,符箓的形态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中。符箓宗派众多,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符箓表示同一神鬼的符号所用形态时有不同,而有些看似雷同的符图又代表了完全不同的神鬼或旨意,这种情况时而有之,还应根据相应的时代和符箓宗派背景来进行分析辨别。
符箓的视觉文化特征自然不止于造符理论、整体结构、符文、符图的分析,书符的材料、颜色、用途、用法乃至书符的某些仪式都是一种视觉文化的呈现,但作为聚形的整体结构和作为散形的符文、符图是符箓最典型的视觉元素,也是解码符箓视觉文化特征的关键所在。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设计学视野下的道教符箓研究”(18YBA1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