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一山的学术积累与史学成就

2021-08-27 08:41李森
炎黄地理 2021年4期
关键词:史学蔡元培梁启超

李森

萧一山在清史研究领域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但关注萧一山一生的学术积累则分为三个阶段,即:童蒙时期传统文化的陶育;青年时期近代学术的泽被;中年时期政治领袖对其学术思想的引导。纵观萧一山的学术积累,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他的史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萧一山的史学贡献,与当时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密不可分。梁启超曾言:“则史也者,人类全体或其大多数之共业所构成,故其性质非单独的,而社会的也。”这对萧一山也是适用的,萧一山在治史方面的学术积累分为童蒙、中年和青年三个阶段。

童蒙时期传统文化的陶育

萧一山在四五岁之时就开始阅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他自幼便表现出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他曾说:“我自幼喜欢读历史,后来竟读了一辈子的历史。如果你要问起我:‘谁是你历史兴趣的启蒙者?我当毫不迟疑地说:‘杨群先生和那些唱大鼓和说评书的”。他自幼听了许多历史故事,便是这位杨群先生讲述的。这位“杨群先生”,则是他舅舅的轿夫。萧一山又说:“直到我稍大一点,听到唱大鼓、说评书,才领悟到杨群的历史常识,文学修养,都是得自这一类民间艺术。”其最初对历史兴趣的产生,究其根源是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但所谓“民间艺术”里的故事,终究不能与真实的历史史实划等号。但是,萧一山听完杨群给他讲述的历史故事之后,他都会追寻所讲的内容,从史书中去寻找蛛丝马迹,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对先生所讲内容的纠正与完善。而且从萧一山后来的著作来看,他对于中国传统的史书也大都了然于胸。如:《清代通史》一书虽然运用了章节体的体裁,但著作里许多描写手法及叙述方式与其传统史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在《怎样研究历史》一文中,明确提出研究历史需读《史记》《资治通鉴》等传统史书,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他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热衷。

萧一山是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他把孔子的地位看得很高,认为孔子之道是中国传统学说大成之道,也最能代表中国传统之文化。他不乏“中庸”“经世”之思想,例如他在其学术中表现出的执两用中、兼容并蓄的学术态度,就深受“中庸”思想所影响。同时,他还利用这些观念分析和总结中国政治的核心思想,这是萧一山传统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反映 ,也是“经世”思想的体现。孙中山是萧一山最为敬仰的政治家,他对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可谓青睐有加,他说:“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就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之复兴”。他把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界线,认为孔子之前的“中庸”才是真正“中庸”之思想,孔子之后的“十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灾难。可见传统文化对于萧一山的陶育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在其内心深处作为强有力的支撑,不可能有他在学者与政客角色间的完美转换。

萧一山深受家学影响。他在谈到自己父亲时曾说:“先严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家里面书很多,由于我对历史方面特别有兴趣,因而书架上的通鉴易知录,通鉴辑览——因为乾隆卅二年敕撰的,又称为御批通鉴,是我最常涉猎的书。”一般说来史界的大家,都有赖于幼年乃至青少年时期家学渊源的影响。萧一山生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能够不畏饥寒,凭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家庭条件在当时也屈指可数。后来,萧一山被父亲送进初等小学堂,由于幼年时期受到良好教育加上萧一山勤奋苦读,很快就顺利毕业,考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虽说只是小学的学习,在外人看来充其量还是启蒙教育,但在萧一山看来这几年的学习对于他以后的影响巨大,正如王康所言:“在小学时代,有两位老师最受萧氏的敬爱和崇拜,一位是教历史的顾子扬,一位是教国文的梁天锦。”正是他们的谆谆教诲使萧一山对历史兴趣更浓厚了。但高小毕业后,萧一山的家里状况已大不如从前,面对严峻的现实,萧一山只好放弃去南京读中学的机会,来到山东省立第七中学。但对于他来说,这已经算是不错的选择了。幼年时期的学习,不仅培养了萧一山研究历史的兴趣与爱好,还为他以后写作著述奠定很好的文史基础。

青年时期近代学术的泽被

1919年,萧一山考入山西大学预科,开始研习文史。在看到日本人稻叶岩吉所著的《清朝全史》之后,他感嘆道:“余方读书中学,以国人不自著书,而假手外人,真吾国学术界之耻也!稍长,乃埋头致力,发奋著清代通史。”其实,萧氏著述的《清代通史》,让人们感受到他除了自身学术能力与素养之外,还有一股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萧一山于1921年进入北京大学政治系,之后便转入史学系,开始致力于历史研究。在北大求学期间,萧一山除了对历史学科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之外,还涉猎众多社会科学,都为其后来的历史写作奠定了基础,平添了广度。对于萧一山来说,求学期间的一次重大收获莫过于整理历史博物馆残存的档案,这次整理档案的经历,对萧之后著述的《清代通史》产生重大影响。

20世纪初,西方各种思想学说不断被引入中国,中国学术界呈现百家争鸣态势。萧一山正值这种学术氛围中形成自己的史学观念的,他汲取近代许多优秀学者治学理念,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梁启超。萧一山是深受“新史学”观念影响的,曾被梁启超邀请至清华任教,梁与萧实为亦师亦友,他们之间学谊之深厚可想而知。梁启超的《新史学》等著作对于萧一山而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萧一山对于史学的一些态度和观点,都深受梁启超的影响,现归纳如下:

推崇史学。梁启超曾说:“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萧一山对于此类观点也感同身受说:“而今文化革新……史学之在今日,较他学科为尤要焉。”此二种说法可谓不谋而合。

诟病传统史学。梁启超责难中国传统史学有“四弊”“二病”“三端”。萧一山没有如前辈那样对中国传统史学大加批驳,但也表达了近似的看法,他说:“故皆史实散漫,略无系统,可以为史料,不足以为史学。”梁启超认为传统史书是帝王家谱,史家只为能在历史上留名并具一定历史影响力的人物而立传,忽视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并且指出传统史书不同体裁的优缺点,萧一山也深深认识到这一点,他指出:“然纪传之属,详于状个人,而疏于谈群治;编年之作,便于捡日月,而难于寻始终。”可见,《清代通史》抛弃传统史书的体裁,运用章节体;在内容上,叙述政治史的同时,兼顾经济史和文化史,达到了三者均衡的状况。但是,萧一山并没有抛弃传统史书“详近略远”的原则,对中晚清的历史,叙述更详细。且略显遗憾的是萧一山在《清史大纲》的写作上,又回归了以政治史为中心。

提倡进化史观。梁启超对于西方学说钟爱有加,并且学术涉猎范围之广让近代许多学者无法望其项背。他的“进化史观”是受西方学术影响的产物,这类学说和观念,在萧一山的著作里不胜枚举。“进化史观”对于萧一山的影响是巨大的,贯穿了整个《清代通史》的写作,需要证明的是,人们往往关注于他的“民族革命史观”,但仔细研习后不难发现,其“民族革命史观”,也是遵循“进化史观”而展开探讨的。近代一些学者很多都深受西方“进化论”学说的影响,但梁启超无疑是最为系统总结此学说的,结合此学说并形成独有的史观。

呼吁史之改造。梁启超不仅诟病中国传统古史,同时他也看到对中国传统史学改造的迫切。他说:

史家之职,惟在认取此‘人格者与其周遭情状之相互因果关系而加以说明。若夫一个个过去之古人,其位置不过与一幅之画,一座之建筑物相等。只能以彼供史之利用,而不容以史供其利用,抑甚明矣。是故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死人本位的历史,实史界改造一要义也。

萧一山虽并未明确提出史界改造的迫切性,但他提倡的做法,则是与梁启超相互呼应。如果说,梁启超对当代史家著史提出新要求的话,那么萧一山则对著史者与读史者均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都希望历史提供以后人资鉴,而并非就历史而历史。这就看出,梁启超与萧一山共有的经世情怀,他们并非史家,涉足政治是他们曾经共同的经历,学术则贯穿了他们的终身。

梁启超在史学方法上也对萧一山起了较大影响。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历史与人种之关系”,令当时的学者耳目一新。他还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著作中,多次提到研习历史应该结合其他学科而综合研究,才能达到很高成就。对此,萧一山也表达了类似看法。他说:“不仅历史性的书籍应该阅读,就是非历史性的书籍如文艺、哲学以及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书籍,都要阅读,所谓‘开卷有益是也。”这样就对史学工作者提出很高的要求,萧一山在这方面表现出了超越同时代学者的能力。《清代通史》从经济、制度等方面关注民生和民俗等问题。在史料学方面的贡献,萧一山同样是出类拔萃。梁启超对于搜集史料曾感叹道:“直至今日,交通大开,国于世界者,各以文化想见;而我自首善以至各省都会,乃竟无一图书馆,无一博物馆,无一画苑。”这段文字是梁启超在1926年出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写出。他指出史料搜集的方法,同时流露对于现实条件的无奈。梁启超与萧一山并无明确的师生关系,但不可忽视的是萧一山的的确确受梁启超的影响很大,最初《新史学》在中國盛行的时候,正值萧一山青少年时期,对史学抱着极高兴趣的萧一山来说,不可能不去关注。后来,萧一山在方法论等方面与“新史学”派也基本一致,所以说,萧一山可以算得上“新史学”派的传人。对于萧一山来说,梁启超无疑是其真正的导师,对他的影响不言而喻。

政治领袖对其学术思想的引导

萧一山一生都把孙中山所提倡的“三民主义”,奉为民主生活的最高纲领。如孙中山说:“吾党之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种。此三种主义之内容,亦可谓之民有、民治、民享,与自由、平等、博爱无异,故所向有功。”

对于“三民主义”,萧一山则说:“这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人类进化的产物。”如此高的评价,在萧一山的文章中绝不少见。“三民主义”的观点,几乎影响了《清代通史》的构架。萧一山在著《清代通史》之时,不忘叙述历史也兼顾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三个方面,才有后来不同于传统史书的“均衡铨叙之”。值得注意的是“新三民主义”里提到的联俄、联共等做法,却被萧一山完全摒弃,因此萧一山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是有缺憾的。

萧一山除了对孙中山钦佩有加之外,还提到另一位教育学术界的政治领导人——蔡元培。萧一山将蔡元培与孔子进行比较则更为系统、全面。首先,在孔子与蔡元培之间进行精神方面的比较,并得出孔子与蔡元培在立身行事的精神方面的高度吻合。其次,又从对国家及人民的态度方面,将其进行比较,也同样得出相同的结论。再者,提及到孔子与蔡元培对待官场的不同态度,萧一山并未进行评价。最后,谈到蔡元培不及孔子之处就是,蔡元培并没有流传万世的著作,即像孔子所删订的《春秋》、门生弟子汇编的《论语》。萧一山盛赞蔡元培是博采中西文化的大成者,把蔡元培提到孔子之高度进行全面评价,在萧一山的学术生涯中是极为罕见的。蔡元培可以作为萧一山的人生领路人,蔡元培传予萧一山更多的是救世之精神与治学之理念,这些正是支撑萧一山学术的框架。

对于萧一山学术有所影响的还应谈到一人,这人也可以算是对于萧一山有知遇之恩,如若没有此人,萧一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会大打折扣,也不会被冠以“太平天国史料学第一人”的称号,这人就是蒋介石。蒋介石提供给萧一山出国的机会,没有他的经济支持,萧一山想在本国学术条件的基础上挖掘太平天国史料是何等之难!同时,萧一山还认为蒋介石在重视一国之教育方面,也传承了中山先生的遗愿。在萧一山的视界里:“蒋介石不仅仅是一名杰出的政治领袖,他同样也是超凡的精神领袖。”

萧一山所取得的史学成就,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文化和近代史学家、政治家共同影响和渲染以及萧一山自身的拼搏努力,才让后世看见如此精彩的萧一山和他的著作。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猜你喜欢
史学蔡元培梁启超
新、旧史学的更替
蔡元培借衣服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评杜维运《中国史学与世界史学》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