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及评析

2021-08-27 09:15田馨予欧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味儿习俗老舍

田馨予 欧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与相关资料,探究详写腊八这一天的习俗的原因,体会作者详略安排的用意。

2.感受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联系作者生平及作品,体会其文字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预习,我们知道了北京的春节持续时间很长,从腊月初一直到正月十九,下面请两位同学来交流一下,在这些主要时间节点里,人们都有哪些习俗活动?

根据汇报,师相机指导纠正。(腊八、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初一、初六、元宵节)

二、联系上下文和资料,探究详写腊八这一天习俗的原因

1.这么多时间点,作者是如何来安排详略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几天写得比较详细,把它标注出来。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

2.为什么选择这几天进行详写?腊八这一天拉开了春节的序幕,让我们借助文中描写这天的习俗来进行探究学习。

主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腊八这一天?

自学要求:

(1) 默读第1、2自然段,勾画文中描写腊八粥、腊八蒜的相关语句。

(2) 联系上下文和资料,推测北京地区的人们在这一天这样做的原因,简要填写表格。

(3) 结合表格思考并总结: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腊八这一天?

生合作讨论,班级交流。

联系上下文和相关资料,我们知道了,腊八这一天的习俗在整个春节期间是很特殊很重要的,同时它还跟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常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所以作者对这一天颇舍得花笔墨,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段文字,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年味儿和京味儿。

三、迁移学习,体会作者详略安排的用意

用同样的思路来看看其他几处详写。

1.請小组在除夕、腊月二十三、初一、元宵节中任选一处,从当天的习俗活动入手进行讨论:作者为什么对它进行详写?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根据发言,师相机评价,尤其关注学生是否联系课文从习俗的角度来进行揣摩。

原来,关注这个时间节点里的习俗所蕴含的寓意,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者进行详略安排的用意。

四、感受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了解完课文中具有京味儿的习俗,一起来感受作者笔下同样具有京味儿的语言。

1.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带有京味儿特点的语句。

2.出示课后两处例句,了解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预设:儿化音;运用北京地区的民间俗语。

3.除了《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例如:

招呼吧,伙计!是福不是祸,今儿个就是今儿个啦!——《骆驼祥子》

不是仨钱儿油、俩钱儿醋的事。那画图,预备材料,请工程师,一大堆事儿呢!——《龙须沟》

过年的那点费用是我们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来得硬正。——《劳动最有滋味》

好歹大伙不说他是废物点心,我的心里总痛快点!——《龙须沟》

4.看来老舍先生确实喜欢用“京味儿”的语言来写作。读着这样的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五、联系作者生平及相关作品资料,体会文字传达的情感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人,一个著名的作家,写出的文字却如此通俗生活化,如此有“京味儿”。就好比我们用有“重庆味儿”的语言来写文章一样,请你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

1.出示视频,了解老舍生平及作品。

2.看完视频,再回到课文当中。《北京的春节》从内容上看,写的是极具北京特色的习俗,从语言上看,又极具地道的京味儿特点。无论是习俗还是语言,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所以,北京对老舍来说不仅仅是一座城,更是他的根,他的魂。

六、课堂总结,启发课后迁移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资料,从习俗的角度去探究了作者详略安排的用意,还体会了老舍京味儿的语言,联系他的生平及其作品,感受到他借由文字表达的对北京的深厚情感。

第一单元的导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了解汉族其他的一些节日风俗,以及藏戏这种少数民族习俗,也将继续探究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详略安排的。课后推荐大家读一读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冯骥才的《花脸》,试着用联系策略品一品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习俗和语言特色的魅力。

教学评析

在对统编本教材的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每一组、每一课都存在着各种联系策略的具体实施点,这也证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这也是联系策略与其他策略很大的不同之处,任何文本的阅读过程,其实都离不开联系,学生通过学习切身体会了这一策略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与多样性。

正因为如此,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联系策略他们再熟悉不过。而经历了前两个学段的学习后,在第三学段我们应该把鼓励学生自主运用联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作为重点目标。田老师的这堂《北京的春节》在这方面给学生做了两点很好的方法示范。

一是联系上下文不仅只是关注文本本身,要结合相关资料关注文字背后的深意,从而更清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教学的第二个板块从探究腊八的习俗入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详略安排的用意,为之后学习如何详写主要部分做准备。但是如果只是联系上下文,学生并不能真切感知为什么要详写“腊八”及“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只有在相关资料的补充和辅助下,学生才能了解各种习俗的寓意,进而在自我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意识到,之所以这样写,不仅因为它们重要,更是因为这都与北京密不可分。从而实现关注时间节点里的习俗所蕴含的寓意,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进行详略安排的用意这个主要目的。相信六年级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经历,在日后的课内课外文本阅读中,一定会具有主动运用这种策略去深入理解文本的习惯。

二是在读名家作品时,无论选择哪一种具体的联系策略,目的都是为了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

六年级学生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具备了很多文本学习经验,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容易被经验束缚,在阅读文本时容易凭惯性简单揣测作者的写作主旨,对于情感的理解可能会浮于表面。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纵深度必然不会得到提升,阅读能力肯定也得不到进一步提高。

在田老师的课堂上,无论是探究京味儿的习俗,还是品味京味儿的语言,都最终指向感受作者文字所传递的情感。一明一暗两相交织,在联系作家生平及相关作品后,作者的深沉情感得以透过文字慢慢浮出水面,学生也得以透过文本轻触作家的人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主旨。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味儿习俗老舍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年味儿与虎年春节
年味儿再淡, 过年都是喜庆的
在中国感受“别样”年味儿
“对话”小伙伴老舍
桔子吃不出苹果味儿
在济南,重寻老舍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