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本,读写结合,发展语言能力

2021-08-27 02:12张敬永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景物意象创作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读写结合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课本阅读做起,将阅读理解和对话、体验、感悟、写作、表达等整合在一起,不仅能让学生在显性层面学习知识,还能让他们在隐性层面沉淀读写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鉴赏景物描写,渲染心情

不少经典的作品中都有景物描写,这些景物常常能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渲染心情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深入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住作品中的情感,然后结合景物和环境描写进行细节分析,思考作者如何选择合适的意象,体现出内心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思考如何在自己创作的时候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展现出内心世界。

在学习《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时候教师先引导学生整体阅读作品,感受其中的情感。学生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就能基本了解作品中呈现的情感,作者想要表现的是凄凉的内心情感。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有哪些景物描写,展现了怎样的意象,分析这些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展现是否彼此呼应。学生发现作者写了“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景物描写,凋零的落花和如泣如诉的细雨,这些也都能烘托出内心凄凉的情感。由此学生认识到景物和情感密切相连,在选择景物的时候不能过于随便。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看看如何能在文章中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进行创作。如有学生写的是欢乐的心理,在选择意象的时候就特意挑选了明媚的阳光、艳丽的鲜花等色彩鲜艳的事物,烘托了内心的激动之情,并认识到了情景交融的重要性。

在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采用景物描写能渲染出内心世界,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在自主创作的时候也要关注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要起到衬托的效果,能起到渲染的作用,这样才能写出更感人的作品。

二、联系自我生活,学会选材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动态的,学生只能依靠自身获得知识,进行建构,由于他们在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化的经验和认知风格,所以面对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形成独特的理解。在写作的时候教师要帮助他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选择既有个性、又富有新意的材料,这样才能提升写作效果。

《师说》是一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如何选择材料,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分析这些材料是否和作者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发现作者采用了古今各种不同人物的例子,不仅选择了孔子从师的范例,展现了古代圣贤之人尊重师道的事迹,同时还写了不少自己真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展现了当代人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展现了“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赞扬他“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作者选择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正反例子,这样能更好地论证。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寻找材料,思考如果自己要撰写同主题的作品,会如何选择材料。如有学生提出:“当代自媒体盛行,通过自媒体我们能获得各种知识,同时也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制作成视频上传到网络上,体现出了信息交融。我觉得可以围绕这一点写作,写一下当代人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方法从师学习,而要自主寻找各种学习的渠道。”这样学生就结合了实际生活选择材料,所写的作品也更有时代气息。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作者如何选择材料,思考这些材料是否具有独特性,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分析是否能找到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调动已有的读写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而主动建构读写认知结构,提升选材的效果。

三、坚持以手写心,朴实表达

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入作品中,学会以手写心,用朴实而真诚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展开分析,思考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思考自己创作的时候要如何用朴实的方式表达内心感受,写出真情实感。

不少学生在阅读《荷塘月色》的时候,总是将注意力放在修辞手法上,着重感受作品优美的文辞,而实际上本文不仅词句优美,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情感,作者借助描写荷塘的机会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作品中的某些词句,分析作者体现了怎样的情感,感受正直知识分子探索未来的心理。如可以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一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围绕“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一句分析一下作者感到“怕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一下“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展现了怎样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一些看似普通的词句展现出内心的真实情感。如有学生也想写心中的“不宁静”,便写了“好想把白天虚伪的外套脱下来,放在洗衣机里搅一下”这样的词句,委婉地展现了内心的痛苦心情。

不少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常常用套话、假话,又或者用看似华丽的词句掩盖自己情感上的匮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写结合中认识到这个问题,然后思考如何在自主创作中学会真诚的表达,写出更感人的作品。

四、凸显理趣情韵,对话事物

不少作品常常用看似寻常的词句展现出理趣情韵,体现出对事物的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深入阅读文本,尝试从文字表面深入下去,探究作品的深层次意蕴,和作者形成共鸣。当学生理解了文章背后的理趣后,教师再指导他们分析用怎样的语言形式能表达出这种情趣,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来写作,进而起到对话事物的效果,读写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在学习《故都的秋》的时候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各种意象,如“芦花、柳影、钟声、破屋、秋蝉”等,学生发现这些意象都有明显的时间特点和地域特点。此后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分析,看看作者想要利用这些意象体现怎样的情感。如“破屋”展现出古旧感,突出了“故都”的特点,而“秋蝉”等展现了“秋”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从南方人的眼光来看待北方的秋,挖掘隐藏其中的豪放、悲壮、苍凉之感。在这样分析中,学生发现作者所选择的意象体现了“故都的秋”的典型特点,而且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创作,思考如果自己要写家乡的秋天,要选择哪些意象,怎样体现家乡的特点,如何展现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体现出独特的情趣。

一个优秀的作者常常善于用日常生活中寻常可见的事物来展现出对世界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这些地方也正是文本最独特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如何赋予具体事物以生命,从而感受人生哲理,写出自己的感悟。

五、调整论述结构,讲究逻辑

在引导学生阅读论述类作品的时候,教师要指导他们尝试探究作品的论述结构,思考如何能写出逻辑性。学者黄厚江提出,鉴赏就是结合文章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和效果,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论述结构,然后思考如何在自主创作中展现出严谨的逻辑性,体现出对事物的独特思考。

例如在学习《拿来主义》的时候教师就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论述结构,然后再思考如何在自主写作的时候注重逻辑性。学生发现在《拿来主义》中首先按照“破”和“立”这两部分进行论述,在“破”的部分主要论述了排外、媚外这两种错误的观点,然后再阐述“立”,介绍拿来主义。在论述拿来主义的过程中,作者再次采用“破”和“立”结合的方法,先论述了逃避主义、虚无主义、投降主义的错误,然后再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拿来主义,从占有、挑选、创新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在分析了文章结构后,学生发现这篇作品虽然内容很多,但是却并不凌乱,而是有条不紊地写作。此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自主写作的时候要利用哪种方法,除了课文的结构以外,还有哪些不同的结构,如有学生提出可以按照總分总的方式来写作。

在论述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论点是什么,然后寻找合适的论据,并用合理的方法加以论证。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步步走进课文的内核,明确作者观点,梳理论述结构,提升自己思维的逻辑性,此后再展开自主创作,他们就能有序、高效地写作。

学者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他们文学欣赏的能力,训练他们的写作技能,而这样读写结合的训练不能凭空着手,都要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由此可见,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促使他们全面发展语言能力。

张敬永,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景物意象创作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景物描写要准确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