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承三拓:少儿国画教学中“皴法”深学习的策略探索

2021-08-27 01:40黄颖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皴法教学

黄颖

摘 要: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需要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皴法是山水画中最主要的技法,文章根据潘天寿先生提出的“传统出新,两端深入”的教学理念,从“传承”和“拓新”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又分别从不同的三个方面来阐述了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皴法”的层层深入的深度学习,来促进对中国画笔墨程式的有效教学,促进中国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皴法”教学 深学习 传承与拓新

一、当前美术课堂中“皴法”教学的“三缺”

(一)“皴法”教学缺乏充分体验

目前的中国画在“皴法”教学中,都局限在“皴法”的方式和种类上,由于初中美术课程在中国画课程的设置较少,教师在中国画的“皴法”教学中难以深入,学生在“皴法”学习中仅限于浅尝辄止,缺乏深入体验。

(二)“皴法”教学缺乏精神意趣

由于课程的零散和教学的局限,学生对“皴法”的学习仅限于一到两种,在用“皴法”表現山石的过程中缺乏对文人“皴法”程式的理解和欣赏,对中国画中笔墨的精神美学更是缺乏感悟。

(三)“皴法”教学缺乏有效延伸

初中美术教材中关于的中国山水画的课程安排较少,“皴法”的学习缺乏深入和拓展。教师有时候则过于注重技法的学习而忽视审美的创新,或者过于注重“皴法”这一笔墨技法本身而忽视对“皴法”全面学习、适当延伸的引导。

二、三承三拓“皴法”深学习的价值意义

(一)从“一知半解”走向“深度理解”

中国画笔墨文化的传承建立于深度理解之上。“皴法”的运用首先必须深入理解“皴法”的程式和“皴法”的精神意趣,三承三拓“皴法”深学习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知、体验、感悟“皴法”,从“只知其一”的状态中脱离出来,真正达到对“皴法”的深度理解。

(二)从“按图索骥”走向“深度探索”

通过设计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从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皴法”学习出发,引导学生像文人一样感悟,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舍弃一些粗浅而表象的“按图索骥”,真正参与到“皴法”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对皴法的深入运用和表现。

(三)从“临摹为主”走向“深度突破”

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国家、个体发展至关重要。三承三拓“皴法”深学习通过不同的角度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通过对“皴法”的拓展,帮助学生在传承中国画笔墨文化的同时突破自我。

三、三承三拓“皴法”深学习的具体策略

在七年级上册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国画的用笔方法的学习和墨色调和浓淡的掌握,为七年级下册中的“皴法”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皴法”教学仅限于粗浅的学习和临摹,而忽视了精神内涵的渗入,也缺乏教学上的延伸。因此,本文从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视角出发,从三个“传承”和三个“拓新”的不同角度来阐述对“皴法”教学的一些建议(图1)。

(一)“皴法”深学习的“三承”

1. 承“取法自然”:致力学生“体验写形”

(1)初涉山水,观实景山树石。

出示各种不同的名川大山及不同的树石形态,引导学生欣赏实景山、树、石,仔细观察不同的山、树、石所呈现的不同肌理效果,并说说各种山树石肌理的不同特点。

(2)据疑探寻,描山树石肌理。

找出几幅自己喜欢的山树石图片,并在相应的图片上以点线面的形式用铅笔描绘出来,这样做的效果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眼观、手画的方式来加深对实景中的山、树、石肌理的感知和理解。在《树石画法》一课中,出了富春山的图片和太湖一带山水风景等各山川风景图片,让学生用点线面去描出肌理。

(3)图解图构,析名家各“皴法”

学生根据自己手描肌理的图片,找到自己认为相对应的山水画局部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手描的作品与《富春山居图》、《枫落吴江图》局部图片相比较(图2、图3),说说画家分别是怎样表现山树石的肌理的,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不同的肌理表现方法——“皴法”(披麻皴、折带皴、斧劈皴等),观察比较然后表述这些皴法的不同特点。

2. 承“师法古人”:鼓励学生“探索写意”

(1)解读笔法,学“运笔虚实”

在“皴法”学习的开始,首先引导学生学习体验“皴法”的运笔,运笔的曲直变化,运笔的虚实变化等,包括根据不同“皴法”而作出的不同用笔用锋的变化,让学生体验不同“皴法”的笔法练习。在14册教材《树石画法》一课中,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披麻皴和斧劈皴,着重体验两种皴法在多个方面的差异,主要体验古人在“皴法”中用笔的差异,以及两种皴法在运笔过程中的虚实变化。

(2)巧观墨色,启“用墨变化”

欣赏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着重观察黄公望在画作中表现山石肌理的“披麻皴”,分析其“披麻皴”的不同墨色。在初步掌握“皴法”运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皴法”运笔的同时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和干湿变化,墨色的干湿浓淡也是画面虚实关系的体现,用不同墨色的“皴”表现的不同的山石肌理,感受墨色变化和虚实运笔相辅相成的画面意境。

(3)思辨运用,呈“笔墨意趣”

学习山石的整体画法,在山石的表现过程中,着重感受不同的“皴法”的表现肌理,刻画肌理,在墨色变化和运笔虚实转折中体会“皴法”的笔墨趣味,引导学生在《山水画小品》一课中独立表现山石“皴法”,并在画作中体现“皴法”的笔墨意趣。

3. 承“中得心源”:促进学生“感悟抒情”

(1)以史为据,看皴法演变

“皴法”的演变史,一定程度上显示的就是整个山水画的变革史,从只有勾勒赋色的山石,到最初的“斧劈皴”和“披麻皴”,到后来的“卷云皴”“雨点皴”“米点皴”“解锁皴”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皴法。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特征,从“皴法”的演变中思考和寻找其内在逻辑和内在意义。

(2)依史为鉴,品皴法风格

“皴法”是山水画中最主要的技法,山水画审美风格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皴法”上。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名画,在名画中找出不同的“皴法”,欣赏其中的各家“皴法”,以及品味其中的体现的不同绘画风格,并根据“皴法”的不同尝试分析画家所生活的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以及当时的不同心境。

(3)观史之载,悟情感内蕴

以马远、夏圭描绘钱塘的画作为例,引导学生着重从他们创造的“大斧劈皴”出发,感悟他们由家国之痛引起的创作情绪和寄托于山水的精神境界。再以《富春山居图》为例,引导学生欣赏分析画作中表现富春山凹凸肌理的“披麻皴”,感悟画家得之于心而行于画的创作情感,以及画家在画作中借景抒情、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人生态度。

(二)“皴法”深学习的“三拓”

“皴法”所代表的笔墨程式表达主体审美感受的传统中国畫之路还在延伸,现代中国画中的“皴法”也在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在“皴法”深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在深入传统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有所拓新。

1. 拓“表现内容”:立足学生生活体验。

(1)记录点滴,落地生活表现

通过写生表现生活中周围的环境,并用所学的“皴法”来表现环境中体现的肌理和质感。如校园中某幢教学楼老旧的墙壁,引导学生自行选择合适的“皴法”进行表现墙壁的斑驳状态;或是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的斑驳光点,或是校园中池塘里泛起的阵阵涟漪(图4),根据这些常见的生活场景,选取不同风格的“皴法”来表现肌理效果,尝试将山水画中的高深的“皴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来。

(2)善于发现,尝试趣味表现

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表现的时候更为积极,往往出现的效果也比较好,教师在“皴法”的延伸学习中,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生活物品来提高学生对“皴法”表现的积极性,如小型的奇特的仙人球(图5、图6)、东阳木雕摆件、精美的竹制编织器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物品所呈现的肌理和质感,并用所学的“皴法”来表现这些器物的肌理效果,让山水画中的“皴法”延伸到生活中雅趣之物中,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流露自身的情感。

2. 拓“表现方式”:聚焦学生自然创作

(1)依形赋色,以“彩”入皴

在各种“皴法”的表现过程中中添加中国画颜料,突破原有“皴法”的墨色,引导学生根据山水风景的不同季节所呈现的色彩关系,在“皴法”的墨色中大胆加入相应色彩,让“皴法”在表现山石肌理的同时也呈现出丰富的色彩,这也是学生在笔墨体验中思维上的突破。在《山水画小品》一课中,以“香山红叶”为例,引导学生单纯用“皴法”来体验香山的“红”(图7、图8)。

(2)突破限制,皴擦互动

在原有“皴法”的笔墨技法已基本掌握的基础上,选择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自由即兴发挥,这种“皴法”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在《树石画法》一课中,学生在表现的时候将“皴”和“擦”无意识地融在一起,也有将多种“皴法”与“擦”结合在一起,尽管产生的“皴法”画面比较混乱,章法不清,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尝试性地融入到“皴法”中去,尽管效果不理想,但也是学生在内心上的一种突破。

3. 拓“风格特点”:尊重学生自我表达

(1)巧学大师

看齐白石和黄宾虹的山水画,欣赏两位画家在画中的共同点——对传统山水的皴法的“打破”,齐白石用线条做的“皴法”,已从描绘山石纹理转变为表现山体的动势,引导学生观察其特殊的“皴法”,并学一学,画一画,感受这种大胆的“皴法”;画家黄宾虹说:“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引导学生感受其画作中千变万化的“皴”,既是皴又补气,教师示范,并引导学生提笔用墨来体验其千变万化的“皴”的节奏感。

(2)巧借画派

欣赏当代画派——黑土画派的“皴法”,古人以“皴法”多描绘山石地貌,黑土画派的“地垄皴”就是根据黑龙江平原的地貌形象特点应运而生的,在用笔上,以点的运动构成线,线的交织组成平面,长短线的错落形成平原的地貌变化;在用墨上,主要以重墨、焦墨、宿墨为主,淡墨为辅。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地垄皴”的用笔用墨,并适当调整来表现我们长三角平原的地貌,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当代“皴法”后自主表达。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尹少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M].中国美术教育,2016.

[3]孔德民.中国山水画皴法的哲学思考[J].陇东学院学报,2013,11(06).

[4]刘海粟.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J].南艺学报,1979.

[5]杨亚男.中国画的笔墨与笔墨精神[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10):106.

[6]李鸿彬.初中山水画教学中皴法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6).

(嘉兴市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浙江嘉兴)

猜你喜欢
皴法教学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二十四)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二十)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九)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八)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七)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中国画皴法的名称与作用的关系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