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代学校教育应该立足于人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文章着力构建五大主题场域,推进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开发“臻美”旅行课程,打造学校德育活动品牌,破解评价改革瓶颈,激发儿童成长内驱动力,落实“臻美”旅行课程,促进儿童德性生长,形成有力互助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美育;场域建设;课程开发;评价管理
【作者简介】刘英杰,江阴市实验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德育及少先队工作研究。
当代学校教育应该立足于人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道德教育的内涵是指向对学生德性培养的教育。德性一词源自《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德性,就是指人自然至诚之性[1]。然而,當前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往往忽略道德教育的根本与目的,不仅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建构,也缺乏协同机制和推进措施,从课程到资源形式化、碎片化、散点化,师生疲于应付,影响儿童德性的生长。
“臻美”是笔者所在学校的校训。“臻”代表不断求索的生命状态,“美”代表至诚至善的人生品格。“臻美”,代表美的目标与方向,让儿童在舒展中不断趋向美,也昭示了以美为行为与准则,使教育与人在往复回流中达成统一,更寓意着教育的道义与执守,在自由释放中走向卓越。“臻美”旅行,既指狭义的研学旅行,也指广义的生命成长。它是依据审美活动是人生命本能的基本法则,以儿童人格臻美为目标,引导儿童在观察和感受周边的人、事、物的过程中,反窥自我,将自我与世界融合,并不断创生的动态生长的美的历程,也是儿童德性生长的时光之旅、实践之旅,更是大美品格的涵育之旅。
因此,学校提出并实施“臻美”旅行(如图1),建构主题美育场域的生态系统,通过项目实施来实现理念的转化,勾勒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儿童德育课程体系。其指向儿童的德性生长,指引儿童完美人格的美育实践,引领学校文化的变革发展,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社会公民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一、构建五大主题场域,推进校园物态环境建设
校园物态环境,是校园物体在校园空间上的分布和共同存在的空间物态形式与物质载体。它是校园人物活动的物化,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校立足儿童视角,围绕“臻美”旅行,构建欢乐谷、美学堂、读书吧、爱心社、播播站五个实践场域,使其成为儿童成长的资源库、充电站、分享屋、交友会和播种场。
1.欢乐谷
学校的风雨操场、游戏大道、篮球馆、各种活动场地以及教室门前的长廊等,都是欢乐谷的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这里开展创意设计和趣味活动。如学生可以在风雨操场上进行团队合作游戏,创作者带着自制的游戏道具,指挥大家玩得井然有序;在花园里或者教室门前的长廊上,两三人的小游戏新颖有趣;在游戏大道中,一个人也可以在格子里跳得不亦乐乎。学生在欢乐谷里感受着游戏的魅力,欢乐无处不在。
2.美学堂
美学堂包括一馆、二廊、三苑。一馆即美学馆,它的布置极具童心,学生可以在这里用最童真、最自由的方式接受美学教育,认识美、升华美、创造美。二廊即“臻美留痕师生书画长廊”和“锡剧主题园廊”,廊里陈列了众多书法作品,富含锡剧元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走近传统文化。三苑即书苑、棋苑、艺苑,这里有色彩、语言、诗歌等,可以让学生多种感官体验,多样实体表征,多元美感碰撞,多重视域融合,展现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体验历程、童趣意味和美的历程。
3.读书吧
读书吧由一主馆、三分馆组成,一主馆指学校的“与经典有约”图书馆,三分馆包括“臻绘玩”绘本馆、“遇见美好”书香长廊、“美坛书吧”。在读、享、创的过程中,学生从聆听者、阅读者、欣赏者逐渐成长为朗读者、讲述者、创作者和组织者。
4.爱心社
爱心社是一个宏观架构,它虽然没有定点,但又无处不在,从班级到校园、家庭、社区,从“红领巾事业中心”到“牛奶盒回收站”“助学捐赠站”等。学校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丰富的层级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为事之德、为生之德、为人之德。
5.播播站
学校建有红黄蓝广播站、雏鹰电视台以及一个近2000平方米的“臻美”剧场,学生可以在这里合理地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对自我的教育、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美的追求。
二、开发“臻美”旅行课程,打造学校德育活动品牌
“臻美”旅行是一场儿童审美、尚美、行美的道德行走史,是学校德育课程的系统建构。它贯穿于儿童的六年小学校园生活,每个儿童都能在这条时光轴上找到自己成长的印记。
1.构建“臻美”旅行美育实践课程体系
学校围绕德性生长这一目标,依据美育的育人功能和小学德育课程实施路径,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设计开发并组织实施了欢乐谷、美学堂、读书吧、爱心社、播播站五个系列的新时代美育实践课程(见表1)[2],让每一个参与的学生都能自得其乐、自享其美、自臻其德。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将美育实践的重心放在课堂上,让美育理念有效落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唤醒思维,通过环境创设、文化培育、活动整合,营造审美的德育生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内在生命活力;二是强化育人,强化课程意识、审美意识和价值引领,从注重单一的活动育人转向全科育人、全面育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三是以美育德,强调美的立场、课程立场与学生立场,将德育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进行学生校园生活的审美化渗透。
2.丰富“臻美”旅行美育实践共育资源
学校积极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共育资源,定期建设,不断完善共育资源库,注入培育能量。
学校开设“家长美坛”,邀请家长讲述“美的志愿故事”;鼓励有专长的家长走进校园参与“家长进课堂”活动。学校会不定期邀请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开展人文、科学、卫生、交通、艺术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为学生打开全新的学习空间,为德性生长注入厚积薄发的力量。
学校还与地方图书馆、文化馆、融媒体中心、报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益社团等单位建立良好深入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践活动的类型和内涵,满足学生成长的不同需求。
3.形成“臻美”旅行境脉实践操作范式
“臻美”旅行形成了境脉实践操作范式(如图2)。该范式突出情境性、主体性、交互性和系统性。其中,場域创设是基础,营造真实性的活动场域,激发参与兴趣,为解决真实问题、促进儿童德性生长提供境脉支持。主体参与是核心,是场境中儿童内外世界的直接沟通与联系,境相交融,在真实可感的实践活动中重构道德认知。多元评价是重点,儿童与自我、与同伴、与老师、与家长、与社会互相对话评价,在境脉实践过程中起到鼓励、矫正、调整等作用。内化提升是结果,儿童通过完整的境脉实践过程,获得德性生长,并提升综合素养。
三、破解评价改革瓶颈,激发儿童成长内驱动力
学校对于破解当前创新多元的教育方式与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之间的矛盾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一是研究并实施以原初性、融合性、寓身性、审美性和超学科性为基本原则,通过儿童立场、审美实践与道德教育三个维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过程与终评相结合、问卷测评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为基本方式的评价机制。二是丰富包括美育的功能与价值、德育活动的效能分析、儿童的学习提升与人格发展等在内的评价内容。三是创新包括设立“臻美旅行护照”,打造自助阅读的“美读亭”,建立“我是美约客”美感自测评价系统等评价方式。
例如,线下评价以“臻美旅行护照”为载体,内含旅行地图、场馆介绍、任务列表、旅行感想等,既能指引旅行内容和方式,又能记录活动参与历程和感受,是儿童的成长档案。线上评价以大数据“旅行账单”的方式呈现,学生胸卡配备近场通信(NFC),通过物联网实时记录学生进出主题场馆的时间,同时每个“旅行者”配有专属账号密码,登录后可以开展线上活动,也可以在线上场馆回顾线下活动内容、查阅活动照片,进行师生、生生评价。五大场域联合大数据主机,进行大数据分析,为每个儿童生成年度成长“账单”,以个人臻美品格雷达图的形式,直观呈现儿童德性生长的样态,达成激发儿童内驱动力,让儿童做更好的自己的目标。
五大主题场域,立足儿童视角,培养儿童品行,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支持,形成有力互助的生态系统。“臻美”旅行,串起儿童成长美的时刻,留下童年的印记,抒写成长的信仰。
参考文献:
[1]徐高虹.指向德性生长的学校德育思考[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9(3):4-6.
[2]谢建,凌一洲.“臻美”旅行:儿童敦品砺行的美育实践[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9(12):32-33.
(责任编辑:罗小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