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映 胡晓燕 汪仟
摘 要:乡土小说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秦腔》是其中的代表。《秦腔》刻画了处于时代变革中的乡村世界,生活、艺术、伦理三方面都发生了巨变;追究其现实原因,既有因经济转型而导致的乡村家园凋敝,也有观念改变而造成的家族文化丧失,在时代的变迁中,乡村精神也在不断地衰落。《秦腔》体现了作者的乡土关怀,其中有对家乡的守望,有对乡土文明迷失的焦虑,也有对这片土地上人性的深度审视。
关键词:贾平凹 《秦腔》 乡土关怀
《秦腔》是当代作家贾平凹的重要长篇小说,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秦地极具代表性的艺术秦腔为引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北方农村的乡土生活。小说以夏风的婚礼为始,以夏天义的去世为终,描绘了清风街经济的衰退、文化的凋零和伦理的崩塌。昔日的清风街曾是人们珍惜、热爱的所在,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时听听秦腔,生活平静而充实。但慢慢地清风街一切都变了,民风不再淳朴,青年农民纷纷背离土地涌入城市,留下的大都是一些“老弱病残”。清风街上原本几乎人人都爱听秦腔、会唱秦腔,但是,在时代冲击下,“人们一边唱着秦腔,一边也在抛弃着秦腔,似乎是人们用自己创造的新生活把秦腔推到了角落 ”a。乡村生存境况的变化、土地与农民的剥离、伦理的陷落、秦腔的式微,合奏出一曲乡村的挽歌,体现了作家对乡土的深厚情感。本文拟通过对《秦腔》乡土描写的分析,呈现作者眼中的乡土世界,探讨乡村内在的肌理,发掘《秦腔》体现的作家意图。
一、《秦腔》中凋敝的乡村世界
《秦腔》中的乡村世界在时代的大潮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农民与土地剥离,秦腔难以接续,道德秩序也面临挑战。
(一)乡村生活:农民与土地的剥离
众所周知,传统华夏文明是农业文明,土地在中国农民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土地就是中国农民的宗教,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已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巨变。
在小说中,有的农民仍然需要土地,却被迫和土地剥离。《秦腔》中的小人物狗剩十分不起眼,但这一形象在小说中却代表了一部分农民的生存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狗剩没有适应社会的转型,也没有能够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狗剩家贫如洗,以捡破烂、出卖苦力为生,终年劳作却连一条像样的裤子都没有,孩子也面临失学。狗剩好不容易在312国道种上了地,不料违反了“退耕还林”政策,面对二百元的罚款,狗剩选择自尽。狗剩想要依靠土地生存,然而政策却将他和土地残酷地剥离,狗剩最基本、最纯实的需要被忽视了,最朴素的心愿被无情地击碎,狗剩通过自我毁灭的方式做出反抗。狗剩是一个被抛弃的边缘化人物,他的命运是最底层劳动人民艰难求生的真实写照。
新时代的青年人则选择主动离开土地。《秦腔》中清风街荒芜的地越来越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青壮年纷纷选择外出谋生。清风街德高望重的夏天智去世了,儿子夏风迟迟不归,抬棺的青壮年人手不够,夏天义感慨不已,曾经的农村最不缺劳动力,如今死了人连抬棺材的人都找不到。夏天义痛心土地荒芜,土地留不住清风街的人,老人相继离世,年轻人纷纷外出,以夏天义为代表的老一辈人十分反对青年人的选择,“夏天义不明白孩子们为什么不踏踏实实在土地上干活,天底下最不亏的就是土地人啊”,夏天义为孙辈的未来感到担忧和失望,在那一刻,夏天义认定夏家的脉气衰败了。《秦腔》在发问,土地如今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生存,农民和土地剥离之后又该何去何从?
(二)民间艺术:秦腔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秦腔在秦人的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是秦人的精神食粮、情感寄托,但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秦腔的重要性被削弱,喜爱她的人也越来越少。
秦腔爱好者不断减少,观众也流失殆尽。书中的夏天智是秦腔的忠实信徒,他一生与秦腔做伴,秦腔是夏天智的生活支柱,“秦人没了秦腔,那就是羊肉不膻,鱼肉不腥”。在夏天智的心目中秦腔是神圣的艺术,一定要传承下去,他十分排斥流行音乐。夏天智终日在家中画马勺脸谱,出版了书籍《秦腔脸谱集》,狗剩去世时夏天智为他放了一首秦腔以慰藉他的亡灵,儿媳白雪难产时夏天智第一反应竟然也是播放秦腔。
夏天智对秦腔有一腔赤诚的热爱,可儿子夏风却对秦腔嗤之以鼻,认为那只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农民艺术。夏风代表的是清风街大部分人对秦腔艺术的态度,父子俩的决裂更是体现了新老两代人对待秦腔艺术的根本分歧;夏风的妻子白雪是小有名气的秦腔演员,白雪把秦腔作为一生的追求,不肯去到省城,夏风却嘲讽妻子是小县城思维,没有远大追求,秦腔成为二人婚姻破裂的导火索。
秦腔难以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外来人员陈星酷爱演唱流行歌曲,以夏天智的孙女翠翠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人对此趋之若鹜,翠翠十分痴迷陈星的音乐才华,不顾父母反对和他相爱了。在酒店的开业仪式上,陈星的表演连秦腔剧团演员都被不自觉地吸引了。陈星和他的流行音乐代表着外来文化,他的出现意味着秦腔不再是清风街人唯一的精神食粮,在夏天智看来软绵绵的流行音乐正契合了年轻人的追求。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是秦腔面临的严峻困境。秦腔的忠实观众也在不断流失,夏天智的去世进一步展现了秦腔面临的严峻困境。
(三)秦地伦理:乡村道德系统的冲击
“夏家家族中四位男性‘仁义礼智信,恰好是中国儒家传统的象征,也是传统乡土秩序固定不变的象征”b。新时代的清风街面临冲击,他们中的很多人放弃了祖辈恪守的传统伦理道德。难以满足的欲望,无处发泄的苦闷,无不挑战着清风街的原有秩序。
贍养双亲、兄弟和睦这一传统亲情伦理在清风街也面临挑战。夏家五兄弟相亲相爱,感情十分要好。夏天义也有五个儿子,这五兄弟的感情却变了味。五兄弟不愿赡养父亲,互相推诿,为了蝇头小利争斗不休,甚至大打出手。夏家有过年轮流吃饭的传统,老一代的人渐渐老去,年夜饭越来越冷清,新一代的夏家人不再愿意聚在一起过年,正如四婶所说人心越来越不全了。传统的生活秩序像藩篱一样束缚着年轻一代,他们想奋力冲出这一切,打造符合他们意愿的新的秩序。可问题是原有的生活秩序在冲击之下支离破碎,新的生活秩序又无从建立,清风街陷入了混乱之中。
夏家优良的家族文化也在新老交替之下荡然无存。夏家是清风街的大户,家族新老两代人都是清风街的领导核心,清风街的运行机制以家族文化为支撑。夏天义任村支书时尽职尽责,一心为清风街办事,他的任期是清风街的辉煌时期。夏天义是清风街的灵魂人物,即使已经退休,清风街干旱问题、建设农贸市场等大事件仍然需要他出面,正如赵宏声所说他就像挂起来的钟,有形有声,日日夜夜不停地一呼一吸。夏天义的侄子夏君亭是他的继任者,然而夏君亭已没有了以德服人的意识,而是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谋取自己的私利,致使风气日下,做出了许多道德沦丧的事情。
二、《秦腔》探究的乡村凋敝原因
清风街的衰落,不是单纯的一个村庄的衰落,而是乡村凋敝的缩影。究其原因,既有经济的因素,也有时代变迁与价值观念转变带来的影响。
(一)乡村家园:因经济转型而凋敝
乡村家园的凋敝与经济转型有密切关系,以清风街为代表的农耕文明难以承受经济转型的冲击。年轻人纷纷离开最可靠的土地,去追求时代设定的幸福目标。省城里的高楼马路、酒吧网吧,对于清风街的年轻人来说,这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如果土地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又何尝愿意背井离乡去做最底层的工作,成为夏天义口中一生没根没底像浮萍一样的人呢。税费、化肥、种子价抽干了土地的价值,土地养不活人了。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显得脆弱乏力。
眼见清风街日渐衰落,清风街人也试图通过商业经济进行自救,但仍然以失败告终。七里沟和农贸市场之争落下帷幕,清风街人选择了经济建设,希望商业经济为清风街带来新的生机。然而夏君亭动用旁门左道建设的农贸市场在短暂的繁荣后也失败了,说明单一的经济建设也不是农村的理想出路。经济转型对传统农耕文明造成的破坏是巨大且无法修复的,清风街在农贸市场失败后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反而加速了清风街的衰亡。农贸市场的失败也说明了农耕文明自身缺乏创造力,支撑农耕文明的惯性在遇到外部阻碍时便难以前进。
(二)乡村文化:因观念改变而衰微
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田园牧歌情结,人们向往乡村文化的和谐、自然,乡村是人们抒发乡愁的所在。然而在《秦腔》中经济的转型带来了观念上的变化,乡村文化也因此面临危机。
首先是难以为继的家族文化,新老两代产生激烈的冲突,思想上存在巨大的鸿沟。夏天义激情澎湃地和后辈讲述夏家家族史,后辈十分抵触,不为所动,他们向往光鲜亮丽的城市生活,祖上的艰苦奋斗反而成了他们如今逃离乡土的阻碍。夏天义下决心用劳动改造后辈,七里沟烦琐枯燥的劳动还是逼走了所有年轻人,陪在夏天义身边的,只有哑巴和引生。夏家安土重迁的思想、勤劳苦干的精神在年轻一辈身上荡然无存。快速发展的时代在新老两代之间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任凭夏天义如何努力,这道鸿沟注定无法填平,新老两代终将做出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夏家新老两代的形象塑造也有很大的差异,夏家后辈大多心胸狭隘、缺乏气度,除夏风外大都一事无成,在品德修养上也有很大的问题,甚至出现了背叛婚姻、违反单位规则被开除等事。反观夏家老一代人的代表夏天义和夏天智,为人光明磊落,一个钟爱土地,一个钟爱秦腔,是清风街的精神支柱,都选择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
乡村文化在时代剧烈的变革中,失去了很多精华,糟粕反而凸显。团结一心、扶危济贫的乡村传统在清风街演变为畏强凌弱、漠视规则的作风。由税费征缴点燃了农民的怒火,他们联合包围乡政府讨要说法,这说明清风街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不过随着事件发展,清风街由抱团变成一盘散沙。在三踅等人被警察带走后,清风街人便彻底放弃了维护自身权益。他们把苦难加倍施加于无辜者身上,以压迫比他们更弱小的生命来获得心理平衡。这也反映了清风街人漠视原则、只顾个人利益的一面。
(三)乡村精神:因时代变迁而衰落
家园凋敝,文化衰微,清风街中以勤劳忠厚为主干的土地精神和以责任为核心的秦腔精神也因时代的变迁而衰落。
夏天义是土地精神的代表,把一生都献给了土地,最后殉葬于农耕文明。夏天义是土地最可靠的儿子,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夏天义身上凝聚了农民勤劳、忠厚的品格,是老一辈农民的代表,同时也是清风街的灵魂人物。夏天义固执地捍衛农耕文明,近乎迂腐地排斥商品经济和流行文化,他坚决反对夏君亭办农贸市场,土地是夏天义的执念。夏天义带上哑巴和引生去七里沟淤地,明知不可为仍坚持,他像愚公一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不顾儿子们的反对,誓要逆流而上。七里沟出现了凤凰,长出了巨大的麦穗,出现了狼,似乎农耕文明重燃了希望,然而一场山体滑坡断送了一切,夏天义葬身七里沟,清风街最后一位真正的农民离开了,清风街告别了夏天义时代。夏家后人放弃寻找夏天义的尸体,他将长眠于七里沟,只剩下引生一人守着他的无字碑。不过对夏天义而言这是最好的结局,不必亲眼见证清风街的衰败和农耕文明的消亡,和挚爱的土地永不分离。夏天义的土地精神是《秦腔》全书的魂,夏天义的死亡预示了清风街的结局。
夏天智则是秦腔精神的代表。秦腔是夏天智的挚爱,教会了他熬过苦难履行责任。夏天智是秦腔最后一个信徒,他下葬时要用著作《秦腔脸谱集》做枕头,用马勺盖脸,对秦腔的爱深入骨髓。夏天智的儿媳白雪美丽动人,是秦腔的化身。儿子夏风抛弃了白雪母女,夏天智主动承担了悉心照料白雪母女的责任,耗尽家财为孙女看病,认白雪做了女儿,生前发话不要夏风送葬,彻底和儿子决裂。夏天智去世后白雪母女将无依无靠,秦腔女神失去了最后的保护神。夏天智是决绝的,为了秦腔他甘愿付出任何代价,和秦腔相依相存,以此对抗生活的磨难。孙女的治疗不顺利,需要做插管手术,夏天智安慰妻子“有了苦不要给人说,忍着就是。灾难既然躲不过,咱都要学会接受”。秦腔陪伴夏天义熬过了十年的胃病,鼓励他承担生活中的责任,最后和他一起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三、《秦腔》体现的乡土关怀
《秦腔》呈现了乡村世界日渐凋敝的景观,也传达了传统精神迅速衰落的哀伤。这里体现的是作家内心深处的乡土情结,其中蕴含着对故乡的依恋和对家乡的守望。
(一)乡土情结:对故乡的无限深情
贾平凹在《秦腔》的后记中,坦诚自己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他一方面感谢故乡水土的养育,一方面又恨故乡的贫穷。他在后记中写道:“记得我背着被褥坐在去省城的汽车上,经过秦岭时停车小便,我说:‘我把农民皮剥了!可后来,做起城里人了,我才发现,我的本性依然是农民,如乌鸡一样,那是乌在了骨子里。”c《秦腔》中的两个重要角色,引生和夏风,他们都是作者贾平凹的化身,一个终生不和土地分离,一个却和土地做了告别。他们合二为一便是贾平凹的乡土经历和他的乡土情结。
引生与夏风可以看作是贾平凹的镜像,“贾平凹本人坦率承认,他的形象主要集中在疯子引生与夏风身上”d。贾平凹在心灵层面上一辈子都是农民,一辈子热爱乡土,一辈子离不开乡土,唯有土地能让他获得片刻宁静。他的笔始终没有离开乡土,没有离开自己的乡亲。引生说夏天义养了两条狗,一条是母狗来运,另一条便是他自己。选择追随夏天义,和他到七里沟淤地,看似是为了报答夏天义的关心,实则这是追隨生养他的土地,夏天义死后,引生独自一人守着他的无字碑,见证清风街的衰亡。作者借助引生这一人物形象传达无可化解的乡土情结,引生孑然一身无依无靠,旁人眼中的疯子,痴迷秦腔的化身白雪,追随土地的捍卫者夏天义,引生是真正属于清风街的,纵然他受尽侮辱排挤,他仍然深爱这片土地,他从未想过离开,终身与这片土地相伴。这正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家乡永远活在心中。
另一个形象夏风映射的是现实中的作者,离开家乡后成为知名作家,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告别了以往清苦的生活,做起了城里人,之后父亲去世,母亲来到了城市。他就如夏风所说:“有父母在就有故乡,没父母了就没有故乡这个概念。”在《秦腔》的结局中,引生一直盼望夏风回到清风街,为夏天义的无字碑题字,这似乎给了读者幻想,或许乡土文化和现代终有一天会结合,乡土文明或许还有希望,然而《秦腔》中的占卜早已明示了结局,夏风不再回清风街,乡土文明和现代文明必将分道扬镳,等待乡土文明的,是在不尽的自我消耗中走向尽头。作者通过引生和夏风这两个角色挖掘自己的内心,诉说自己无法化解的乡土情结。
(二)文化乡愁:为乡土文明的迷失而焦虑
作者离开家乡后,经济飞速发展,故乡发生了巨变,农民总算解决了几千年都无法解决的吃饭问题,可是随后更大的问题摆在眼前,农民纷纷离开家园,农村迅速衰败之后该怎么发展?农民的精神需求如何满足?贾平凹在《秦腔》中重笔描绘乡村的凋敝,描绘乡土与农民的剥离,描绘乡村伦理的崩坏,流露的就是对乡村现状与未来的深深担忧,这不仅是对现实农村问题的反映,从文化层面来看,这也反映出贾平凹对乡土文明的迷失而焦虑,是作家从骨子里散发出的文化乡愁。
1983年贾平凹发表了一篇散文《秦腔》,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论述了秦腔和秦地秦人密不可分的关系,坚定地表明只有秦腔才是属于秦地农民的艺术,但同时也为秦腔的发展感到焦虑。秦腔极强的地域性是她最大的特色,却也是她无法走出秦地的原因,散文《秦腔》中这样描写:“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 e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散文《秦腔》中,秦腔面临的困境是传承发展,而在新世纪创作的小说《秦腔》中,秦腔连生存都已然十分困难了。从事秦腔艺术的演员得不到尊重,剧团濒临解散,老艺术家王老师渴望记录自己的表演,却连制作光盘的钱都没有,村民对流行音乐趋之若鹜,连剧团演员都不能免俗。
贾平凹对秦腔这门传统艺术的未来感到焦虑,《秦腔》如实地反映了传统艺术的生存现状,无人传承观众稀少,贾平凹是焦虑的,秦腔那粗犷豪迈的气魄最能代表秦地,如若秦腔失传,秦地文化如何发声?成千上万的农民如何发泄苦闷,再也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够像秦腔一样扶持秦人忍受生活的苦难。
(三)人文关怀:为家乡树碑守望
《秦腔》以局外人的视角、当事人的情感给予了乡土文明、乡土农民深切的人文关怀。作者借小说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为家乡树一块碑,这既是出于本能,也是出于责任。在后记中贾平凹写道,家乡的老街、黑烟至今都还牢牢地占据着他的记忆,家乡的破败让他痛苦不堪,故乡的记忆拉扯着他,他必须要宣泄这种情感。“它是我的宣泄,一种说话,不写出就觉得郁闷和难受,就像一个人在他的父母去世时没有去奔丧而永远气堵、揪心,耿耿于怀”f。作家记下故乡昔日的热闹,也记下了当下的衰败和凄凉,就像他记录法门寺的塔一样,在“倒塌了一半的时候,我用散文记载过一半塔的模样,那是至今为止唯一写一半塔的文字,现在我为故乡写这本书,却是为了忘却的回忆”g。
情感之外,贾平凹也把为家乡树碑当作自己的责任。《秦腔》中的清风街是20世纪中国农村的缩影,清风街的困境在中国农村广泛存在。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乡村也发生了巨变,原有的秩序轰然倒塌,农民陷入了惊恐和无助中。作者痛心农村的衰败,理智地分析了农村衰败的主客观原因,继而思考农村和农民的命运,作者希望快速发展的中国给农村一个跟上步调的机会,给农民一个可靠的安顿。贾平凹在《秦腔》中虽然对农民有褒有贬,但更多的是深厚的同情,他也始终认为自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希望给乡土文明一片栖身之地,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消失殆尽。为中国人口基数最大的农民群体发声,这正是《秦腔》的伟大之处。
《秦腔》是中国当代农村的画卷,展现了中国农民的众生相。作品揭示了时代变迁中当代中国农村生活、乡土文化传承、农民精神建设等问题,继而深刻思考了何为中国的乡村精神、乡土文化何去何从,如何帮助农民迈向新的生活等难题,这是我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通往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必解难题。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在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在现代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让传统农耕文明得以发扬光大,如何在一个多元的时代里,守住农民乃至人类的诗意家园?
(指导教师:王彩萍 赵红)
a 施艺娟:《传统文化破碎的挽歌——贾平凹小说的秦腔情结》,《科教文汇》2008年第10期,第247页。
b 徐佩:《贾平凹〈秦腔〉的乡土文化特色》,《文化学刊》2015年第11期,第72页。
c 贾平凹:《秦腔》(后记),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475页。
d 张华:《迷惘的背后:乡土背后的分裂——读解〈秦腔〉》,《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122页。
e 孙冰、徐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10页。
f 贾平凹:《秦腔》(台湾版序),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482页。
g贾平凹:《秦腔》 (后记),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478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论贾平凹《秦腔》中的乡土关怀”(项目编号:S202010876009)
作 者: 赵映、胡晓燕、汪仟,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