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观”字了得

2021-08-27 13:36陈洁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观潮人潮大潮

陈洁

文题常常被人们比作一篇文章的眼睛,故而扣住文题进行文本教学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思维。在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又进一步深入,将扣题教学细化为“扣词”教学,自以为抓住了题眼的靶心,其实不然。语文阅读教学中,“扣词”教学需谨慎,不能一词了之,需要多元关照,方能使题眼真正成为打开文本的“敲门砖”。《观潮》一课,题目可做文章,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扣住“观”字入手,按照“观人潮”“观江潮”“观余潮”展开教学设计,观摩之后,我的感受是:怎一个“观”字了得!

一、且议“观人潮”,是为“江潮”

《观潮》一课的教者,从“观”字入手,引导学生探寻先入作者眼帘的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抓住了“人”,紧扣文章中的“人山人海”,提炼出“人潮”一词。“观人潮”是否妥当,我认为不妥。

文章开头作者就用“天下奇观”一词形容钱塘江大潮,而不是“人潮”。“人潮”和“江潮”之间并非没有瓜葛,“人潮”是为“江潮”而来,正是这天下奇观,让无数人慕名而来,让人们“昂首”“等”“盼”。教者仅仅扣住“观”字实为不妥,应基于“观”和“潮”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辩议:《观潮》一文,有学生认为文章开头就扣住一个“观”字写“人潮”,你是否赞成这样的观点。基于这一辩题,将学生有意识地分为两大阵营,引导学生去辨析、议论。通过辨析,学生不难发现“观”是一种手段,写“潮”是目的。作者写第二段并非突出“人潮”,重点笔墨仍在写“江潮”,借代江潮依附的地理环境,“一个横卧”可见江潮具有生成奇观的地理条件;继而作者描写平静的江面,意在表现钱塘江大潮的静态美。“人潮”是侧面表现,借助人山人海的“人潮”,从侧面表现钱塘江大潮“奇观”名气之大,写“人潮”是为写“江潮”服务,故落脚点应在“潮”字。

通过扣题辨析活动,学生精准把握本课写作的重点,而且在辨析过程中,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既感受其静态美,又与动态美形成比照。同时,学生也学会除了正面描写外,从侧面表现写作对象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见,扣词教学应观照题目整体,而非某一个词语。

二、再议“观江潮”,实为“江潮”

“观江潮”是文章重点内容,作者所要表现的重点实为“江潮”,作者在表现时主要以“观”为主,但又不仅仅依靠“观”的手段。因此,聚焦一个“观”字仍然存在偏差,作者所要表现的实为“江潮”。

《观潮》主体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江潮”展开教学活动:文章三四两个自然段仅仅是写“观”潮吗?如果不是,作者是如何写的?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受到间接的启发,江潮不是一下子呈现在视野之中的,而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并不受视觉的阻碍。作者在“观”之前,写了江潮之“声”,从听觉写江潮“隆隆的声响”,又借助一个比喻,将江潮声比作“闷雷”,真可谓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读者在“响声越来越大”中对江潮澎湃之势获得初步感受。主体部分,重点扣住“观”字绘其变化之形,从“白线”到“拉长”“变粗”“白浪”“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从形态上表现钱塘江大潮的澎湃之势,从视觉上给人以直观的冲击,“观”字功不可没。然而,作者又不仅仅是依托“观”,绘其形,也借助听觉绘其势,“浩浩荡荡飞奔而来”“山崩地裂”,带给学生听觉上的冲击。江潮之形、之势从视觉、听觉震撼人心。

作者在表现钱塘江大潮时,重点不在观字,而在绘“江潮”之形、之势。不仅如此,作者还着意表现江潮多重之“变”:潮声之变。潮声从“隆隆”到“越来越响”,再到“山崩地裂”,声势惊人;潮头之变,从“白线”到“水墙”,再到“白色战马”;潮势之变,从“拉长”到“变粗”,再到“翻滚”“浩浩荡荡”,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对“江潮”的认识,绝不是一个“观”字能够言尽。

因此,扣词教学不仅仅需要观照题目本身,更应与文章的内容结合起来,使题目、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在扣词中抓住文本阅读的重点,抓住关键信息。正确的扣词教学,应是对文本内容的高度观照,不能以一个题目或者词语一以盖之。

三、复议“观余潮”,仍为“江潮”

观余潮是文章的收尾之笔,作者渐次描写了潮水退去的情境,虽然描绘不如潮来时细致,但也充分表现出余潮的特点,使钱塘江大潮体现出两重审美效果。该部分作者借助视觉、借助“观”字来写,但又不仅仅依靠“观”字,也写了听觉“风号浪吼”,落脚点仍在“江潮”。这部分可以围绕“江潮”引领学生展开审美学习活动:结合全文,你感受到作者笔下钱塘江大潮怎样的美?

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可能会出现片面性审美的现象,过于关注大潮的澎湃之美,忽视其静态之美。为此,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示:文章按照怎样的顺序写钱塘江大潮。借助问题,学生不难梳理出时间的顺序,按照潮来前、潮来和退潮先后顺序描写。借助写作顺序再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之美:无论是潮来之时,还是潮來之前、潮水退去,都表现出大潮的美,分别是怎样的美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学生在感受钱塘江大潮之美时,就不会出现审美偏差,而是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未起之时与退潮之后的静态之美,潮来之时的汹涌澎湃之美,让学生了解到钱塘江大潮丰富的审美内涵。

因此,扣词教学不应聚焦局部,而应观照文章整体立意,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关注文本立意。如此,扣词教学才能尽可能避免偏颇,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四、深度“悟江潮”,体悟“匠意”

《观潮》一课教学,显然不是止于“观”,“观”字停留在信息输入环节,学生借助“观”字对“江潮”的认识还没有内化。教师应围绕“江潮”深入文本,引导学生对“江潮”进行整合,再从文本中走出来,与自我对话,阐发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从而在自我对话过程中体悟蕴藏在文本中的“匠意”。

在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之美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进行有效的信息整合:读完全文,你能不能运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钱塘江大潮?学生很容易找出“天下奇观”一词。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写一句或者一段抒情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表达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总体评价、感受等。

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整合,促进学生自我对话,在对话文本、对话作者的过程中,形成对钱塘江大潮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在交流评价时,将阅读与练笔有机结合起来,借助抒情的语言让学生的个性化认识得到充分的表达。

总之,扣词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运用得当能够起到支点作用。然而,扣词教学应改变教学设计的狭隘性,将所扣之词与文章题目、文章内容和文本整体立意等有机关联起来,不能简单草率,方能引领学生渐入文本佳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观潮人潮大潮
雨中观潮
第五课:中国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
观潮
观潮
钱塘江观潮
人潮
5G手机大潮即来
小心!人潮汹涌
《神威启示录》系列报道四 大潮退去看“裸泳”
工程咨询应尽快融入科技创新的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