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梦泽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于7月16日在福州开幕,福建为此推出了“一城七线”的展示路线。其中,漳州为名城保护和海丝史迹展示线的重点推介城市。漳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重要祖居地,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是漳州最为独特、不可替代的资源,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被列入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开发,一个集居住、商业、文化、旅游为一体,具有传承历史、展示文化、延续生活等功能的历史文化街区正在形成。“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是对其形象的概括。
作为漳州人,我对古城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这些年也见证了她日新月异的变化。虽然古城的保护和发展有目共睹,但每回在古城街上走上一走,心中不免生出一丝丝的失落感,比如感觉古城的地域特色还不够明显,整体品味不足,还未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旅游氛围等,也许是我对于古城的过分挑剔吧,我总认为她还可以更加完美。古城保护是漳州这座城市重要的课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大格局大智慧,需要大家一起推动漳州古城保护,让历史文化可知可感。希望随着漳州古城保护力度的加强,将来的某一天,当我再次踏上古城的街道时,我可以欣喜地对她说:“你好,我的漳州古城!”。
一
漳州古城是一座唐宋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和“以河为城、以桥为门”的筑城型制以及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历经岁月洗礼,如今的古城,风貌依存,历史文物众多,这是古城最大的遗产,再加上地处漳州这块物华天宝之地,古城发展大有文章可做。
“闽南风,漳州味,宋河韵,老街情,慢生活”,这是由天时地利人和共同汇聚一起赋予漳州古城的“标签”。在全国多数城市古城保护和利用出现简单化和趋同化的时代,漳州古城完全可以独辟蹊径,打造自己的品牌。
“闽南风”就是漳州古城有着浓厚的闽南地域特征,在全国古城中独树一帜;“漳州味”就是漳州古城以其儒雅的整体风貌与建筑特色,在闽南地区城市风貌中具有独特性,古城的街巷肌理、历史建筑浓厚体现着漳州本土的人文气息;“宋河韵”就是充分恢复宋河在漳州古城历史演变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充分利用宋河水系两岸景观及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亮出宋河沿岸景观,并通过打造温泉体验特色聚焦人气,重现宋河古韵;“老街情”就是用古城有机更新的理念,通过对沿街界面进行补充、修缮、整治、恢复古城传统的街巷肌理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特色风貌,引导古城社区“乡愁”氛围环境的营造;“慢生活”就是通过融入街、巷、院空间的各种传统生活的梳理、活化和重塑,依托丰富的主题广场设计,将传统节庆与创意活动结合,激发古城活力。
“闽南风,漳州味,宋河韵,老街情,慢生活”,这是古城能让人瞬间触碰到的独特气息,对这些特色紧抓不放,久久为功,漳州古城会让人更加的印象深刻,耳目一新,这里的一切都悠闲得恰到好处。
二
古城作为漳州一座“活的博物馆”,是以一座“城”的方式,貯存并传承了闽南地区的历史文脉。要守护好这座“城”,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她犹如一盘大棋,要想下好这盘棋,既要做到统筹兼顾,更要步步为营。
目前,为推动漳州古城保护,漳州市颁布《漳州古城保护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对古城的保护做了全篇布局。但是古城的保护不仅要从宏观规划上着手,还要从细微处发力,推动古城保护更加的精细化和品质化。
比如,可以重点编制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以及文物古迹的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规划或设计导则,对建筑高度、后退红线、体量、比例、造型、色彩、材质以及路灯灯饰、广告牌等作出引导和限定,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历史、空间及文化理念上的连续性,增强对漳州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做好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完善,推动古城有机更新,如通过优化道路断面、打通断头路、疏通交通瓶颈等措施,提高路网容量,引导外围交通穿越街区,以缓解古城周边道路的交通压力。同时,逐步改善古城内居民生活居住环境,结合原有的公共设施,考虑古城居住者和旅游者需求,增设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游客接待中心、府学、街区博物馆、警务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提升绿化景观,结合古城现状重点打造宋河滨水休闲景观带和中山公园、文庙、东西南北方向四个古城主入口节点景观,适当增加古城内部开敞空间和街头绿地,改善古迹与整个古城空间环境。
三
优美的夜色,闲适的环境,“歌声十里,夜不罢市”,夜晚的漳州古城生机勃发。行走在漳州古城的石板路上,红砖房、骑楼、燕尾脊,目之所及,特别的古朴静谧,小店经营的都是日常用品,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当然,最不可错过的就是小吃一条街的那些美食。小吃街全长约300米,汇集了三角饼、面煎粿、海蛎煎、莲子圆、麻糍、肉粽、卤面、沙茶面、手抓面等漳州传统小吃,细细咀嚼与品味,这才是真正的漳州味道。
这几年,漳州将古街、文物、历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古城的人气越来越旺。但热闹之下遮掩不了古城业态凌乱的尴尬,在古城街上走上一圈,有一种“百业汇聚,五脏俱全”的感觉。在我看来,一个文化味不浓的古城,是缺少灵魂的。推动古城的保护和发展,还需要还原她最本真的样子,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健全展示功能,让古城旅游更上一层楼。
只有放慢节奏,才能真正理解古城。漳州古城充满着烟火气息,一万余名当地居民悠然世居其中,俨然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如今,所要做的就是紧紧抓住闽南文化内涵和古城历史文化特色,加强对历史遗存的适应性利用探索,将众多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到现代生活中,扩大历史遗存和市民现代生活、旅客旅游的联系,为古城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可以结合历史文脉特点和城市发展,整合台湾路、香港路、修文西路、北京路、始兴路、龙眼营等一带传统商业街区和以“天益寿”等为代表的老字号,重点发展文化、温泉、旅游、休闲、餐饮、购物等功能,通过对传统业态的提升和完善,创新传统品牌,提升商业品质和文化品位。这样,一方面提升人气、商气、财气、文气,提高综合体的吸引力和聚集力,促进传统商业街区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重现漳州传统商业文化魅力,成为现代人文化活动新场所;另一方面,有效串连汇集周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及相对成熟的商业圈,充分展示漳州名城历史文化内涵,再造漳州人民精神文化家园。